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關村的咖啡涼了嗎?

南風窗

人口和技術兩個“紅利”的消長、波動, 正是理解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裡關於創業、創新以及發展TMT領域的鑰匙。 全球製造業轉移的趨勢和走向與國家前途命運關係緊緊相連, 成本結構的變化並不是問題核心, 全球製造業大遷移背後的真正動力, 正是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優質勞動力要多, 技術要高、精、尖——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將替代越來越匱乏的人力勞動力, 核心技術的挖掘帶來工業製造的高端化、專業化, 這樣才能使中國工業盡可能地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形成從製造材料到銷售通路的完整生態系統。

一些投資人已經前瞻性地預測到兩個“紅利”帶來的效益。 明勢資本的創始合夥人黃明明早在2014年便開始佈局人工智慧, 和其他投資者不同, 他專注於製造業核心技術領域, 堅信“科技改變生活”。

在他看來, “唯一能穿越經濟低谷的是技術革命”, “如果我們這些工業製造企業不升級換代, 幾年內可能有80%會倒閉。 ”黃明明認為中國的製造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 “我不相信所謂‘黑科技’, 我們關注的是那些真正有希望為中國產業升級做出貢獻的企業”。 去年一年, 明勢資本投了40多個項目, 超過2014、2015年的總和。

嗅覺靈敏的記者們十分關心國家接下來在“雙創”領域的舉措,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甯吉喆表示,

“國家已經成立了推動“雙創”發展的部際聯席會議, 由發展改革委牽頭, 28個部門參與……大中型企業也推動設立創新創業平臺”。 甯吉喆也從五個方面列出了措施:政府放權、強化服務、聚焦核心技術、培育新動能、升級傳統產業。

三個“挑戰”

工業文明時代中,

工業製造產業的殘酷競爭, 是各經濟體無可避免的宿命。 中國創業投資市場, 未來是和製造業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因此, 只有把眼光放到全球製造業經濟發展上, 才可能真正觀察到中國創業投資市場的前景和挑戰。

中國是在2000年之後承接起全球製造業的轉移, “BAT”、海爾、聯想、華為、中興、小米、富士康等品牌逐漸成熟, 中國的製造業也形成了自給自足、代工或自營的體系。 2013年9月, 英國 《金融時報》首度稱這些製造體系為“紅色供應鏈”, 雖然整體利潤較低, 核心技術尚待提高, 但體系的優勢不可小覷。

中國供應商憑藉規模完整、龐大的供應鏈、可靠的速度和友好的價格, 成為外國品牌首選的合作夥伴。 對於歐美日韓這些製造業強國來說,

“紅色供應鏈”亦敵亦友, 它既是物美價廉的供貨保障, 也是自帶彈性和創意的競爭對手。

但隨著工資、技術效率、能源成本、利率和匯率, 以及其他因素複合疊加的作用, “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的圖景已經不再是歐美日高成本、拉美東歐亞洲低成本了。

除了國內勞動條件的改變如“五險一金”實施、遊資增加、物價上漲等絕對性因素, 自動化程度、組織效率和勞動力成本之間的相對變化關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因為自動化程度和組織效率的提高幅度沒能高於勞動成本的提高, 中國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正在消退。

而且, 智慧型機器人和3D列印等技術的日趨成熟, 也使得供應商發展模式沒有優勢可言, 跨國公司和美國政府都正在把高附加值的製造業遷回歐洲、美國。

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所期待的改變:效仿德國關於智慧製造的“工業4.0”計畫, 確定了10個中國要在國內市場占主導地位、且應當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領域, 包括機器人、先進醫療技術、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等, 來奪回中國的製造業話語權。

第一個挑戰來自於人工智慧、雲計算、晶片等TMT領域的核心技術,依然是歐美佔有大量智慧財產權和先發優勢。美國現在已退出不少製造領域,專攻標準和技術。

日本目前也在按照這一路徑前進,3D、4K、量子點等技術都是日本公司的“絕活兒”。3月8日,中興被裁決需要向美國政府支付8.92億的罰單,這一新聞背後透露出來的,還是中國製造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現實。

第二個挑戰來自于先進的製造業要求大量專家型技術人才。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顯示,製造業將成為全球經濟領域受技術人才缺口影響最為嚴重的領域,到2020年,位於中國的企業共需要1.4億高級技術人才——較中國國內具有合適資質的可用勞動力人數多出2200萬人。

這一資料的支撐,一方面來自於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每年應屆生的比例,一方面來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

第三個挑戰則來自於內外部經濟條件的變化。中國區域經濟之間的不均衡發展,將加劇資訊的不對稱和市場的斷裂。而全球經濟環境也在變得嚴峻:隨著增長放緩和競爭加劇,海外跨國企業對中國的態度在過去幾年裡已經轉向強硬。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駐北京的祖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表示:“許多在中國經濟以兩位數增長的時代對不平等競爭環境較為容忍的企業,現在在這種新的較低增長環境下,耐心越來越低。”

對待挑戰,一些投資人並不乏信心。千乘資本的創始合夥人熊偉,一直相當看好產業互聯網,“發展產業互聯網,是和供給側改革一脈相承的”,產業內部的互聯網化、資料化,將解決成本和邊際的問題,使企業達到“按需生產、定制化生產”的目標。

而智慧化方面,熊偉認為我們和歐美的差距沒有想像中巨大,且資料收集方面也具有不小的優勢,“我們的人工智慧在這一波發展上和國外幾乎是同步的”。越來越多在海外求學、工作的專業人才,也更多地尋求在國內發展,“我是很樂觀的”,熊偉笑著說,“和產業互聯網一樣,經濟轉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難度更大,週期更長,但是我認為中國經濟,值得期待”。

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這是一個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過程,既充滿希望又伴隨陣痛”。伴隨著“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號召,經歷了寒冬、陣痛的中國創業投資市場,在蛹殼裡暗暗積蓄著力量。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榮智慧 rzh@nfcmag.com

編輯 | 趙義 zy@nfcmag.com

排版 | Lucky

原文刊於《南風窗》2017年6期

第一個挑戰來自於人工智慧、雲計算、晶片等TMT領域的核心技術,依然是歐美佔有大量智慧財產權和先發優勢。美國現在已退出不少製造領域,專攻標準和技術。

日本目前也在按照這一路徑前進,3D、4K、量子點等技術都是日本公司的“絕活兒”。3月8日,中興被裁決需要向美國政府支付8.92億的罰單,這一新聞背後透露出來的,還是中國製造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現實。

第二個挑戰來自于先進的製造業要求大量專家型技術人才。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顯示,製造業將成為全球經濟領域受技術人才缺口影響最為嚴重的領域,到2020年,位於中國的企業共需要1.4億高級技術人才——較中國國內具有合適資質的可用勞動力人數多出2200萬人。

這一資料的支撐,一方面來自於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每年應屆生的比例,一方面來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

第三個挑戰則來自於內外部經濟條件的變化。中國區域經濟之間的不均衡發展,將加劇資訊的不對稱和市場的斷裂。而全球經濟環境也在變得嚴峻:隨著增長放緩和競爭加劇,海外跨國企業對中國的態度在過去幾年裡已經轉向強硬。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駐北京的祖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表示:“許多在中國經濟以兩位數增長的時代對不平等競爭環境較為容忍的企業,現在在這種新的較低增長環境下,耐心越來越低。”

對待挑戰,一些投資人並不乏信心。千乘資本的創始合夥人熊偉,一直相當看好產業互聯網,“發展產業互聯網,是和供給側改革一脈相承的”,產業內部的互聯網化、資料化,將解決成本和邊際的問題,使企業達到“按需生產、定制化生產”的目標。

而智慧化方面,熊偉認為我們和歐美的差距沒有想像中巨大,且資料收集方面也具有不小的優勢,“我們的人工智慧在這一波發展上和國外幾乎是同步的”。越來越多在海外求學、工作的專業人才,也更多地尋求在國內發展,“我是很樂觀的”,熊偉笑著說,“和產業互聯網一樣,經濟轉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難度更大,週期更長,但是我認為中國經濟,值得期待”。

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這是一個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過程,既充滿希望又伴隨陣痛”。伴隨著“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號召,經歷了寒冬、陣痛的中國創業投資市場,在蛹殼裡暗暗積蓄著力量。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榮智慧 rzh@nfcmag.com

編輯 | 趙義 zy@nfcmag.com

排版 | Lucky

原文刊於《南風窗》2017年6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