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懸!我們會不會“一夜回到解放前”?(四)

系列文章分析了當下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 指出了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挑戰。 那中國又從哪些方面發力試圖破局, 又是否可以力挽狂瀾?圍繞這一主題,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重磅文章, 本文依然有點長, 但絕對值得你讀一讀。

我簡單概括一下, 當下中國經濟問題集中表現為三大問題:資產泡沫、天量債務、匯率穩定。 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出現, 前述文章已經分析過了, 我不再贅述。

但可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是不明就裡的。 但我們只有掌握了這三者之間的邏輯聯繫, 我們才能預判國家會從哪些方面實施政策進行干預,

在結合干預效果來預判未來的經濟走向。

以上問題, 我接下來具體剖析。

01

資產泡沫和債務

我們都經常聽到, 中國經濟面臨資產泡沫很大的問題, 還有天量的國企和地方政府債務, 具體成因之前的文章都講過, 同樣不再贅述。

而資產泡沫之所以成為泡沫, 是用錢“吹出來的”, 進到資產裡面的錢越多, 泡沫自然越來越大。 比如樓市, 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巨大泡沫。

如果一樣東西, 市場需求很大, 這裡指的是有效需求, 那肯定很值錢, 資本就願意進去這個市場。

但市場又不是完全理性的, 有時候甚至是喪心病狂, 當大家看到有錢賺的時候, 就會蜂擁而入, 大把大把砸錢去生產, 結果造成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 供大於求, 造成產能過剩。

要麼是地方政府的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 不顧客觀實際的有效需求而大搞基建, 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

這實際上浪費的就是真金白銀啊, 因為地方政府也是通過自己的融資平臺, 比如那些**城市投資有限公司來融資的。

產能過剩無法出清, 這樣就等於市場主體借來的錢變成金融機構的壞賬了, 因為市場主體無法讓產品變現成為利潤來兌付貸款本息。

大家現在很清楚了,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資產泡沫和債務是孿生關係, 是相伴相生的。 整個傳導鏈條就是:市場需求→投資→投資過熱→產能過剩無法出清→無法兌付本息→呆壞賬。

中國經濟現在就面臨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 在實體經濟裡面, 存在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 正常來講, 應該讓這些企業破產, 然後進行不良資產處置。

然而並沒有, 因為裡面涉及到太多的國企, 即便這些國企形同僵屍企業, 也沒有讓他們倒閉關門。 反而是繼續支援他們貸款融資苟延殘喘, 但錢給這樣的企業,

跟打水漂沒啥區別。

結果借錢給這些企業的銀行就慘了, 呆壞賬一堆。 當然, 產生呆壞賬的市場主體不僅僅是國企, 還有民企, 只是國企表現得更為嚴重。

沒有讓企業破產重組, 一味借錢給它們, 最後就是惡性循環, 債務積累越來越大, 泡沫也越來越大, 實際上就是外強中乾。

02

放水拖延債務危機

大家看新聞經常會看到一個很通俗的詞語:放水。 我們講“放水”, 指的是央行發行貨幣, 簡單講就是“又在印錢”。

印錢是因為市場缺錢, 這個市場指的是資本市場, 比如股市、債市、銀行等金融系統, 這些地方都是可以融資的地方, 不是我們平常聽到的普通的市場。

所以“放水”就是為了延緩資產泡沫破裂的時間以及讓債務問題不受資金鏈條斷裂而爆發危機。

我拿銀行系統這個例子來分析。

比如除了央行之外的其它商業銀行, 他們的錢來自兩個地方:居民存款和央行借錢。 現在居民存款已經大幅下降, 加上其他理財方式的興起, 銀行攬儲已經不容易了。

所以現在很多時候, 銀行系統更需要靠央媽的錢。理論上央媽發行的貨幣多了,商業銀行的錢才能夠多起來,然後才能拿出去放貸賺利差,也同時才能讓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量放大,這裡面涉及到貨幣乘數的原理。

我舉個例子分析。

假設商業銀行出借10億元給一家企業,這10億元還是在商業銀行裡,因為企業的錢都存在銀行裡,就算企業把錢都花了,但又會變成其他企業和個人在銀行的存款。

這個時候10億元還是10億元,商業銀行又可以繼續拿著這錢去貸款給別的企業,這樣又經歷一個迴圈。

以此類推,源頭上央媽印出來的這10億元,會被放大多倍,這樣到了社會上,等於流通的貨幣就多了。 同時商業銀行之間也放款,互相拆借,這叫同業拆借。

但由於印出來的錢在流通環節被放大很多倍,而且伴隨著互相拆借的問題,這裡面的債務鏈就更顯得錯綜複雜了。一旦哪個環節斷了,那就可能是環環相扣的,風險自然也是被放大非常多倍。

所以央媽這麼多年來,不論是為了刺激經濟採取的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是為了讓這些僵屍企業不要死,幾乎都一直處於大水漫灌的過程。

我從央行每個月發佈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裡面採集了一些資料並做成圖,是關於儲備貨幣方面的,所謂儲備貨幣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央行在某個節點上發行的貨幣餘額。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幾張圖,從2001年到現在,單單是從儲備貨幣,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錢真的印了不少,從曲線圖可以看出幾乎都處於遞增的狀態。

其中2006、2007、2008、2010和2011這5年,每年的新增貨幣餘額都是20%以上的增長,夠恐怖的了。

怕大家沒直觀感受,我再弄成表格的形式給大家看看:

03

恐慌的資本外逃

從生活經驗中,大家應該很清楚,你願意使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因為這個國家的貨幣被承認,被承認了,才具有購買力或者具有較強的購買力。

從經濟理性的角度看,沒有人願意去持有不具購買力或者購買力預判會嚴重下降的貨幣,這是我們的生活常識,也是人性的必然。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貨幣值不值錢,本質上就是信用問題,我以前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隨便印錢,這就是在稀釋這個國家貨幣的信用,稀釋信用等同於貨幣貶值或者存在貶值壓力。稀釋得越嚴重,貨幣貶值的壓力就越大。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大家更願意減持甚至選擇不持有這種貨幣,最後會表現為資本外逃。資本外逃是不會帶著一個國家的貨幣跑的,因為大家會認為“這種錢不值錢”,所以會兌換成硬通貨跑。

如果是個人的話,從財富配置的角度可能會選擇黃金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保值物作為硬通貨,也可能選擇貨幣形式的硬通貨。

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就不一定了,因為企業需要資金周轉,保證現金流是必須的,所以企業更多的會選擇貨幣形式的硬通貨。

可以被視為硬通貨的肯定是在全球貿易市場上被視為主流結算貨幣的幣種,比如美元、歐元和英鎊等,更多人會選擇美元。

這資本外逃的總量,我們已經很難估量精確的資料了。但這兩年,已經有非常多的企業以“走出去”的形式外逃,更多的外資企業則是選擇撤資。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嘉誠,沒記錯的話,老人家是在2014年開始就撤了。

大家繼續來看看資料,在2月以來,資本外逃的情況是有多麼嚴重。

4月中國央行口徑外匯占款減少419.98億元人民幣,為連續第18個月下滑,3月減少546.91億元,2月份減少581.19億,累計減少1548億元。

而與此同時,外匯儲備4月增加204.45億美元,3月末增加39.64億美元,2月末外匯儲備增加69.2億美元,累計增加313.29億美元。

外匯占款在減少,而外匯儲備這三個月在增加,兩者偏差超過3700億人民幣。除了估值因素之外,只能解釋為央媽把自己在離岸市場的美元都搬回來了。

而考慮國際收支,4月貿易順差380.48億美元,3月貿易順差85億美元,2月逆差224億美元,累計順差超過240億美元。

如果將國內企業將外匯滯留海外不予結匯看成是變相換匯的話,在不考慮FDI(外國直接投資)和一幫企業海外借債拿回外匯沖資料的情況下,國內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弄走了超過3200億元人民幣,約合464億美元。

前天的新聞說,人民幣退居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在今年4月份全球支付中占比才1.6%,是2014年10月以來的最低位。

所以大家想想,這幫比猴子都精的商人,能不因勢利導嗎,肯定是哪裡值錢去哪裡。

04

外儲保衛戰

其實資本外逃這件事,我在2015年就寫過文章,建議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可以適度換匯,持有美元現鈔為主。

在2016年更是預判外匯管理局會加大對換匯這件事的管控,事實上從2017年元旦開始,這種管控就完全鋪開了。

開年到現在,央媽一路收緊外匯,連普通老百姓的換匯,現在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要到銀行櫃檯換,得填寫各種資料,確認你是有真實需求,比如外出旅行或者求學等等。

這樣等於進一步降低了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去換匯的操作性,我最近也有朋友跟我講,連去香港買了保險,今年要繼續交保費,都匯不出去。我祝那些在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好運吧,如果他們不需要國內匯錢作為生活費和學費的話。

在企業層面的規定,其實更早。國家外匯管理局於去年11月28日對商業銀行進行了視窗指導,資本帳戶下超過500萬美元的海外支付(此前為5000萬美元),包括組合投資或海外並購等直接投資,必須上報地方外匯分局批准。

昨天我看到另外一條新聞,是央行要求各大商業銀行上存“過剩”美元。你說這“過剩”就讓人浮想聯翩了,接下來會不會認為老百姓存在商業銀行的美元也是“過剩”的呢,大家自行思考。

之前新聞報導說央媽的外儲還有3萬億美元,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我知道,現在這麼嚴格地管控資本,估計這“3萬億美元”就是一個底線或者接近底線了。

很多人不明白,資本走就走了啊,換成美元就換唄,國家這麼擔心幹嘛。還別說,還真的有人問這種白癡的問題。

不過我還是很樂意為大家解決這種白癡問題。

改革開放這麼幾十年來,我們以“低人權模式”拉動經濟增長,通過出口貿易賺來了美元,如果說我們還有“3萬億美元”,這些說白了就是全國勞動人民的血汗錢換來的。

現在很多90後是沒印象的,我小時候,家裡都有糧票、布票、豬肉票之類的,這些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那個年代我們物質匱乏,生活的物質水準遠不如現在。一切都是按照計畫來分配的,不能多隻會少。在那個年代,大家都差不了多少,因為都沒啥錢,整個社會都這樣。

但改革開放之後不同了,通過出口貿易賺了美元,國家就可以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和生活用品之類的,這樣我們的生活才在不斷改善,物質水準才能不斷完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國家的糧食自給率非常不足,靠進口,石油、優質紙漿、蛋白質、癌症用藥、高科技產品等等,都是需要用美元去買的。

年輕人都不會知道這些,以為歲月靜好。但如果外儲保不住,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未來如何,我其實已經提醒過大家。在今年的開年文章裡面,我講到“未來並不一定比當下更寬廣”,最近我也兩次用了羅素的話提醒過大家。

事實上,即便在今年來這麼嚴厲的資本管制之下,外儲依然在流失。這場事關國家未來命運的貨幣戰爭,我們能否戰勝?

欲知詳情,請看下回分解。

互動:原創不容易,很多人看完文章沒有點贊留言的習慣,請大家支持我為文章點贊和留言。菜導才有動力寫更好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銀行系統更需要靠央媽的錢。理論上央媽發行的貨幣多了,商業銀行的錢才能夠多起來,然後才能拿出去放貸賺利差,也同時才能讓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量放大,這裡面涉及到貨幣乘數的原理。

我舉個例子分析。

假設商業銀行出借10億元給一家企業,這10億元還是在商業銀行裡,因為企業的錢都存在銀行裡,就算企業把錢都花了,但又會變成其他企業和個人在銀行的存款。

這個時候10億元還是10億元,商業銀行又可以繼續拿著這錢去貸款給別的企業,這樣又經歷一個迴圈。

以此類推,源頭上央媽印出來的這10億元,會被放大多倍,這樣到了社會上,等於流通的貨幣就多了。 同時商業銀行之間也放款,互相拆借,這叫同業拆借。

但由於印出來的錢在流通環節被放大很多倍,而且伴隨著互相拆借的問題,這裡面的債務鏈就更顯得錯綜複雜了。一旦哪個環節斷了,那就可能是環環相扣的,風險自然也是被放大非常多倍。

所以央媽這麼多年來,不論是為了刺激經濟採取的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是為了讓這些僵屍企業不要死,幾乎都一直處於大水漫灌的過程。

我從央行每個月發佈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裡面採集了一些資料並做成圖,是關於儲備貨幣方面的,所謂儲備貨幣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央行在某個節點上發行的貨幣餘額。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幾張圖,從2001年到現在,單單是從儲備貨幣,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錢真的印了不少,從曲線圖可以看出幾乎都處於遞增的狀態。

其中2006、2007、2008、2010和2011這5年,每年的新增貨幣餘額都是20%以上的增長,夠恐怖的了。

怕大家沒直觀感受,我再弄成表格的形式給大家看看:

03

恐慌的資本外逃

從生活經驗中,大家應該很清楚,你願意使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因為這個國家的貨幣被承認,被承認了,才具有購買力或者具有較強的購買力。

從經濟理性的角度看,沒有人願意去持有不具購買力或者購買力預判會嚴重下降的貨幣,這是我們的生活常識,也是人性的必然。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貨幣值不值錢,本質上就是信用問題,我以前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隨便印錢,這就是在稀釋這個國家貨幣的信用,稀釋信用等同於貨幣貶值或者存在貶值壓力。稀釋得越嚴重,貨幣貶值的壓力就越大。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大家更願意減持甚至選擇不持有這種貨幣,最後會表現為資本外逃。資本外逃是不會帶著一個國家的貨幣跑的,因為大家會認為“這種錢不值錢”,所以會兌換成硬通貨跑。

如果是個人的話,從財富配置的角度可能會選擇黃金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保值物作為硬通貨,也可能選擇貨幣形式的硬通貨。

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就不一定了,因為企業需要資金周轉,保證現金流是必須的,所以企業更多的會選擇貨幣形式的硬通貨。

可以被視為硬通貨的肯定是在全球貿易市場上被視為主流結算貨幣的幣種,比如美元、歐元和英鎊等,更多人會選擇美元。

這資本外逃的總量,我們已經很難估量精確的資料了。但這兩年,已經有非常多的企業以“走出去”的形式外逃,更多的外資企業則是選擇撤資。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嘉誠,沒記錯的話,老人家是在2014年開始就撤了。

大家繼續來看看資料,在2月以來,資本外逃的情況是有多麼嚴重。

4月中國央行口徑外匯占款減少419.98億元人民幣,為連續第18個月下滑,3月減少546.91億元,2月份減少581.19億,累計減少1548億元。

而與此同時,外匯儲備4月增加204.45億美元,3月末增加39.64億美元,2月末外匯儲備增加69.2億美元,累計增加313.29億美元。

外匯占款在減少,而外匯儲備這三個月在增加,兩者偏差超過3700億人民幣。除了估值因素之外,只能解釋為央媽把自己在離岸市場的美元都搬回來了。

而考慮國際收支,4月貿易順差380.48億美元,3月貿易順差85億美元,2月逆差224億美元,累計順差超過240億美元。

如果將國內企業將外匯滯留海外不予結匯看成是變相換匯的話,在不考慮FDI(外國直接投資)和一幫企業海外借債拿回外匯沖資料的情況下,國內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弄走了超過3200億元人民幣,約合464億美元。

前天的新聞說,人民幣退居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在今年4月份全球支付中占比才1.6%,是2014年10月以來的最低位。

所以大家想想,這幫比猴子都精的商人,能不因勢利導嗎,肯定是哪裡值錢去哪裡。

04

外儲保衛戰

其實資本外逃這件事,我在2015年就寫過文章,建議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可以適度換匯,持有美元現鈔為主。

在2016年更是預判外匯管理局會加大對換匯這件事的管控,事實上從2017年元旦開始,這種管控就完全鋪開了。

開年到現在,央媽一路收緊外匯,連普通老百姓的換匯,現在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要到銀行櫃檯換,得填寫各種資料,確認你是有真實需求,比如外出旅行或者求學等等。

這樣等於進一步降低了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去換匯的操作性,我最近也有朋友跟我講,連去香港買了保險,今年要繼續交保費,都匯不出去。我祝那些在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好運吧,如果他們不需要國內匯錢作為生活費和學費的話。

在企業層面的規定,其實更早。國家外匯管理局於去年11月28日對商業銀行進行了視窗指導,資本帳戶下超過500萬美元的海外支付(此前為5000萬美元),包括組合投資或海外並購等直接投資,必須上報地方外匯分局批准。

昨天我看到另外一條新聞,是央行要求各大商業銀行上存“過剩”美元。你說這“過剩”就讓人浮想聯翩了,接下來會不會認為老百姓存在商業銀行的美元也是“過剩”的呢,大家自行思考。

之前新聞報導說央媽的外儲還有3萬億美元,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我知道,現在這麼嚴格地管控資本,估計這“3萬億美元”就是一個底線或者接近底線了。

很多人不明白,資本走就走了啊,換成美元就換唄,國家這麼擔心幹嘛。還別說,還真的有人問這種白癡的問題。

不過我還是很樂意為大家解決這種白癡問題。

改革開放這麼幾十年來,我們以“低人權模式”拉動經濟增長,通過出口貿易賺來了美元,如果說我們還有“3萬億美元”,這些說白了就是全國勞動人民的血汗錢換來的。

現在很多90後是沒印象的,我小時候,家裡都有糧票、布票、豬肉票之類的,這些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那個年代我們物質匱乏,生活的物質水準遠不如現在。一切都是按照計畫來分配的,不能多隻會少。在那個年代,大家都差不了多少,因為都沒啥錢,整個社會都這樣。

但改革開放之後不同了,通過出口貿易賺了美元,國家就可以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和生活用品之類的,這樣我們的生活才在不斷改善,物質水準才能不斷完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國家的糧食自給率非常不足,靠進口,石油、優質紙漿、蛋白質、癌症用藥、高科技產品等等,都是需要用美元去買的。

年輕人都不會知道這些,以為歲月靜好。但如果外儲保不住,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未來如何,我其實已經提醒過大家。在今年的開年文章裡面,我講到“未來並不一定比當下更寬廣”,最近我也兩次用了羅素的話提醒過大家。

事實上,即便在今年來這麼嚴厲的資本管制之下,外儲依然在流失。這場事關國家未來命運的貨幣戰爭,我們能否戰勝?

欲知詳情,請看下回分解。

互動:原創不容易,很多人看完文章沒有點贊留言的習慣,請大家支持我為文章點贊和留言。菜導才有動力寫更好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