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謎團: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傳國玉璽下落之謎:和氏璧竟被嬴政帶入了秦始皇陵,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探秘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塊玉石, 為“天下所共傳之寶”。 迄今為止, 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傳國玉璽依然下落不明。

“和氏璧”之所以叫這個名字, 完全是為了紀念它的發現者——卞和。 卞和是楚國人, 有一天在深山裡無意中發現一塊璞玉, 本著“上交給國家”的心態, 他帶著這塊玉去了京城。 可是, 接連遭到楚厲王、楚武王的誤解而失去了雙腳。 身殘志堅的卞和沒有放棄, 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終於楚文王聽從了他的解釋,

剖開璞石發現寶玉, 並用他的名字命名為“和氏璧”。

網路配圖

楚威王時, 昭陽滅亡越國, 為楚國建立了大功。 羋月的父親——楚威王便把和氏璧賞賜給了他。

後來昭陽出遊赤山, 拿出和氏璧讓門客鑒賞, 可半路殺出程咬金, 和氏璧在眾目睽睽下不翼而飛。

可憐的張儀被當成首要懷疑對象, 嚴刑拷打, 奄奄一息。 之後他投靠秦國, 為楚國的滅亡增加了籌碼。

後來, 趙惠文王時期, 和氏璧突然出現在了趙國首都邯鄲。 西邊的秦昭襄王, 也就是羋月的兒子知道後, 願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 之後秦滅六國, 和氏璧重新落入秦人之手。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 下令將和氏璧鐫造一枚玉璽。 據史書記載, 此璽方圓四寸, 螭虎紐。 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字。 從此, 歷代帝王無不把傳國玉璽當作一統天下的象徵。

秦, 二世而亡, 所以傳國玉璽落入劉邦手中。 當傳到王莽時期, 玉璽由他的姑姑,

漢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著。 王政君不滿王莽稱帝, 開始拒不交出玉璽, 之後也許被氣糊塗了, 連哭帶罵將玉璽擲到地上, 從此玉璽便缺一角。 後來, 王莽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 成了名副其實的金鑲玉。

之後, 歷史進入三國南北朝亂世, 天下大亂,

玉璽也淹沒于歷史的長河, 不知所蹤。 之後雖然不時出現“發現傳國玉璽”的傳聞, 但都是仿造的贗品。

史書記載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 正而視之色白”。 放在黑暗處, 能熠熠發光, 能除塵埃, 能避邪魅, 因此又稱“夜光之璧”。

查閱《藍田縣誌》, 其上記秦始皇傳國璽之形制, 有以下不同的版本。

一為畢景儒本, 印文曰“受命之天, 皇帝壽昌”。

二為向巨源本, 印文曰“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三為螭紐本, 注雲:秦傳國璽, 以藍田水蒼玉為之, 刻魚、蟲、鶴、蟮、蛟龍, 皆水族物。 大略取此義, 以扶水德。 秦得藍田玉, 制為璽, 八面正方, 螭紐。 命李斯篆文, 以魚鳥刻之, 文曰:‘受天之命, 皇帝壽昌。 ’或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注文下面還有一行小字, 說明史料源自《太平御覽》引《玉璽譜》。

總之, 玉璽的材料系用藍田玉製成。 其尺寸, 依古制, 璽方四寸, 鈕交五龍(即螭者)。 印文曰:“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

至於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傳國玉璽到底何去何從?秦末, 項羽率兵進攻咸陽, 焚燒秦宮殿, 挖掘秦陵墓, 和氏璧可能就在此下落不明。 當然, 按著秦始皇的性格, 如此一個寶物極有可能作為隨葬品被帶入了始皇陵,那麼,如果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地宮,我們還有可能一睹風采。

如此一個寶物極有可能作為隨葬品被帶入了始皇陵,那麼,如果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地宮,我們還有可能一睹風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