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你們能提供的最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是什麼?

作者:黃凡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烏托邦(Utopia)一詞為泊來品, 原提出者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為: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或者可以理解成“不可實現的、不切合實際”的理想化狀態。

在投資理財這一領域, 烏托邦又是以何種形式出現的?

筆者長期與國內高淨值投資人打交道, 過去十年間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們能提供的“最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是什麼?我每次都很坦白地告知: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 世界上沒有風險低而收益高的投資品。 我們能做的是根據您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意願, 為您配置適合的投資品組合, 從而實現與承擔的風險相匹配的合理回報。 至於基本上無風險的收益率, 那就是銀行提供的類似存款的“理財產品”的回報率, 一年在5%上下。

十年前, 我走訪的大多數浙江的企業家都會自豪地告訴我:利用民間借貸借出資金,

一年的回報率就不只20%, 而且是“無風險的”, 因為是借給熟悉的朋友, 企業家的圈子都這麼幹的……到現在, 他們終於看到了民間借貸的“跑路潮”, 看到了企業與企業家之間“聯保”的崩盤。 其實, 參與民間借貸的資金提供方, 所尋求的是兩位數的回報, 而承擔的卻是本金全損的風險(而且絕對不是小概率事件)。

投資者前期的另一個說法是:市面上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多的是, 而且收益率比你們銀行高得多。 然而, 近幾年, 市面上不少形形色色的高收益“理財”紛紛出事:

兩年前, 泛亞交易所資金鏈斷裂, 涉及全國20個省份, 22萬投資者, 總金額估計達400億元。 全國主要城市都出現投資者上街“維權”的現象。 讓我們看看投資者認購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產品吧:

根據公開的資訊, 投資者投資的“日金寶”實為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資金受託業務, 它不僅門檻低(千元起投)、能夠提供高收益, 而且沒有封閉期和任何的手續費, 最重要的是每日萬分之3.75(年化近14%)的收益當晚8點即可到賬。 便捷如同貨幣市場基金,

回報率為一般貨幣市場基金的4倍。

看宣傳真仿佛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事實上呢?它就是為投資者們準備的陷阱!

再看看同期的e租寶“創新模式”:這是號稱“類似餘額寶的理財產品, 收益比餘額寶高很多”;宣稱採用A2P模式, 以融資租賃債權轉讓的方式為客戶帶來收益;收益高達年化利率9%~14.6%不等。 問題來了, 融資租賃資產一般的資金成本在7%左右, 如何變出9%~14.6%的收益給投資者?莫非此類平臺有把小鈔變大鈔的能力?最終, 我們看到“員警蜀黍們”出手了……一場巨大的龐氏騙局終於收場。

過去幾年, “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 各種網上平臺紛紛推出“高收益”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招徠投資者。 各種被認為能帶來高收益、且風險可控的“寶寶們”應運而生。

平心而論, 國內的理財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中小投資者們對財富管理的認知還相當缺乏、參與程度也較低, 通過互聯網這種便利通道讓散戶們便捷地參與貨幣市場投資, 既為中小投資者有效進行現金管理的手段, 也為貨幣市場提供多一條“活水源”……從這個角度看, “寶寶們”對金融業是有益的補充。 然而, “寶寶們”提供的遠不只是貨幣市場類投資品。

不少有識之士當時就已經指出: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開展理財業務所必須的對機構和從業者的資質要求、審慎選擇客戶的要求、起點金額和客戶最低資產量的要求、風險測評與產品適合度的要求、客觀介紹產品特性和預期回報的要求、完整風險揭示的要求、機構為相關業務提取風險準備等一系列基本要求,“寶寶們”都沒做到。期限錯配所隱含的利率風險、流動性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構的信用風險等等的任何一項風險爆發,都可能讓投資者不能按時兌現本金和收益並引發群體性事件……而且,互聯網的從業者普遍“進取”,缺乏金融從業者長期被嚴格監管而固化的合規思維以及被市場波動教訓出來的風險意識,缺乏監管之下,是會釀成大風險的。結果,真是不幸言中。

筆者常聽到的還有一種雷人的說法就是:某本地銀行專門留給我的“高息理財產品”年回報10%以上,同樣可靠呀。 我問,這種產品的發行方是誰?產品的性質和結構如何?回答:不清楚。再問:這是保證回報和保證本金安全的嗎?回答往往是:行長出具保證!

我一時無語。買投資品難道比買套衣服還簡單?買衣服通常會經過認品牌、挑款式、知面料、量身、試穿等才做購買的決定,而絕非店員一句“保證好”能搞定的。而到了投資理財,豈能如此草率?

於是,教訓很快就來了。最近媒體曝光出:某大型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航太橋支行由管理層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向該支行100多位元高端客戶推薦的“非凡”系列理財產品,就被揭發其實是子虛烏有的“飛單”產品。據稱規模達30億。

此次的飛單事件,除了暴露出該銀行的內部管理漏洞外,也揭示出投資者的投資理財理念上也有明顯的提升空間,據報導,此款“飛單理財產品”是以半年期,年化收益8.4%為賣點推銷給客戶,試想想,市場同期低風險的類存款的理財的收益率只有4.5%左右,那麼,8.4%的收益率意味著不正常的高了,世界上是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不正常的高收益就意味著非尋常的高風險了。

國內的財富管理業務開展只有區區幾年的歷史,投資者往往也缺乏對財富管理業務所能提供服務的價值的正確認識。因而形成以下誤區:

一,不瞭解投資理財風險和回報之間的正向相關。他們趨向於認為能通過個人的“才智”找到高收益而低風險的投資品。事實上,世界上不存在能生產這種產品的投資“烏托邦”。尋找低風險而高回報的投資品的結果,除了被別有用心的騙子“忽悠”一些實際上高風險的投資品外,會一無所獲。

二,認為投資理財不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當健康上遇上問題,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找家庭醫生來諮詢。而財富管理上碰到問題,第一時間想起找理財師諮詢的並不多。有人會說,正規金融機構的理財師隊伍也良莠不齊,不少人是以賣產品為目的的,專業的客觀意見很少。其實,有些醫生也以賣藥為目的,總不能因此不看醫生吧。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國人多不接受專業理財的概念,過度自信之餘往往難逃盲從,結果是輸多贏少。

對於投資者而言,管理好財富的關鍵在於正確認識上述兩個誤區,從而建立起對自己投資理財能力的客觀認識,並設立正確投資回報的預期。只有建立合理的預期,才能避免一切不切實際的期待。從而免收各類利用人們急功近利心態而忽悠騙財的“假股神們”的蠱惑。

有必要讓投資者們時刻牢記:主動推薦“必漲股票”、承諾“高回報”、傳授投資“致富秘笈”、推銷低風險高回報的“最佳產品”的形形色色的人等,他們一定不是要往您的口袋裡塞錢的活雷鋒,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把您辛勤勞動而積累的財富的一部分放到他們的口袋中,僅此而已。

對於投資者而言,我最後想提醒一句:投資理財的“高收益而低風險”的烏托邦是不存在的。高的預期收益,一定是對應著高風險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不少有識之士當時就已經指出: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開展理財業務所必須的對機構和從業者的資質要求、審慎選擇客戶的要求、起點金額和客戶最低資產量的要求、風險測評與產品適合度的要求、客觀介紹產品特性和預期回報的要求、完整風險揭示的要求、機構為相關業務提取風險準備等一系列基本要求,“寶寶們”都沒做到。期限錯配所隱含的利率風險、流動性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構的信用風險等等的任何一項風險爆發,都可能讓投資者不能按時兌現本金和收益並引發群體性事件……而且,互聯網的從業者普遍“進取”,缺乏金融從業者長期被嚴格監管而固化的合規思維以及被市場波動教訓出來的風險意識,缺乏監管之下,是會釀成大風險的。結果,真是不幸言中。

筆者常聽到的還有一種雷人的說法就是:某本地銀行專門留給我的“高息理財產品”年回報10%以上,同樣可靠呀。 我問,這種產品的發行方是誰?產品的性質和結構如何?回答:不清楚。再問:這是保證回報和保證本金安全的嗎?回答往往是:行長出具保證!

我一時無語。買投資品難道比買套衣服還簡單?買衣服通常會經過認品牌、挑款式、知面料、量身、試穿等才做購買的決定,而絕非店員一句“保證好”能搞定的。而到了投資理財,豈能如此草率?

於是,教訓很快就來了。最近媒體曝光出:某大型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航太橋支行由管理層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向該支行100多位元高端客戶推薦的“非凡”系列理財產品,就被揭發其實是子虛烏有的“飛單”產品。據稱規模達30億。

此次的飛單事件,除了暴露出該銀行的內部管理漏洞外,也揭示出投資者的投資理財理念上也有明顯的提升空間,據報導,此款“飛單理財產品”是以半年期,年化收益8.4%為賣點推銷給客戶,試想想,市場同期低風險的類存款的理財的收益率只有4.5%左右,那麼,8.4%的收益率意味著不正常的高了,世界上是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不正常的高收益就意味著非尋常的高風險了。

國內的財富管理業務開展只有區區幾年的歷史,投資者往往也缺乏對財富管理業務所能提供服務的價值的正確認識。因而形成以下誤區:

一,不瞭解投資理財風險和回報之間的正向相關。他們趨向於認為能通過個人的“才智”找到高收益而低風險的投資品。事實上,世界上不存在能生產這種產品的投資“烏托邦”。尋找低風險而高回報的投資品的結果,除了被別有用心的騙子“忽悠”一些實際上高風險的投資品外,會一無所獲。

二,認為投資理財不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當健康上遇上問題,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找家庭醫生來諮詢。而財富管理上碰到問題,第一時間想起找理財師諮詢的並不多。有人會說,正規金融機構的理財師隊伍也良莠不齊,不少人是以賣產品為目的的,專業的客觀意見很少。其實,有些醫生也以賣藥為目的,總不能因此不看醫生吧。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國人多不接受專業理財的概念,過度自信之餘往往難逃盲從,結果是輸多贏少。

對於投資者而言,管理好財富的關鍵在於正確認識上述兩個誤區,從而建立起對自己投資理財能力的客觀認識,並設立正確投資回報的預期。只有建立合理的預期,才能避免一切不切實際的期待。從而免收各類利用人們急功近利心態而忽悠騙財的“假股神們”的蠱惑。

有必要讓投資者們時刻牢記:主動推薦“必漲股票”、承諾“高回報”、傳授投資“致富秘笈”、推銷低風險高回報的“最佳產品”的形形色色的人等,他們一定不是要往您的口袋裡塞錢的活雷鋒,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把您辛勤勞動而積累的財富的一部分放到他們的口袋中,僅此而已。

對於投資者而言,我最後想提醒一句:投資理財的“高收益而低風險”的烏托邦是不存在的。高的預期收益,一定是對應著高風險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