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歷代端午習俗國畫 欣賞

虎符纏臂, 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 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裡, 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 助威呐喊, 憑弔祭江誦君賦。

——蘇軾《六么令·天中節》上闕

該詞作寫出了我國極具特色的端午節民俗文化。 在我國傳世的名畫中, 以“端午”為主題的畫作也為數不少。 欣賞這些傳世名畫, 你會體味到獨特而又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

元 吳廷暉《龍舟奪標》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龍舟競渡, 這幅作品畫了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 主龍船裝飾華麗, 舟中設有一亭, 亭子內有許多侍女環侍著一名貴人, 前後兩舟則搖旗吶喊, 鑼鼓喧天, 溪流兩旁, 林霏朦朧, 侍衛儀仗遊行于其間, 場面十分熱鬧。 畫中線條好似遊絲般的細緻柔和, 人物精密生動, 龍舟工整華麗。

徽姑娘 毛筆 純狼毫 豬毫 抓筆 鴻月宣筆 草書 雞翅木 對聯書法 禮品 文房四寶 ¥129 購買

吳廷暉, 乃浙江吳興人, 擅長青綠山水和花鳥畫。

元 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局部

王振鵬, 字朋梅, 浙江溫州人。 元代著名的畫家, 擅長人物畫和宮廷界畫, 被元仁宗賜號為“弧雲處士”, 官至漕運千戶。

明 陸治《端陽即景圖》

此圖所畫是端午節時花木的芳姿。 圖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襯托, 故僅用淡墨幹筆渲染造型, 複加以苔點, 頗顯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葉, 均以勾花點葉法重點刻畫, 勾筆細勁如鐵線, 而點葉則用筆較拘謹, 但溫潤沉著;野草灌木則直接以沒骨畫法用色彩點染寫出, 顯得生趣盎然。

清 餘樨繪《端陽景圖》

該畫作以挺秀細潤的筆法, 將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動植物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來:在日麗水暖的郊外, 野花競相綻放, 各種植物蓬勃生長, 青蛙、蟾蜍等動物在明媚的陽光中跳躍、飛翔, 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圖既然以“端陽景圖”為名, 畫中的動植物自然與端午風俗有關。

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 有香氣,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 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清 黃慎《端午鍾馗圖》

此畫作中鍾馗正與孩子嬉戲, 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葉。 掛鍾馗像, 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 每年端午節,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黃慎,中國清代傑出書畫家。號癭(yǐng)瓢子,別號東海布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人物、山水、花鳥,並以人物畫最為突出。

清 郎世寧 《午瑞圖》

這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託盤裡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圖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製的。

郎世寧的主要貢獻在於大膽探索西畫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畫法為一爐,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畫法、新格體,堪稱郎世寧新體畫。

清 任伯年《端午圖》

任伯年的《端午圖》素樸清雅,寥寥幾筆,韻味十足,似乎可見作者飲黃酒小酌的悠閒場景。

清 羅聘 《端午圖》

羅聘,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善畫《鬼趣圖》,畫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世。

程十發《端午即景》

中國海派書畫畫匠,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在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等方面均有造詣。工書法,得力于秦漢木簡及懷素狂草,善將草、篆、隸結為一體。

齊白石《五日吉祥》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他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五日節”家家掛艾葉菖蒲以僻邪驅瘴。此畫作艾葉偏倚右側,左側菖蒲又稱蒲劍,畫中寥寥數筆,以花青寫之,濃墨勾莖不失“劍氣”。簡單幾筆便微妙地表現出棕子的棱角轉折,濃墨幹筆寫出棕繩,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

齊白石《端午美味圖》

雄黃酒、鹹鴨蛋、粽子、荔枝、櫻桃,都是端午節應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勝多,以寥寥幾筆將之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有酒溫果鮮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畫作中極其少見,它們代表了與普通人同樂同憂的東西,蘊涵著樸素的思想感情。

齊白石《端午》

一盤紅櫻桃、兩個粽子,巧妙點出作品的主題。最精彩處當屬散落盤外的三粒櫻桃及右上角的款識,一下子將畫面平正的佈局啟動。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

張大千《端午習俗》

款識:“雄黃大蒜千年俗,簪艾懸蒲萬戶歡。祗有老夫枵腹坐,畫符嚇鬼近來難。古來午日俱畫赤靈符,今無複見矣。”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張大千《五瑞圖》

此畫為大千舊畫重繪之作,仿石濤清新俊逸畫風,書法遒勁中稍顯稚嫩,但不難看出早期張大千在繪畫中的深厚基礎和仿古能力。戊子(1948)年重畫枇杷、大蒜,筆法簡練純熟,敷色雅麗、相得益彰。

徽姑娘 毛筆 狼魁書畫筆 狼毫 筆大中小號套裝 文房四寶 紅色 書法狼魁三支裝 ¥89 購買

陳半丁,即陳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家境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陳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鳥、山水畫最為著名。陳半丁是“運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遺餘力,一方面發揮個性,表現自我,務以古人成法,運以自然丘壑,加以個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種與古不背,卻與古不同的,不即不離的繪畫。”

唐雲《端午即景》

端午前後,正是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節,畫家的筆下除了粽子,當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唐雲是浙江杭州人,1910年8月生。其性格豪爽,志趣高遠,藝術造詣頗高,擅長花鳥、山水、人物,可謂詩書畫皆至妙境。

徽姑娘 毛筆 純羊毫毛筆 宣筆 套裝大中小毛筆 書法 國畫創作 粗筆 禮品 文房四寶 ¥269 購買

每年端午節,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黃慎,中國清代傑出書畫家。號癭(yǐng)瓢子,別號東海布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人物、山水、花鳥,並以人物畫最為突出。

清 郎世寧 《午瑞圖》

這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託盤裡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圖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製的。

郎世寧的主要貢獻在於大膽探索西畫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畫法為一爐,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畫法、新格體,堪稱郎世寧新體畫。

清 任伯年《端午圖》

任伯年的《端午圖》素樸清雅,寥寥幾筆,韻味十足,似乎可見作者飲黃酒小酌的悠閒場景。

清 羅聘 《端午圖》

羅聘,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善畫《鬼趣圖》,畫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世。

程十發《端午即景》

中國海派書畫畫匠,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在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等方面均有造詣。工書法,得力于秦漢木簡及懷素狂草,善將草、篆、隸結為一體。

齊白石《五日吉祥》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他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五日節”家家掛艾葉菖蒲以僻邪驅瘴。此畫作艾葉偏倚右側,左側菖蒲又稱蒲劍,畫中寥寥數筆,以花青寫之,濃墨勾莖不失“劍氣”。簡單幾筆便微妙地表現出棕子的棱角轉折,濃墨幹筆寫出棕繩,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

齊白石《端午美味圖》

雄黃酒、鹹鴨蛋、粽子、荔枝、櫻桃,都是端午節應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勝多,以寥寥幾筆將之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有酒溫果鮮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畫作中極其少見,它們代表了與普通人同樂同憂的東西,蘊涵著樸素的思想感情。

齊白石《端午》

一盤紅櫻桃、兩個粽子,巧妙點出作品的主題。最精彩處當屬散落盤外的三粒櫻桃及右上角的款識,一下子將畫面平正的佈局啟動。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

張大千《端午習俗》

款識:“雄黃大蒜千年俗,簪艾懸蒲萬戶歡。祗有老夫枵腹坐,畫符嚇鬼近來難。古來午日俱畫赤靈符,今無複見矣。”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張大千《五瑞圖》

此畫為大千舊畫重繪之作,仿石濤清新俊逸畫風,書法遒勁中稍顯稚嫩,但不難看出早期張大千在繪畫中的深厚基礎和仿古能力。戊子(1948)年重畫枇杷、大蒜,筆法簡練純熟,敷色雅麗、相得益彰。

徽姑娘 毛筆 狼魁書畫筆 狼毫 筆大中小號套裝 文房四寶 紅色 書法狼魁三支裝 ¥89 購買

陳半丁,即陳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家境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陳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鳥、山水畫最為著名。陳半丁是“運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遺餘力,一方面發揮個性,表現自我,務以古人成法,運以自然丘壑,加以個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種與古不背,卻與古不同的,不即不離的繪畫。”

唐雲《端午即景》

端午前後,正是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節,畫家的筆下除了粽子,當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唐雲是浙江杭州人,1910年8月生。其性格豪爽,志趣高遠,藝術造詣頗高,擅長花鳥、山水、人物,可謂詩書畫皆至妙境。

徽姑娘 毛筆 純羊毫毛筆 宣筆 套裝大中小毛筆 書法 國畫創作 粗筆 禮品 文房四寶 ¥269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