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9.0的「白鹿原」拼不過5.2的「歡樂頌」很正常

當正午陽光迎合了金主, 放棄了底線,

讓《歡樂頌2》品質低下卻又收視爆棚的同時, 一部劇正在悄然衰落。

這部劇立項16年, 耗資近3億,

幾經坎坷才順利上星。

一次, 陳忠實先生和金庸先生在一起吃飯,

金庸說:“你這是給地主階層翻案啊。 ”

陳忠實答道:“你看懂了, 他們都沒懂。 ”

可見《白鹿原》的尺度之大。

在口碑方面, 與《人民的名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或許是因為它沒有去追逐熱點, 為娛樂服務, 它的收視份額確實心生悲涼。

但是正如陳老所說:

“給大家傳達一件事, 那就是傳承我們民族偉大優秀品質。 在極端仇視文化與極端崇拜物質之後的年代, 在集體缺失信仰的年代, 需要這樣一部作品。 ”

在被片面娛樂沖刷到無法獨立思考時, 我們需要這樣的IP作品。

當太多的投機者, 用“IP”去包裹已經餿掉的故事去製作、表演時,

《白鹿原》把它視若珍寶, 小心翼翼地使其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接力棒。

此劇的主演, 也是藝術總監張嘉譯說:

“這是我從小就看的作品, 我一直把它當做'神品'供著。 ”

小說《白鹿原》被一種瘮人的荒誕感所籠罩, 作品中充滿質疑與唐突,

處處是平鋪直敘的血腥, 比如關於田小娥器官塞棗的描述;

以及不動聲色的噁心,

比如關於仙草生白靈的描述。

它的價值觀指向舊社會也審視新制度, 劇版可以改編好嗎?

經歷了停播又複播的風波之後, 到現在已經露出了小半容貌,

是時候來認真評判, 《白鹿原》這根“接力棒”能否全力沖向終點。

說實在, 前幾集, 很令人失望,

改動太大。

原著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巔峰, 甚至與曹雪芹的《紅樓夢》相媲美, 它的特點是用魔幻主義的手法去解構現實, 挑戰一切陳氏, 質疑一切權威, 消解一切意義。

如在原著中白嘉軒一生娶過7個老婆, 前6個剛過門沒多久都死了,

死因, 是風水和鬧鬼所致。

說原著迷信封建也罷, 它確實真實的反應了那時中國農村風俗文化的面貌。

可是, 在劇中卻被六座墓碑略過便草草收場。

後來, 白嘉軒覓得一塊好地,

朱先生告訴他這是白鹿踏過的地方, 聖潔。

在原著中, 白嘉軒請來了風水先生證實了朱先生的說法, 將祖墳遷於此。

果然, 第七個老婆活了下來, 人丁也開始興旺, 家族漸漸地步上了正軌。

然而, 在劇中帶我們走進了另一個節目——走近科學。

朱先生日後告訴他當初給他說白鹿傳說是逗他玩, 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是地下有水。

這就好比看國產恐怖片,正在緊張刺激地期盼鬼的出現,

誰知,主演站出來說,這些人都是神經病,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的臆想,

又或者聽見導演喊了一聲“卡”,原來是拍片現場。

科學,當然值得提倡,但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依據科學原理去創作,那麼,現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名著都要作廢。

當然,這是編劇為了過審做的“閹割”,也可能是擔心主演的形象不夠正面,

如白嘉軒用錢、糧換媳婦的描寫,在當時社會,這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但是在劇中白嘉軒成了正義的化身,義正言辭地拒絕了這種陋習。

如果說原著是一個膽大的,不惜暴露歷史私處的妓女,

電視劇就是一個理順了情節,添加了馬賽克,蒙上了遮羞布的良家女。

按照主創說法,我們還原了80%的原著內容,這已經不可能了。

那麼就可以判定劇版改編失敗了嗎?當然不是。

要是再往後看,就能夠理解編劇的良苦用心,他用另一種方法打通了原著的魂,

保住了這部作品的命脈。

說《白鹿原》,自然繞不過這片土地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以及他們沉浮的命運。

白嘉軒,貫穿始終的重要人物。

從小接受傳統教育,在白鹿原和家族的發展上不知疲倦,在家庭問題上依舊封建,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白鹿原德高望重的族長,

換句話說,他就是一地主。

有些人認為《白鹿原》是在給地主翻案,其實所謂的翻案並不是顛倒黑白而是糾正人們的意識,對歷史片面、歪曲的認識。

比如,當縣政府在白鹿原橫徵暴斂的時候,村民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反抗,唯有白嘉軒把事兒挑明,捍衛了他們的利益,到頭來坐牢卻是他自己。

當然,不能保證每一位地主都像白嘉軒那麼好,

但是在我們以往的觀念裡並沒有被告知原來地主也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是官府與小農之間的調和劑,也能夠防止官府的肆意妄為。

換做舊社會,族長可是一個香餑餑,

可是世道變了。

白嘉軒一生經歷了光緒、宣統、北洋、民國、北伐、抗日、內戰,最後來到新中國。

時代的變更致使我們不得不提另一個重要角色——官府。

政權不斷更迭但是有些東西還是老樣子,

如白鹿原的鄉民,仍然像莊稼一樣被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白鹿原》的尺度在於告訴我們: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比如,鄉長在民眾面前那可是作威作福,一旦面對縣長就立馬變得卑躬屈膝、阿諛奉承,更不要說縣長上面還有市長,市長上面還有省長,

一層一層的碾壓的區別無非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

還有在中國極其發達的飯局文化,

複雜而又簡單的飯局,從鄉鎮到大領導,從企業到個人,

似乎脫離了飯桌就辦不成任何事,一張張假笑的嘴臉暗藏著不可言說的灰色交易,推杯換盞後,開開心心地送人出門。

所以,《白鹿原》是通過大歷史來警示我們今天。

當然《白鹿原》也沒有忘記第三種人,他們時而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時而被稱為“歷史進程的主人”,他們就是群眾。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人,朱先生,他是學富五車的知識份子也是位頗具大局觀的革新者,曾以一張嘴勸退二十萬清軍的進攻,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

王全安的電影版中刪除了這個人物但是在劇版中他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陳忠實老先生在劇版改編前也強調過一定是合理的突出這個人物。

朱先生在現實中也有原型,同樣是白鹿原上的鄉民——牛兆鐮,

陳老取名“朱”就是寓意“牛人”的意思。

像朱先生這樣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盡是貪、愚、昧、私,

有一次,白嘉軒被土匪綁走,朱先生召集大家籌款贖回族長,最後人回來了,錢留在土匪那了,

這時,鄉民們不高興了,要求退還他們的錢。

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說道:“讓朱先生一塊還,因為是他當時主的事,這錢有他的一份子。”

意識到鴉片的危害之後,白嘉軒不讓大夥種植鴉片,他們就開始鬧,

還很原則的認為,誰阻礙了我的利益,我就反對誰。

鹿子霖在這節骨眼上順了民意支持大家種植鴉片,然後大夥兒就推舉鹿子霖當主事人。

在我們看來,這些人太迂腐、太不文明,可是在思想未被啟蒙之前,這就是民眾的常態。

《白鹿原》用一個小生態告訴我們一個舊社會是如何運轉起來,

同時也表述了一層共生關係:地主收租也保護百姓利益而有什麼樣的人民同樣也會有什麼樣的政府。

這時候,《白鹿原》的第四種人登場了,革命者。

歷史的洪流在步步緊逼,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要接受。

他們就是白鹿兩家的下一代,白靈和鹿兆鵬。

小時候,白靈就拒絕裹小腳,

白靈的奶奶,代表封建社會的大家長,為了給白靈裹腳不惜將她囚禁起來,髮指的行徑確實讓人膽寒。

可是她有錯嗎?

在當時的社會,這便是最正確不過的做法,

女人裹小腳是流一缸眼淚但是也是為了換一世的安穩,不然長大後就沒有人娶了。

如果真要怪她錯,那就只能怪她無法預見歷史。

如果說若干年後,高跟鞋被批為“折磨女性雙腳的工具”,那麼今天的女性有錯嗎?

另一個革命者——鹿兆鵬。

追求新時代的自由戀愛卻受困於家族從小訂的娃娃親。

同意,雙方都不幸福;不娶,家族顏面不存。

鹿兆鵬大膽的地方在於他敢於為人先去反對這種陋習,打破父輩堅守的底線。

後來,與白靈一樣,投身革命。

只是不同在於,對於革命他又有了錯誤的認識,

他的觀念,革命革命就是不管不顧,犧牲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或物。

這或許也是《白鹿原》最清醒的地方,他揭露了舊的黑暗,也對新提出了質疑。

正如陳老自己所說:“我要全面地反映這個文化,這個文化,有它腐朽的一面,還有偉大的一面。否則,我們這個民族就不能延續下來。”

某程度上《白鹿原》這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講的是舊制度如何走向死亡,被另一個新制度取代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孰對孰錯?在白鹿原這片厚實且有底蘊的土地上,無從辨別。

但是劇版《白鹿原》和《歡樂頌》,為什麼收視率差了0.825占比卻可以一窺端倪,

因為,有誰願意看現實,畢竟我們都活在夢裡。

這就好比看國產恐怖片,正在緊張刺激地期盼鬼的出現,

誰知,主演站出來說,這些人都是神經病,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的臆想,

又或者聽見導演喊了一聲“卡”,原來是拍片現場。

科學,當然值得提倡,但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依據科學原理去創作,那麼,現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名著都要作廢。

當然,這是編劇為了過審做的“閹割”,也可能是擔心主演的形象不夠正面,

如白嘉軒用錢、糧換媳婦的描寫,在當時社會,這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但是在劇中白嘉軒成了正義的化身,義正言辭地拒絕了這種陋習。

如果說原著是一個膽大的,不惜暴露歷史私處的妓女,

電視劇就是一個理順了情節,添加了馬賽克,蒙上了遮羞布的良家女。

按照主創說法,我們還原了80%的原著內容,這已經不可能了。

那麼就可以判定劇版改編失敗了嗎?當然不是。

要是再往後看,就能夠理解編劇的良苦用心,他用另一種方法打通了原著的魂,

保住了這部作品的命脈。

說《白鹿原》,自然繞不過這片土地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以及他們沉浮的命運。

白嘉軒,貫穿始終的重要人物。

從小接受傳統教育,在白鹿原和家族的發展上不知疲倦,在家庭問題上依舊封建,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白鹿原德高望重的族長,

換句話說,他就是一地主。

有些人認為《白鹿原》是在給地主翻案,其實所謂的翻案並不是顛倒黑白而是糾正人們的意識,對歷史片面、歪曲的認識。

比如,當縣政府在白鹿原橫徵暴斂的時候,村民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反抗,唯有白嘉軒把事兒挑明,捍衛了他們的利益,到頭來坐牢卻是他自己。

當然,不能保證每一位地主都像白嘉軒那麼好,

但是在我們以往的觀念裡並沒有被告知原來地主也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是官府與小農之間的調和劑,也能夠防止官府的肆意妄為。

換做舊社會,族長可是一個香餑餑,

可是世道變了。

白嘉軒一生經歷了光緒、宣統、北洋、民國、北伐、抗日、內戰,最後來到新中國。

時代的變更致使我們不得不提另一個重要角色——官府。

政權不斷更迭但是有些東西還是老樣子,

如白鹿原的鄉民,仍然像莊稼一樣被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白鹿原》的尺度在於告訴我們: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比如,鄉長在民眾面前那可是作威作福,一旦面對縣長就立馬變得卑躬屈膝、阿諛奉承,更不要說縣長上面還有市長,市長上面還有省長,

一層一層的碾壓的區別無非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

還有在中國極其發達的飯局文化,

複雜而又簡單的飯局,從鄉鎮到大領導,從企業到個人,

似乎脫離了飯桌就辦不成任何事,一張張假笑的嘴臉暗藏著不可言說的灰色交易,推杯換盞後,開開心心地送人出門。

所以,《白鹿原》是通過大歷史來警示我們今天。

當然《白鹿原》也沒有忘記第三種人,他們時而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時而被稱為“歷史進程的主人”,他們就是群眾。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人,朱先生,他是學富五車的知識份子也是位頗具大局觀的革新者,曾以一張嘴勸退二十萬清軍的進攻,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

王全安的電影版中刪除了這個人物但是在劇版中他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陳忠實老先生在劇版改編前也強調過一定是合理的突出這個人物。

朱先生在現實中也有原型,同樣是白鹿原上的鄉民——牛兆鐮,

陳老取名“朱”就是寓意“牛人”的意思。

像朱先生這樣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盡是貪、愚、昧、私,

有一次,白嘉軒被土匪綁走,朱先生召集大家籌款贖回族長,最後人回來了,錢留在土匪那了,

這時,鄉民們不高興了,要求退還他們的錢。

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說道:“讓朱先生一塊還,因為是他當時主的事,這錢有他的一份子。”

意識到鴉片的危害之後,白嘉軒不讓大夥種植鴉片,他們就開始鬧,

還很原則的認為,誰阻礙了我的利益,我就反對誰。

鹿子霖在這節骨眼上順了民意支持大家種植鴉片,然後大夥兒就推舉鹿子霖當主事人。

在我們看來,這些人太迂腐、太不文明,可是在思想未被啟蒙之前,這就是民眾的常態。

《白鹿原》用一個小生態告訴我們一個舊社會是如何運轉起來,

同時也表述了一層共生關係:地主收租也保護百姓利益而有什麼樣的人民同樣也會有什麼樣的政府。

這時候,《白鹿原》的第四種人登場了,革命者。

歷史的洪流在步步緊逼,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要接受。

他們就是白鹿兩家的下一代,白靈和鹿兆鵬。

小時候,白靈就拒絕裹小腳,

白靈的奶奶,代表封建社會的大家長,為了給白靈裹腳不惜將她囚禁起來,髮指的行徑確實讓人膽寒。

可是她有錯嗎?

在當時的社會,這便是最正確不過的做法,

女人裹小腳是流一缸眼淚但是也是為了換一世的安穩,不然長大後就沒有人娶了。

如果真要怪她錯,那就只能怪她無法預見歷史。

如果說若干年後,高跟鞋被批為“折磨女性雙腳的工具”,那麼今天的女性有錯嗎?

另一個革命者——鹿兆鵬。

追求新時代的自由戀愛卻受困於家族從小訂的娃娃親。

同意,雙方都不幸福;不娶,家族顏面不存。

鹿兆鵬大膽的地方在於他敢於為人先去反對這種陋習,打破父輩堅守的底線。

後來,與白靈一樣,投身革命。

只是不同在於,對於革命他又有了錯誤的認識,

他的觀念,革命革命就是不管不顧,犧牲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或物。

這或許也是《白鹿原》最清醒的地方,他揭露了舊的黑暗,也對新提出了質疑。

正如陳老自己所說:“我要全面地反映這個文化,這個文化,有它腐朽的一面,還有偉大的一面。否則,我們這個民族就不能延續下來。”

某程度上《白鹿原》這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講的是舊制度如何走向死亡,被另一個新制度取代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孰對孰錯?在白鹿原這片厚實且有底蘊的土地上,無從辨別。

但是劇版《白鹿原》和《歡樂頌》,為什麼收視率差了0.825占比卻可以一窺端倪,

因為,有誰願意看現實,畢竟我們都活在夢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