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周至有種麵食叫做《麻食》

麻食在我國北方叫“手撇面”、“撚面卷”, 南方人叫“貓耳朵”、“空心面”。 寧夏山區的回民叫它“麻食子”, 四川地區的回族習慣稱之為“次面子”或“魚兒鑽沙”。

麻食是元代色目人穆斯林創制出來的。

麻食這種麵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他的成名作《飲膳正要》一書中說:“禿禿麻食回回食面, 系手撇面, 白麵6斤做禿禿麻食, 羊肉一腳子, 炒焦肉乞馬, 用好肉湯下, 炒蔥調和勻,

下蒜酪、香菜末。 ”這裡指另沏湯燴禿禿麻食。 明代美食學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一書中也有說明:“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 煮熟人炒肉汁食。 ”同代飲膳典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一書中更有詳細的記述:“禿禿麻食入水沿面和圓小彈劑, 冷水浸, 手掌按小薄餅兒, 下鍋煮熟, 撈出過什, 煎炒酸肉, 任意食之。 ”史書將禿禿麻食的制法、煮法以及食用方法表述得頗為具體。 據中國營養學家和美食家考證, 如今在杭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餐館裡的燴小吃——“貓耳朵”, 就是由古代食品“禿禿麻食”演變而來的。

賈平凹先生在《陝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陝北語)。 關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 以蕎面為料, 現在, 絕大多數都以白麵為主要原料。 掐指蛋大麵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 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 主要分佈在陝西, 是大家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的一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