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百名學者前瞻今年中國經濟形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有效的區域創新體系

侯永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推動經濟較快和更高品質的發展, 必須進行各方面、各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區域經濟發展層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在於構建有效的區域創新體系。 各地的創新體系在規模和形式上可能會有所不同, 但它們的基本構件應該是相同的。 在創新的主體中, 必然有政府, 有企業, 有研究機構, 有專家學者, 有把創新構想變成現實生產力的技術工人隊伍。 構建一個有效的創新體系, 必然要求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都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 也必然要求各創新主體的行為方向趨於一致以形成創新合力。

具體地說, 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形成這樣的區域創新體系:第一, 政府有能力對創新的大方向進行謀劃,

有動員和配置區域內創新資源的能力和政策工具。 在創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明確創新的方向, 有助於高效率地利用這些資源。 在當今時代, 科技創新日益呈現出資本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徵, 而制約中國產業升級的正是這些重大的技術供給不足。 在當下的中國, 必須充分估計政府在創新中的作用。 第二, 企業有創新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 要通過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創造最低限度的市場需求, 為企業創新提供能夠看得到的可能的投入回報;企業創新也必須有外在壓力, 要通過改革使包括勞動力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價格達到應有的水準, 促使企業把創新作為其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本。 第三, 研發機構有創新能力。
要通過改革, 為研發機構開闢更寬廣的融資管道, 為研發機構聚集人才創造更便利的條件。 第四, 專家學者和技術工人隊伍要有創新意願。 不僅要為專家學者和技術工人隊伍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 也要使他們能夠獲得社會的尊重。

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韓複齡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2017年,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 要針對內外部經濟環境的新變化, 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三去一降一補”仍然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任務。 同時, 要注意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引導的核心作用。

去產能方面, 要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

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併重組, 妥善處置企業債務, 做好人員安置工作。

去庫存方面, 要堅持分類調控, 因城因地施策, 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 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

去杠杆方面, 要在控制總杠杆率的前提下, 把降低企業杠杆率作為重中之重。 規範政府舉債行為。

降成本方面, 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 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 推動企業向內降本增效。

補短板方面, 要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 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 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 推動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制度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

賀力平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三去一降一補”背後有許多制度因素, 如果不進行制度改革, “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也不能真正完成和持久。 例如, 就“去杠杆”而言, 表面看, 這只是降低企業債務率的事情, 但背後的因素卻有許多, 其中涉及到企業制度, 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財務制度。

如果不在國有企業部門明確一個持續性的資本金補充機制的話, 去杠杆這個事情很有可能就是在一段時間之內, 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把它降下來之後, 過一段時間又會出現反彈。 所以, 我們應該把去杠杆和國有企業的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一是建立國有企業資本金的補充機制, 完善並明確這個機制;二是強化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信貸約束機制,債券市場的改革和完善也需要深化;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債務轉換的機制,包含債轉股;四是所有企業包括國有企業要明確退出機制,這個退出機制也應同國有企業的改革結合起來。可以說,只有通過制度化的改革和調整,我們才能破除過去長期存在的“軟預算約束”問題,增強市場競爭力,激發企業部門的活力,同時消除企業部門的所有制歧視。

不與制度改革相結合,“三去一降一補”在很大程度上又會成為表面文章。

實行更市場化的匯率制度與更有國際競爭力的吸引外資政策

洪永淼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與國際研究講席教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與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院長

2017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充滿了巨大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尤其是外部環境。中國需要加速完善更加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決定機制,使人民幣能夠比較靈敏地反映其市場供求及走向,並且逐步減少臨時性的非市場化外匯管制措施。這樣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也有助於減少對外經貿關係中的各種套利機會與投機行為。同時,當人民幣匯率的確具有貶值的巨大市場壓力時,應當順應人民幣貶值趨勢,及時調整人民幣匯率水準。

另一方面,如果長時間對外投資遠超境外對華投資,這對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中國就業、稅收、技術轉移與管理創新,將是十分不利的。應該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制定一個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吸引境外投資的全方位投資優惠計畫,儘量爭取在中國資本與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有大致等額甚至更多的境外投資到中國來,以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017年中國經濟將延續企穩向好態勢

胡遲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7年,中國經濟將延續企穩向好態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穩增長政策效應的持續顯現,都將助力經濟向好。

一是經濟增長穩中求進。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幅度應該降低,甚至有望保持2016年的增長率。商務部預測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將超過6.5%。

二是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趨勢將會加快,且轉型升級呈現資訊化、服務化的特徵。我國企業將依託“互聯網+”行動計畫,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資訊技術與產業技術的深度融合。產業結構從重化工業主導轉為生產性服務業主導,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格局。

三是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建設性階段。改革的內容包括在繼續擴大十項國企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繼續加快供給側改革化解產能過剩,同時加快央企重組整合,國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2017年會實現更好的協同發展。

四是兼併收購熱度不減。2017年,經濟結構調整、壓縮過剩產能與去“僵屍企業”都將為並購市場提供良好的題材。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推行也將進一步點燃國內企業之間的並購之行。2017年央企數量會繼續減少到“兩位數”。海外收購案仍然會繼續增加。

L型的宏觀經濟有望探明底部

胡繼曄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教授

2017年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的一年,金融危機的挑戰大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機遇,主政者不可不察;但市場激發的微觀活力將大大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L”型的宏觀經濟有望探明底部、觸底反彈。

首先來看挑戰。房地產業已成強弩之末之勢,但地方政府為地方GDP增速、減輕地方債務,依然會倚重房地產。今日之中國,必須對房貸綁架整個銀行業高度警惕。銀行業總資產220多萬億元,乃國之根本;銀行業被房地產拖累將陷入萬劫不復之深淵,必須高度重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美國特朗普總統開始執政挑戰中國的實體經濟,鋼鐵業首當其衝,但挑戰與機遇並存:企業苦練內功、銳意創新方可破解特朗普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困擾;中國企業唯有面對美國這樣的強勁對手,方可砥礪前行。

供給側改革主要就是要素改革。在勞動力因素供給方面,放開二胎還不夠,應當儘快、徹底放開生育限制,為未來勞動力的供給奠定基礎,讓後代享受人口紅利。土地供給要研究逐步消除國有、集體的雙軌制,讓土地這一重要生產要素符合市場規律。資本要素的供給正在路上,主機板、創業板發行穩步推進,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萬家之後需要在流動性上下功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促進科技這一重要要素在經濟發展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科技體制的改革將為供給側改革真正落實提供技術保障。

穩定政策預期激發實體經濟活力

胡敏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從進入2017年的所有國內外經濟因素變化看,不確定性被指為是影響這一年經濟運行的最大變數。辯證地看,這在一定意義上對我們保持宏觀政策的敏感性、靈活性和應變性,增強政策相機選擇的彈性,穩定政策預期,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應當更為有利。

2017年中國經濟政策最有施展的空間,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大任務之一的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一是切實推進稅費改革,為各類企業真正鬆綁降負。在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的情況下,2017年財政政策應當更加積極有效有力。關鍵要落實好營改增的政策紅利,進一步理順生產要素價格,降低制度性、交易性成本。二是深入推進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兼併重組。2017年在減少國企數量、增強國企競爭力、帶動力和影響力上能有實質性進展。加快實施一批品牌工程、品質工程、標準工程,形成實體經濟有回報、有前景的社會示範。三是加快推進一批重大建設工程和專案落地,有序推進PPP模式,以此降低產業進入門檻,吸引更多的外資、民資進入競爭性、公共性、開放性新領域,發揮國有資本和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應。四是拓寬廣度和深度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特別是要在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業發展和文化產業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 “互聯網+”行動。

提升實體經濟的供給品質是重中之重

黃群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實體經濟是供給體系的主體內容,提升實體經濟的供給品質,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供給品質”就是供給側所具有的特性所滿足需求側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說,供給品質決定了供給對需求的適應程度。由於實體經濟供給品質不高進而引起實體經濟自身供求失衡、無法提供高回報率是我國經濟發展中“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要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的品質。從產品層面提高供給體系品質,要正確處理降低成本與提高品質的關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和工藝創新,建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企業要持續強化全面品質管制,而國家要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等國家品質技術基礎(NQI)建設,努力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從企業層面提升供給體系品質,要完善實體企業創新發展環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處置“僵屍企業”,重視發揮和調動企業家創新的作用,不斷提高實體企業的素質和競爭力;從產業層面提高供給體系品質,要積極推進化解產能過剩和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重視發揮競爭政策的作用,提高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組織合理化水準。

“緩增長、弱穩定”態勢依舊

黃征學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規劃研究室副主任

2017年中國經濟將呈現“緩增長,弱穩定”的態勢。

從外需形勢看,預計2017年將延續2016年進出口逐季回穩的趨勢,全年出口增速有望恢復正增長。從投資形勢看,三大領域的投資,除房地產外,基礎設施、製造業投資增速都將小幅上揚。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小幅下調。從消費形勢看,不論是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還是消費市場政策調整,都可能導致增速小幅回落。

總體而言,2017年經濟增速可能小幅回落,經濟運行中的各種風險將逐步累積。要瞄準“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防範經濟社會風險。以加快處置“僵屍企業”為重點,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積極釋放優質產能,穩定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建立“去庫存、城鎮化、扶貧開發”的聯動發展機制,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加大政府採購力度,千方百計化解房地產庫存壓力。在控制總杠杆率的前提下,細化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降低企業杠杆。在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基礎上,加快建立收費目錄清單制度,適當降低社保費率,調整稅收結構,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從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突出問題著手,突出扶貧開發、民生保障,著力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防範多重風險“交叉感染”,築牢防風險的安全網。

中國經濟仍將保持穩中向好的總趨勢

賈若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

第一,仍將保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隨著我國市場環境的不斷改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明顯,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仍將保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第二,仍將保持穩中向好的總趨勢。隨著中國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形成,特別是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更是要為今後的改革作出系統的重大部署,這都將釋放很大的制度紅利,為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區域經濟仍將保持進一步分化的格局。其中在2016年面臨較大經濟下行壓力、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的東北地區有望築底企穩,並將在深度調整後呈現較快的發展態勢。而我國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在轉型發展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仍將會保持持續較快的發展態勢,廣大中西部地區在進行深入的結構調整,發展相對平穩。第四,將進一步完善內外聯動的新局面。中國優勢產能的國際合作將會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進一步深化和強化,中國將逐步實現由國際規則的參與者向國際規則的宣導者的轉變。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全面深入推進。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將會更加完善,在農業、工業、金融、房地產等重點領域將會取得重大進展,為中國經濟的穩中向好奠定重要基礎。

尋求更有品質的經濟增長

蔣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17年,中國經濟將繼續沿著新常態路徑前行,從宏觀運行的整體形勢來看,本人認為還是比較樂觀的。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了企穩狀態,我們迫切需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來發現、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基本原則,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推進“簡政放權”和“放管服”,創新政府治理模式,精准支援新模式、新產業,有效鼓勵實體經濟發展,激發各類主體對於創新的積極性,緊緊把握住國家積極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創新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在發揮制度紅利方面做足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在局部地區局部領域,我們仍然面臨著一些傳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比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領域。所以,要充分將新動力和傳統動力相結合,統籌協調,構建區域發展共用的體制機制,加大扶貧攻堅力度,確保如期實現發展目標,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2017年,我們將尋求一種更有品質的經濟增長。

完善並明確這個機制;二是強化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信貸約束機制,債券市場的改革和完善也需要深化;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債務轉換的機制,包含債轉股;四是所有企業包括國有企業要明確退出機制,這個退出機制也應同國有企業的改革結合起來。可以說,只有通過制度化的改革和調整,我們才能破除過去長期存在的“軟預算約束”問題,增強市場競爭力,激發企業部門的活力,同時消除企業部門的所有制歧視。

不與制度改革相結合,“三去一降一補”在很大程度上又會成為表面文章。

實行更市場化的匯率制度與更有國際競爭力的吸引外資政策

洪永淼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與國際研究講席教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與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院長

2017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充滿了巨大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尤其是外部環境。中國需要加速完善更加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決定機制,使人民幣能夠比較靈敏地反映其市場供求及走向,並且逐步減少臨時性的非市場化外匯管制措施。這樣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也有助於減少對外經貿關係中的各種套利機會與投機行為。同時,當人民幣匯率的確具有貶值的巨大市場壓力時,應當順應人民幣貶值趨勢,及時調整人民幣匯率水準。

另一方面,如果長時間對外投資遠超境外對華投資,這對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中國就業、稅收、技術轉移與管理創新,將是十分不利的。應該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制定一個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吸引境外投資的全方位投資優惠計畫,儘量爭取在中國資本與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有大致等額甚至更多的境外投資到中國來,以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017年中國經濟將延續企穩向好態勢

胡遲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7年,中國經濟將延續企穩向好態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穩增長政策效應的持續顯現,都將助力經濟向好。

一是經濟增長穩中求進。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幅度應該降低,甚至有望保持2016年的增長率。商務部預測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將超過6.5%。

二是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趨勢將會加快,且轉型升級呈現資訊化、服務化的特徵。我國企業將依託“互聯網+”行動計畫,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資訊技術與產業技術的深度融合。產業結構從重化工業主導轉為生產性服務業主導,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格局。

三是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建設性階段。改革的內容包括在繼續擴大十項國企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繼續加快供給側改革化解產能過剩,同時加快央企重組整合,國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2017年會實現更好的協同發展。

四是兼併收購熱度不減。2017年,經濟結構調整、壓縮過剩產能與去“僵屍企業”都將為並購市場提供良好的題材。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推行也將進一步點燃國內企業之間的並購之行。2017年央企數量會繼續減少到“兩位數”。海外收購案仍然會繼續增加。

L型的宏觀經濟有望探明底部

胡繼曄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教授

2017年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的一年,金融危機的挑戰大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機遇,主政者不可不察;但市場激發的微觀活力將大大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L”型的宏觀經濟有望探明底部、觸底反彈。

首先來看挑戰。房地產業已成強弩之末之勢,但地方政府為地方GDP增速、減輕地方債務,依然會倚重房地產。今日之中國,必須對房貸綁架整個銀行業高度警惕。銀行業總資產220多萬億元,乃國之根本;銀行業被房地產拖累將陷入萬劫不復之深淵,必須高度重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美國特朗普總統開始執政挑戰中國的實體經濟,鋼鐵業首當其衝,但挑戰與機遇並存:企業苦練內功、銳意創新方可破解特朗普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困擾;中國企業唯有面對美國這樣的強勁對手,方可砥礪前行。

供給側改革主要就是要素改革。在勞動力因素供給方面,放開二胎還不夠,應當儘快、徹底放開生育限制,為未來勞動力的供給奠定基礎,讓後代享受人口紅利。土地供給要研究逐步消除國有、集體的雙軌制,讓土地這一重要生產要素符合市場規律。資本要素的供給正在路上,主機板、創業板發行穩步推進,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萬家之後需要在流動性上下功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促進科技這一重要要素在經濟發展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科技體制的改革將為供給側改革真正落實提供技術保障。

穩定政策預期激發實體經濟活力

胡敏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從進入2017年的所有國內外經濟因素變化看,不確定性被指為是影響這一年經濟運行的最大變數。辯證地看,這在一定意義上對我們保持宏觀政策的敏感性、靈活性和應變性,增強政策相機選擇的彈性,穩定政策預期,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應當更為有利。

2017年中國經濟政策最有施展的空間,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大任務之一的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一是切實推進稅費改革,為各類企業真正鬆綁降負。在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的情況下,2017年財政政策應當更加積極有效有力。關鍵要落實好營改增的政策紅利,進一步理順生產要素價格,降低制度性、交易性成本。二是深入推進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兼併重組。2017年在減少國企數量、增強國企競爭力、帶動力和影響力上能有實質性進展。加快實施一批品牌工程、品質工程、標準工程,形成實體經濟有回報、有前景的社會示範。三是加快推進一批重大建設工程和專案落地,有序推進PPP模式,以此降低產業進入門檻,吸引更多的外資、民資進入競爭性、公共性、開放性新領域,發揮國有資本和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應。四是拓寬廣度和深度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特別是要在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業發展和文化產業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 “互聯網+”行動。

提升實體經濟的供給品質是重中之重

黃群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實體經濟是供給體系的主體內容,提升實體經濟的供給品質,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供給品質”就是供給側所具有的特性所滿足需求側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說,供給品質決定了供給對需求的適應程度。由於實體經濟供給品質不高進而引起實體經濟自身供求失衡、無法提供高回報率是我國經濟發展中“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要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的品質。從產品層面提高供給體系品質,要正確處理降低成本與提高品質的關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和工藝創新,建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企業要持續強化全面品質管制,而國家要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等國家品質技術基礎(NQI)建設,努力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從企業層面提升供給體系品質,要完善實體企業創新發展環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處置“僵屍企業”,重視發揮和調動企業家創新的作用,不斷提高實體企業的素質和競爭力;從產業層面提高供給體系品質,要積極推進化解產能過剩和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重視發揮競爭政策的作用,提高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組織合理化水準。

“緩增長、弱穩定”態勢依舊

黃征學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規劃研究室副主任

2017年中國經濟將呈現“緩增長,弱穩定”的態勢。

從外需形勢看,預計2017年將延續2016年進出口逐季回穩的趨勢,全年出口增速有望恢復正增長。從投資形勢看,三大領域的投資,除房地產外,基礎設施、製造業投資增速都將小幅上揚。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小幅下調。從消費形勢看,不論是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還是消費市場政策調整,都可能導致增速小幅回落。

總體而言,2017年經濟增速可能小幅回落,經濟運行中的各種風險將逐步累積。要瞄準“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防範經濟社會風險。以加快處置“僵屍企業”為重點,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積極釋放優質產能,穩定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建立“去庫存、城鎮化、扶貧開發”的聯動發展機制,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加大政府採購力度,千方百計化解房地產庫存壓力。在控制總杠杆率的前提下,細化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降低企業杠杆。在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基礎上,加快建立收費目錄清單制度,適當降低社保費率,調整稅收結構,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從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突出問題著手,突出扶貧開發、民生保障,著力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防範多重風險“交叉感染”,築牢防風險的安全網。

中國經濟仍將保持穩中向好的總趨勢

賈若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

第一,仍將保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隨著我國市場環境的不斷改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明顯,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仍將保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第二,仍將保持穩中向好的總趨勢。隨著中國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形成,特別是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更是要為今後的改革作出系統的重大部署,這都將釋放很大的制度紅利,為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區域經濟仍將保持進一步分化的格局。其中在2016年面臨較大經濟下行壓力、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的東北地區有望築底企穩,並將在深度調整後呈現較快的發展態勢。而我國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在轉型發展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仍將會保持持續較快的發展態勢,廣大中西部地區在進行深入的結構調整,發展相對平穩。第四,將進一步完善內外聯動的新局面。中國優勢產能的國際合作將會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進一步深化和強化,中國將逐步實現由國際規則的參與者向國際規則的宣導者的轉變。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全面深入推進。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將會更加完善,在農業、工業、金融、房地產等重點領域將會取得重大進展,為中國經濟的穩中向好奠定重要基礎。

尋求更有品質的經濟增長

蔣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17年,中國經濟將繼續沿著新常態路徑前行,從宏觀運行的整體形勢來看,本人認為還是比較樂觀的。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了企穩狀態,我們迫切需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來發現、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基本原則,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推進“簡政放權”和“放管服”,創新政府治理模式,精准支援新模式、新產業,有效鼓勵實體經濟發展,激發各類主體對於創新的積極性,緊緊把握住國家積極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創新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在發揮制度紅利方面做足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在局部地區局部領域,我們仍然面臨著一些傳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比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領域。所以,要充分將新動力和傳統動力相結合,統籌協調,構建區域發展共用的體制機制,加大扶貧攻堅力度,確保如期實現發展目標,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2017年,我們將尋求一種更有品質的經濟增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