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部影片在講述戰爭,更在講述自由和生命的溫度

文 | 鐘瀚聲

《八月的霧》作為一部由德國人拍攝的二戰主題影片, 本不是件多麼稀奇的事情。 畢竟, 相比于同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在戰後所表現出的諱莫如深, 德國人的自省態度則要鮮明、深刻得多, 表現在電影行業尤其如此。

從為人熟知的《浪潮》、《伯納德行動》, 到近年來的《感化院》、《緘默的迷宮》, 德國電影似乎每每都能找到與他國反戰電影迥然不同的切入視角, 《八月的霧》的巧妙之處也恰在於此。

這部電影改編自羅伯特·多姆斯的小說, 也是德國納粹有歷史檔案記載的真實事件。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後期的一個德國鄉村精神病醫院, 這裡除了收留先天患有精神病的人, 還會收留一些戰爭中無家可歸的孩子。

13歲的男孩埃勒斯·洛沙因無人照顧而被該醫院收留, 卻漸漸發現了醫院裡大量兒童莫名死亡的真相。 而這若干令人震驚的事件背後,

更隱藏著納粹德國一項不為人知的“精英”計畫……

影片的第一個場景便是主人公初來醫院與院長的交談。 從著名德國演員塞巴斯蒂安·科赫(《黑皮書》、《竊聽風暴》的主演)扮演的院長口中, 我們既瞭解到這個男孩的身世, 也明白了他輾轉來此的原因。

通過這個簡單的開場, 導演也為觀眾建立了幾個可供思考的情節點:男孩受到排斥甚至於被毒打是否真的因其“撒謊、偷東西”;院長能否信守對於男孩的承諾;這家醫院又是否有其特別之處!帶著這些疑問, 影片正式展開了敘事。

然而, 影片接下來卻並不急於為觀眾解答疑問,

卻轉而表現埃勒斯如何融入新的環境, 以及結識新夥伴的過程。

在此時, 男孩心中所想的單純只是父親會接他去美國, 而對身邊種種“古怪”的現象卻毫無意識。 直到好友被其父母接走, 可自己的父親卻無法帶自己離開時, 清醒過來的埃勒斯才開始認真對待起自己的處境來。

至此, 電影在展示出男孩的性格特徵後明確地站在了他這一邊, 而看似風平浪靜的醫院實則卻時刻危機四伏, 影片也由此轉向對恐怖現實的正面揭示!

誠如影評人褻瀆電影所言:“電影講的並不是一個溫情故事, 不是小男孩如何融入這個新環境, 跟裡面的人產生感情, 這個故事完全不勵志, 反而慢慢變得冰冷絕望。 ”

隨著埃勒斯與修女索菲亞以及女孩南茜日益密切的相處, 他們逐漸發現了醫院孩童死亡的蹊蹺。 可有趣的是, 正當觀眾準備隨片中角色一道去破解謎團時, 導演很快便借助院長之口大方招供, 而他那強硬甚至於蠻橫的態度分明是在告訴大家:在納粹德國, 為“淨化民眾”,一系列的清除工作勢在必行。

焚書、阻止思考、迫害發出異議的人,這都是所有獨裁政府慣用的招數。但通過人種分類來迫害異己和維持自身優越感則無疑是希特勒的一項“創舉”。在這裡,是優質的“雅利安”人種、“德意志”民族和“低劣”的猶太、吉卜賽及斯拉夫人。在本片中,希特勒則變成了德國“最偉大的醫生”,因為他要醫治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種族和國家。因此,凡被認為是不值得繼續投入資源醫治照顧的“病人”,都應讓他們以最小的痛苦平靜地死去。在納粹看來,這是種莫大的“仁慈”與“關愛”。

伴隨著法西斯無孔不入的宣傳與現代媒介技術把希特勒極具煽動力的嘶吼以及種族主義傳播向各個角落,日常生活被狂熱化、儀式化的市民也已失去了獨立的思想,個體沒有價值,只是幫助宣傳法西斯思想的機器零件。

於是,當整個國家機器自上而下發起這場關於“種族淨化”的運動提議後,真正將其付諸實踐的,卻是影片中院長沃納、女護士基弗這些活生生的個體。因此,這些納粹醫生對他們所犯下的罪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幸,並非所有人都被納粹所蠱惑,純真爛漫的孩童沒有,信仰堅定的修女同樣沒有。在有限活動範圍內,埃勒斯、南茜、索菲亞修女都在盡其所能保護著比她們更弱小的群體,抵抗著冰冷殘酷的國家意志。

儘管身邊的孩子仍在接連死去,可卻撲不滅特勒斯心中對生命、平等、自由的熱情,男孩也以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的弱勢群體勇敢追求其應有的權益,影片也因他們的存在而保留了一絲暖意。儘管從當時的情形看,這樣的嘗試很可能會以悲劇收場,可這種犧牲卻絕不是無意義的。

一方是陷入集體無意識後的瘋狂納粹,另一方是身體心智發育尚未健全的弱勢群體,在劇情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納粹醜惡面目暴露而同步進行的,還有民眾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

但遺憾的是,片中最能夠體現導演理想意志化身的——女孩南茜在結尾卻被證實是虛構出的人物。

從尊重史實的角度講,創作者的做法值得尊敬,可從電影主題層面來看,結尾的這一處理無疑削弱了全片思想的深刻性,顯得有些過於理想化了!

客觀地講,《八月的霧》在處理情緒方面確有獨到之處,體現出德國人冷靜與克制的一面,對幾處本可以煽情的場景都處理地不動聲色,點到為止。

尤其是在影片結尾時,選擇在戲劇性達到高潮之際巧然收場,不做過多力度的情感宣洩與控訴。希望觀眾記住的更多是孩子天真燦爛的笑容,而非納粹慘絕人寰的屠殺行徑,也只有如此,反思才更有意義。

這般舉重若輕的人生智慧,正如片中南茜向特勒斯許下的願望一樣,讓人無法拒絕,只能欣然接受!

今晚19:00

德國電影回顧展之《八月的霧》

僅此一場

閱讀原文進入購票頁面

推薦 |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為“淨化民眾”,一系列的清除工作勢在必行。

焚書、阻止思考、迫害發出異議的人,這都是所有獨裁政府慣用的招數。但通過人種分類來迫害異己和維持自身優越感則無疑是希特勒的一項“創舉”。在這裡,是優質的“雅利安”人種、“德意志”民族和“低劣”的猶太、吉卜賽及斯拉夫人。在本片中,希特勒則變成了德國“最偉大的醫生”,因為他要醫治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種族和國家。因此,凡被認為是不值得繼續投入資源醫治照顧的“病人”,都應讓他們以最小的痛苦平靜地死去。在納粹看來,這是種莫大的“仁慈”與“關愛”。

伴隨著法西斯無孔不入的宣傳與現代媒介技術把希特勒極具煽動力的嘶吼以及種族主義傳播向各個角落,日常生活被狂熱化、儀式化的市民也已失去了獨立的思想,個體沒有價值,只是幫助宣傳法西斯思想的機器零件。

於是,當整個國家機器自上而下發起這場關於“種族淨化”的運動提議後,真正將其付諸實踐的,卻是影片中院長沃納、女護士基弗這些活生生的個體。因此,這些納粹醫生對他們所犯下的罪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幸,並非所有人都被納粹所蠱惑,純真爛漫的孩童沒有,信仰堅定的修女同樣沒有。在有限活動範圍內,埃勒斯、南茜、索菲亞修女都在盡其所能保護著比她們更弱小的群體,抵抗著冰冷殘酷的國家意志。

儘管身邊的孩子仍在接連死去,可卻撲不滅特勒斯心中對生命、平等、自由的熱情,男孩也以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的弱勢群體勇敢追求其應有的權益,影片也因他們的存在而保留了一絲暖意。儘管從當時的情形看,這樣的嘗試很可能會以悲劇收場,可這種犧牲卻絕不是無意義的。

一方是陷入集體無意識後的瘋狂納粹,另一方是身體心智發育尚未健全的弱勢群體,在劇情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納粹醜惡面目暴露而同步進行的,還有民眾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

但遺憾的是,片中最能夠體現導演理想意志化身的——女孩南茜在結尾卻被證實是虛構出的人物。

從尊重史實的角度講,創作者的做法值得尊敬,可從電影主題層面來看,結尾的這一處理無疑削弱了全片思想的深刻性,顯得有些過於理想化了!

客觀地講,《八月的霧》在處理情緒方面確有獨到之處,體現出德國人冷靜與克制的一面,對幾處本可以煽情的場景都處理地不動聲色,點到為止。

尤其是在影片結尾時,選擇在戲劇性達到高潮之際巧然收場,不做過多力度的情感宣洩與控訴。希望觀眾記住的更多是孩子天真燦爛的笑容,而非納粹慘絕人寰的屠殺行徑,也只有如此,反思才更有意義。

這般舉重若輕的人生智慧,正如片中南茜向特勒斯許下的願望一樣,讓人無法拒絕,只能欣然接受!

今晚19:00

德國電影回顧展之《八月的霧》

僅此一場

閱讀原文進入購票頁面

推薦 |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