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又到一年端午時,端午民俗你都知道嗎?

湖南省的汨羅, 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楚文化發祥地之一。 端午節在春秋之前是祛病防疫的節日, 後因屈原在這天殉國明志, 演變成漢族人民祭奠屈原、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 又到一年端午時, 端午民俗你都知道嗎?

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 人們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插艾草、掛菖蒲、佩香囊和拴五彩線, 用獨特而神秘的習俗, 懷念著屈原。

吃粽子

汨羅江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汨羅人為懷念屈原, 將祭龍用的竹筒飯扔到江中。 江畔居民在端午夢見屈原托夢說祭品都被江中魚蝦吃掉了,

“可用粽葉裹飯, 呈尖角, 魚蝦誤視為菱角, 再系五色絲線”。 自此民間便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飯, 每年端午, 汨羅人都會向江中扔粽子以祭屈原, 逐漸形成各地吃粽子的端午習俗。

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 一般根據餡料命名, 純糯米的叫米粽, 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 摻紅棗的叫棗粽, 包肉餡的叫肉粽等。 棗粽諧音為“早中”, 所以吃棗粽的最多, 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考上理想的學校。

賽龍舟

端午習俗中流傳最廣的賽龍舟, 是汨羅人的發明。 相傳, 屈原端午投江, 兩岸數百條漁船爭相打撈, 人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並逐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 流傳至今。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 外包以絲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 作各種不同形狀, 結成一串, 形形色色, 小巧可愛。

端午佩戴的香囊, 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

辟蟲的雄黃粉, 逐漸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 製作也日趨精緻, 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手工藝品。

掛菖蒲

汨羅當地流傳著“五月五日午, 屈原騎艾虎, 手持菖蒲劍, 驅魔歸地府”的傳說, 汨羅人把菖蒲視為屈原佩帶的寶劍, 插在門窗取驅邪之意, 逐漸成為一種民俗。

插艾草

汨羅素有“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的民謠, 艾葉可以驅蚊, 又有獨特的香氣, 每年端午, 當地居民都要將艾葉插在門窗上驅蟲除害。

喝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藥材, 據說能殺百毒。 所以在端午節時, 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 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 據說, 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主要是取避毒祛邪的彩頭。

系五彩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 以五色為吉祥色。 “五月五日, 以五彩絲系臂, 名長命縷, 一名續命縷, 一命辟兵繒, 一名五色縷, 一名朱索, 辟兵及鬼, 命人不病瘟”。

每逢端午, 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

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 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 拋到河裡。 據說, 戴五色線的人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 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 由此可保安康。

2009年, 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演變成了紀念一位詩人的節日, 屈原和端午, 是文化與傳統民俗的絕妙結合, 這種文化現象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謹在此預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