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林徽因、傅斯年、王國維等人構成了民國風骨,電影拍不出

第一次系統的瞭解民國文人, 是看《南渡北歸》這本書。

這本書全景式的描繪了20世紀最後一批大師的遭遇, 從胡適到沈從文, 從林徽因到冰心, 從傅斯年到郭沫若, 他們南渡之後的狼狽, 北歸之後的悲慘, 兩相對比, 讓人歎息。

後來, 這批大師深印自己的腦海中, 久久揮之不去, 時常想起, 也會為他們的命運之波折, 感慨不已。

清末民初, 被李鴻章稱為“二千年未有之變局”, 政治上遭受西方壓迫, 經濟上百業凋敝, 文化上中西激蕩, 在這樣的背景下, 人們的思想遭遇空前的衝擊, 尤其是一些高級文人, 他們積極學習西方文化,

但又有國學底子, 這種中西合璧的人才在那時候的中國成批的出現。

在《民國風度》這本書中, 徐百柯先生介紹的每個老先生幾乎都有留學背景, 他們既有西方紳士的氣度, 也有中華儒士的風度, 但也不失作為一個學者的溫度。 他們傳承著中國千年文化的精神,

同時, 又給這精神注射新的精神內涵。

徐百柯的這本《民國風度》不同于《南渡北歸》, 它屬於報紙專欄文章集結, 因為此, 他沒有事無巨細的描繪各個大師的方方面面, 用記者旁觀者視角描寫某一側面, 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出大師最突出的特點, 甚至, 你光看標題就能知道這位大師一生的特點。

他寫李濟, 說他是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準確而生動, 一語道破李濟先生在學問和做人的風格。

他寫馮友蘭, 說他兩束雄文, 一抹背影, 概括了這位大哲學家人生的輝煌與落寞。

他寫容庚, 甯跳江, 不批孔, 一個錚錚鐵骨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

當然, 本書也有掌故。

反右期間, 歷史教授徐中舒常被拖出去批鬥, 但對此一場豁達, 每次回頭倒頭便睡, 大概不到5分鐘便鼾聲大作了。 甚至自己的孩子寫大字報和自己劃清界限, 他也是微笑著持贊成的態度。

徐老的態度與當時政治形勢的險惡, 形成鮮明的對比, 把他風骨和風度表現的淋漓盡致。

種種如是, 構成了一副中國文人大師的群像,

這群像背後都有一個“士”的精神。

士、農、工、商。 那時候, “士”是國家的支柱, 是時代的脊樑, 有了“士”才有了文化血脈。

“士”憂國憂民, 渴望用自己的所學拯救舊中國, 同時, 他們也風度翩翩,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 來影響同代及後世之人。

從小,

我們都要求學習聖賢之道, 要在精神上追隨古聖先賢, 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捨生取義、莊子的夢蝶化蝶……可是, 他們都太遠了, 總感覺這些東西都是想像出來, 只能是“心嚮往之”。

而這輩學人, 無時無刻都在踐行著古人的聖賢之說, 他們告訴我們, 這些理念並不遙遠, 很樸素, 就在我們身邊, 只要努力, 我們也能做到。

你看, 他們不是都做到了嗎?

這些人著書立說,他真理帶給我們,又去按照真理來要求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的這輩學人,是一座橋,連接了我輩與古人,以免文脈斷裂。

他們已經遠去,幸好,總有那麼幾個人會記得。

這些人著書立說,他真理帶給我們,又去按照真理來要求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的這輩學人,是一座橋,連接了我輩與古人,以免文脈斷裂。

他們已經遠去,幸好,總有那麼幾個人會記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