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教皇統治了中世紀?現實哪有這麼牛

作者:冷兵器吧血焰劍聖

在各種描寫西方中世紀的國產奇幻小說中, 我們常常能看見一個強大的組織——“教會”。 “教會”雖只是宗教組織, 卻往往能操縱甚至主宰政局, 往往是設定中的正派盟主或者反派大boss, 是完全淩駕於普通人類國家之上的強大組織。

大多數作者和讀者們也認為這樣的描寫是非常合理的, 因為歷史教科書欽定了現實歷史裡中世紀教會具有絕對的權威, 卡諾莎之辱便是教科書中的論據。

這論證看似有理有據, 但我們知道有句話說得好, “槍桿子裡出政權”。 拋開有神術魔法存在的奇幻世界不談,

現實中教皇僅僅依靠信仰,真的能讓那些兵力是其數倍的國王臣服于教會嗎?

答案是否定的。 世俗君主攻入羅馬俘虜教皇, 廢立教皇, 操縱教會的例子都大量存在。 教皇們忍氣吞聲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叱吒風雲的時間。

【美劇《權力的遊戲》的總主教大麻雀,

相當於冰火世界的教皇】

中世紀早期孱弱的教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需要先明確一個概念, 中世紀從西元五世紀到十五世紀, 是一個橫跨千年的歷史時間段, 決不能不分時間的一言蔽之。

教皇的前身乃是從羅馬帝國時代設立的羅馬主教, 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 基督教的最高領袖乃是羅馬皇帝, 而非任何主教。 即使西羅馬崩潰後, 羅馬教會自身也還被東羅馬帝國控制。

更尷尬的是, 雖然按照傳統, 羅馬主教被認為是基督首徒的門徒, 所以在所有主教中最為崇高, 但是君士坦丁堡牧首憑藉東羅馬皇帝的支持, 地位並不低於羅馬主教。

要等到東羅馬實力減弱及倫巴德人對義大利的入侵後, 羅馬教會才逐步擺脫了東羅馬帝國的控制 ,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查士丁尼大帝再征服的時期的東羅馬疆域】

而八世紀中期的丕平獻土為教皇日後的崛起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手握法蘭克帝國實權的宮相丕平意圖篡位, 卻擔心缺少法理依據, 就去請求教皇為其加冕。

而作為交換, 丕平則出兵為教皇清除了不斷襲擾教皇領地, 教皇卻無可奈何的倫巴第王國, 並將土地贈與教皇, 這也被認為是教皇國的開端。

雙方的交易中, 看起來教皇獲利最多, 但主導者卻是丕平。 教皇不為丕平加冕, 手握兵馬錢糧的丕平要找其他的替代品並非不可能, 但沒有丕平的兵馬, 教皇絕無消滅倫巴第王國的可能。

而丕平之後, 查理大帝繼位, 法蘭克王國和教皇的聯盟繼續加深, 查理大帝幫助被當地貴族逐出羅馬的教皇利奧三世鎮壓叛亂, 而教皇則加冕查理大帝為“羅馬人的皇帝”。

但好景不長, 查理曼帝國分裂後, 教廷失去了帝國的支持, 只好變成羅馬大家族的掌中玩物。 這些大貴族的成員雄霸羅馬,

讓教皇本身開始經歷教皇史上的“黑暗時代”。 這一時期羅馬出現的貴族狄奧菲拉克和兩個聲名狼藉的女兒馬婁奇亞和狄奧朵拉操控教皇的選舉。 這段歷史被誇張地稱為“淫亂統治”。 這樣的失德行為也嚴重傷害了教會的權威。

【查理大帝,也稱查理曼,紅桃K的原型,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後,基本奠定今天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雛形】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皇帝也經常主宰教皇的人選,955一1057年的25位教皇中,有13位由地方貴族所任命,其餘12位由皇帝任命。在這12位中,皇帝就罷勸了5位。

直到11世紀,經過克呂尼改革運動以及教皇改革,遏制了教會的腐敗現象,保證了教皇的德行和號召力,教皇才逐步擺脫了羅馬貴族的控制,權力得到恢復,並且開始同世俗君主鬥爭。

而此時中世紀已然過半,在中世紀的前半段裡,教皇莫說號令天下,連自身都難保,何談中世紀是教會的天下?

教皇的黃金時代

一般認為進入11世紀後,教會權威逐漸達到鼎盛,其中的被經常拿來做論據的就是1077年的卡諾莎之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教皇門外,冒著風雪“懺悔罪過”。這似乎是個很好的說明教權高於王權的例子,但這個故事其實並沒有講完。

亨利四世和教皇的矛盾源於雙方都希望主教續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1077年,教會將亨利四世開除教籍,諸侯們紛紛支持教皇,亨利四世不得不向教皇低頭。獲得教皇原諒的亨利得以有空鎮壓叛亂,而教皇再度發難時,德意志的諸侯普遍認為這是教皇針對皇帝的私人仇恨,並沒有支持教皇,亨利四世得以帶領兵馬攻入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七世落荒而逃。最後雖然一度借諾曼人的兵力重回羅馬,但因為諾曼人劫掠太過,格裡高利再無法於羅馬立足,最終不得不客死他鄉,皇帝重新進入羅馬。

【卡洛莎覲見】

但要說皇帝獲得了鬥爭的勝利還為時過早,皇帝的獨斷激怒了眾多勢力,亨利四世剛剛回國,反對他的勢力便集結起來,眾多北義大利的諸侯在新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組織下結成了同盟。皇帝再度率軍南下,卻難以擊敗諸侯盟軍。而亨利四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也在教皇的鼓動下反對亨利,最終亨利四世的小兒子政變繼位,即亨利五世。亨利四世雖然之後逃了出去,但不久便因病去世。

教皇並沒能因為強敵的去世而高興太久,1110年亨利五世再度發兵羅馬,這一次皇帝的軍隊太過強大,教皇昔日的盟友們不敢抵擋,大軍長驅直入,最終皇帝把教皇關了起來,迫使其簽訂了對自己有利的條約。

皇帝的強大震撼了帝國的諸侯,於是薩克森和圖林根在1115年發動叛亂。儘管這次叛亂很快平息,但皇帝也注意到,繼續和教皇對抗並無益處,雙方合作才更有利。最終1122年,雙方代表簽署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握手言和。和約規定,主教的任命由教廷和皇帝共同執行。主教續任權之爭告一段落。

除此之外,世俗統治者和教皇對抗的例子還有很多,如1053年教皇利奧九世帶兵對抗南義大利的諾曼人,結果兵敗被俘;1139年4月西西里國王羅傑被教皇英諾森二世開除教籍,結果當年七月英諾森二世就被羅傑俘虜,被迫承認羅傑的王位。

當然這一時期教皇和世俗統治者爭鬥,獲勝的案例也是大量存在的,例如12世紀中期,北義大利的城邦在教皇的組織下組成同盟,多次挫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的入侵。

而1161年,被稱為最強勢教皇的英諾森三世上位。他不但多次調動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並在法王腓力二世擊敗失地王約翰,英國諸侯大量造反之際,逼迫失地王稱臣。

【被稱為最強勢教皇的英諾森三世,宣稱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阿維尼翁之囚,道義力量的局限

13世紀末,教皇迎來了又一次的噩夢,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發生矛盾,雖然蔔尼法斯八世多次申明教皇對世俗君主的絕對權威。但腓力四世治下的法國可不比諸侯造反如家常便飯的神聖羅馬帝國。

1303年法王召開三級大會,怒斥教皇為異端,法國三大階級同仇敵愾,紛紛表示要審判教皇。法王隨即派兵前往羅馬捉拿教皇,教皇慘遭淩辱,不久便去世。

2年後法王乾脆把教廷強制遷移到法國小鎮阿維尼翁,之後的半個世紀,教皇成為法王手中的工具。

很多學者視阿維尼翁之囚為教權由盛轉衰的節點。畢竟之前最多也就是某位教皇被俘,這一次整個教廷都被人強遷了,丟人程度前所未有。

【關押過教皇的法國小城阿維尼翁】

回顧以上諸多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教皇自身並沒有實力去對付強大的世俗君主,反而需要盟友提供軍力或煽動對手內亂。教皇身具大義名分,往往處於道義制高點,這讓教皇在外交中占儘先機。

但教皇的盟友往往是處於自身利益的需求,才選擇結盟。畢竟讓教皇作為聯盟盟主,能使得己方處於道義制高點。要是情況不關己事,那教皇就很難號召他們出兵了。

整個過程說穿了乃是狐假虎威。而非教權真的可以壓倒王權。教會只是掌握道義力量,根本無力和世俗君主比較兵馬錢糧。

而一旦找不到足夠強大的盟友,就會出現攻克羅馬,俘虜教皇的場面,這一點在教會的黃金時代都無法避免。說中世紀教權高於王權,不過是拿教皇少數的幾次狐假虎威的勝利斷章取義罷了,何況教會的黃金時代才200多年,連中世紀的四分之一都不到,何談教會是中世紀的直接統治者呢。

【查理大帝,也稱查理曼,紅桃K的原型,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後,基本奠定今天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雛形】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皇帝也經常主宰教皇的人選,955一1057年的25位教皇中,有13位由地方貴族所任命,其餘12位由皇帝任命。在這12位中,皇帝就罷勸了5位。

直到11世紀,經過克呂尼改革運動以及教皇改革,遏制了教會的腐敗現象,保證了教皇的德行和號召力,教皇才逐步擺脫了羅馬貴族的控制,權力得到恢復,並且開始同世俗君主鬥爭。

而此時中世紀已然過半,在中世紀的前半段裡,教皇莫說號令天下,連自身都難保,何談中世紀是教會的天下?

教皇的黃金時代

一般認為進入11世紀後,教會權威逐漸達到鼎盛,其中的被經常拿來做論據的就是1077年的卡諾莎之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教皇門外,冒著風雪“懺悔罪過”。這似乎是個很好的說明教權高於王權的例子,但這個故事其實並沒有講完。

亨利四世和教皇的矛盾源於雙方都希望主教續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1077年,教會將亨利四世開除教籍,諸侯們紛紛支持教皇,亨利四世不得不向教皇低頭。獲得教皇原諒的亨利得以有空鎮壓叛亂,而教皇再度發難時,德意志的諸侯普遍認為這是教皇針對皇帝的私人仇恨,並沒有支持教皇,亨利四世得以帶領兵馬攻入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七世落荒而逃。最後雖然一度借諾曼人的兵力重回羅馬,但因為諾曼人劫掠太過,格裡高利再無法於羅馬立足,最終不得不客死他鄉,皇帝重新進入羅馬。

【卡洛莎覲見】

但要說皇帝獲得了鬥爭的勝利還為時過早,皇帝的獨斷激怒了眾多勢力,亨利四世剛剛回國,反對他的勢力便集結起來,眾多北義大利的諸侯在新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組織下結成了同盟。皇帝再度率軍南下,卻難以擊敗諸侯盟軍。而亨利四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也在教皇的鼓動下反對亨利,最終亨利四世的小兒子政變繼位,即亨利五世。亨利四世雖然之後逃了出去,但不久便因病去世。

教皇並沒能因為強敵的去世而高興太久,1110年亨利五世再度發兵羅馬,這一次皇帝的軍隊太過強大,教皇昔日的盟友們不敢抵擋,大軍長驅直入,最終皇帝把教皇關了起來,迫使其簽訂了對自己有利的條約。

皇帝的強大震撼了帝國的諸侯,於是薩克森和圖林根在1115年發動叛亂。儘管這次叛亂很快平息,但皇帝也注意到,繼續和教皇對抗並無益處,雙方合作才更有利。最終1122年,雙方代表簽署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握手言和。和約規定,主教的任命由教廷和皇帝共同執行。主教續任權之爭告一段落。

除此之外,世俗統治者和教皇對抗的例子還有很多,如1053年教皇利奧九世帶兵對抗南義大利的諾曼人,結果兵敗被俘;1139年4月西西里國王羅傑被教皇英諾森二世開除教籍,結果當年七月英諾森二世就被羅傑俘虜,被迫承認羅傑的王位。

當然這一時期教皇和世俗統治者爭鬥,獲勝的案例也是大量存在的,例如12世紀中期,北義大利的城邦在教皇的組織下組成同盟,多次挫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的入侵。

而1161年,被稱為最強勢教皇的英諾森三世上位。他不但多次調動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並在法王腓力二世擊敗失地王約翰,英國諸侯大量造反之際,逼迫失地王稱臣。

【被稱為最強勢教皇的英諾森三世,宣稱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阿維尼翁之囚,道義力量的局限

13世紀末,教皇迎來了又一次的噩夢,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發生矛盾,雖然蔔尼法斯八世多次申明教皇對世俗君主的絕對權威。但腓力四世治下的法國可不比諸侯造反如家常便飯的神聖羅馬帝國。

1303年法王召開三級大會,怒斥教皇為異端,法國三大階級同仇敵愾,紛紛表示要審判教皇。法王隨即派兵前往羅馬捉拿教皇,教皇慘遭淩辱,不久便去世。

2年後法王乾脆把教廷強制遷移到法國小鎮阿維尼翁,之後的半個世紀,教皇成為法王手中的工具。

很多學者視阿維尼翁之囚為教權由盛轉衰的節點。畢竟之前最多也就是某位教皇被俘,這一次整個教廷都被人強遷了,丟人程度前所未有。

【關押過教皇的法國小城阿維尼翁】

回顧以上諸多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教皇自身並沒有實力去對付強大的世俗君主,反而需要盟友提供軍力或煽動對手內亂。教皇身具大義名分,往往處於道義制高點,這讓教皇在外交中占儘先機。

但教皇的盟友往往是處於自身利益的需求,才選擇結盟。畢竟讓教皇作為聯盟盟主,能使得己方處於道義制高點。要是情況不關己事,那教皇就很難號召他們出兵了。

整個過程說穿了乃是狐假虎威。而非教權真的可以壓倒王權。教會只是掌握道義力量,根本無力和世俗君主比較兵馬錢糧。

而一旦找不到足夠強大的盟友,就會出現攻克羅馬,俘虜教皇的場面,這一點在教會的黃金時代都無法避免。說中世紀教權高於王權,不過是拿教皇少數的幾次狐假虎威的勝利斷章取義罷了,何況教會的黃金時代才200多年,連中世紀的四分之一都不到,何談教會是中世紀的直接統治者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