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草書古勢多

一、“勢”與“力”的抽象美

書法藝術中文字造型、筆與墨通過純粹的線條表現出來與自然物象聯繫的中間環節就是“勢”, 漢代書論明確論述了“勢”與“力”。

蔡邕《九勢》道:“夫書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陰陽生矣, 形勢出矣, 藏頭護尾, 力在其中, 下筆有力。 ”故曰:勢來不可止, 勢去不可遏,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其中對法的論述, 看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等。 蔡邕指出了書法藝術的點畫、結字、章法應有的關係, “力在其中”, 而此“力”, 是“勢來不可止, 勢去不可遏”之力”。 又如崔瑗《草書勢》道:“獸跛鳥躊, 志在飛移, 狡兔暴駭, 將奔未馳。 ”索靖《草書勢》道:“蓋草書之為狀也, 婉若銀鉤, 漂若, 驚鸞, 舒翼未發, 若舉複安。 ……騏驥暴怒逼其轡, 海水窳隆揚其波。 芒草蒲萄還相繼, 棠棣融融在其華。 玄熊對踞于山嶽, 飛燕相近而差池。 ”均是由於勢、力的抽象難以名狀, 故以自然物中勢態作比, 其歸結不在物,

而在動態與形態所具有的“勢”與“力”、“力在其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王羲之《九勢論》道:“窮研篆籒, 功省而易成, 篆集精易, 形彰而勢顯。 ”篆書對中鋒用筆要求極高, 線條力感以厚實、圓融為上, 得其凝重古質, 得其奇崛天真, 對學草書來講就如同“養氣”, 積蓄能量。 儒道兩家傳統美學體系藝術觀都是重“道”、重“氣”的。 中國古典哲學家提出“道”即“氣”的。 老子將氣規定為萬物之本源, 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氣”是中國書法藝術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本源, 所謂“氣盛而化神”。 如書法作品乏“氣”就沒有動人之情, 只有氣脈通貫, 才有可能渾然天成, 真氣彌滿。

《草訣百韻歌》中道:“草聖最為難, 龍蛇竟筆端, 毫釐雖欲辨, 體勢更須完。 ”意即要精善草書是件不易的事,

筆道勾連, 宛似龍蛇飛舞, 點畫既要毫釐悉辮, 不得含糊, 但又必須神完氣足, 體勢完善, 指出了掌握草書基本結構外, 還要有精熟的書寫技巧。

二、線條是使轉

孫過庭《書譜》道:“使, 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 謂鉤環盤行之類是也”, “草以點畫為情性, 使轉為形質”。 是對草書體勢的最好闡明。

草書以使轉為方法, 索帶連綿、流而暢是人們眼中構成草書的物質外殼, 許多草書形態以為使轉圓圈, 而少方折頓挫。 包世臣分析點畫使轉關係道:“蓋點畫力求平直, 易成板刻, 板刻則胃之無使轉。 使轉力求姿態, 易入偏軟, 偏軟則謂之無點畫。 ”因追求通暢而使線條力度減弱, 故點畫使轉要同時兼顧。 包世臣又說:“世人知真書之妙在使轉,

而不知草書之妙在點畫。 ”今草用筆不近隸而近楷, 若能將精到的點畫與熟練的使轉完美結合, 草書的品格也將得到大大提升。

鄔彤告訴懷素:“草書古勢多矣, 惟太宗以獻之書如淩冬枯樹, 寒寂勁硬, 是置枝葉。 ”

三、線條的古質

(1)從臨摹中來

顏真卿說:“夫草書于師授外, 須自得之。 張長史睹孤蓬、驚沙之外, 見公孫大娘劍器舞, 始得低昂回翔之狀。 懷素觀夏雲多奇峰, 輒嘗師之。 ”夏雲因風變化, 乃無常勢:又遇壁拆之路——自然。

王鐸語:“學不參透古碑, 書法終不古。 ”王鐸繼承了米芾“集古字”終能成家的理論, 書法貴得古人結構。

米芾《海岳名言》中自述道:“壯歲未能立家, 人謂吾為集古字, 蓋取諸長處, 總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 人見之, 不知何以為祖也。

”說明米芾最後成名, 與其早期大量臨摹至關重要。

劉熙載論書法源流時說:“與天為徒, 皆學書者所有事也。 天, 當觀于其章;古, 當觀於其變。 ”他認為學習書法的人不外乎師法自然與師法古人。 師法自然應學習其文采, 師法古人應學習其變化。 一個“變”字, 表現了學古而不泥古的進化論的正確態度。

黃庭堅論書:“學書時時臨摹, 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書細看, 令入神, 乃到妙處。 ”

(2)線條的筋、骨、血、肉

衛夫人《筆陣圖》道:“善筆力者多骨, 不善筆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 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 多力豐筋者聖, 無力無筋者病。 ”如多肉微骨、無力無骨, 即無精神, 為病態單薄乏力之線。

虞世南論書:“用筆須手腕輕虛, 太緩而無筋, 太急而無骨, 粗而能銳,細而能壯。”用筆要骨力勁健,筋肉豐滿,陽剛陰柔相輔相成。

《東坡集》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五者缺一,不可為書也。”即是“陽剛”和“陰柔”高度完美的統一,即突出骨力,又充溢著血融肉潤的美,展現一種高逸曠達、瀟灑蘊藉的風流氣骨。

包世臣語:“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則血不溶,不提則筋不動,不平則肉不勻,不頗則骨不駿。圓則按提,出以平頗,是為絞轉。方則平頗,出以按提,是為翻轉。知絞翻則墨自不枯,而毫自不裹矣。”

四、線質古澀而凝重

線型追求“古質”,即自然、質樸、靜穆。勢疾是澀,如錐畫沙,如屋漏痕,如篆籒氣。要善用枯筆,善用墨的枯潤,落筆凝重,墨色要飽滿而濕潤,隨書寫而枯潤,枯筆澀行最易產生力感。

薑夔《讀書譜》道:“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燥潤得宜,全在對筆之時空節奏把握。在用筆中速度疾,澀形成律動感,力多注入線內,又具有向外的張力。提、按、頓、挫,用力的輕重控制線型質感。

五、章法的空間節奏

蕭何論筆道:“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道正在皖前,文武櫃於筆下,出沒須有起伏,開闔籍乎陰陽,每欲書字,喻如安營下寨,穩思審之,方可用筆。筆者心之,墨者意也,書者營也,力者道也,塞著決也,依次遵妙矣。”意在筆前,各部分之間的協調,才構成完整的空間。

(1)單元式

單元式,若一個字,可上下或左右開合;若兩三個字連寫,看似一個字,或疏或密,或正或敧,或輕或重,結體空靈大氣,虛實相生,上下相綿,左沖右突。

(2)行列式

行列式,行距較分明,字距緊密,是以數個字或一行為一段落,縱向連貫,以行中軸線擺動產生節奏上的變化。

(3)整幅作品章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是由無數個單元、多個行列組合而成,各部分之間並非簡單的排列堆積,而是氣脈通暢,意連氣貫,線條分組清晰,各節奏段落對比強烈。在行間留白中,或相互“謙讓”“計白當黑”產生奇趣,或如“擔夫爭道”相互“衝撞”,造成“密不容針”之勢。字形結體上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或左或右,或正或敧,或開或合。書法空間要素中,黑與白、虛與實、聚與散、疏與密、剛與柔、燥與潤、動與靜、敧與正、巧與拙等矛盾衝突激烈,空間節奏與奔放的筆觸獲得統一,揮運自如,使轉如意,達到心手雙暢的境界。

粗而能銳,細而能壯。”用筆要骨力勁健,筋肉豐滿,陽剛陰柔相輔相成。

《東坡集》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五者缺一,不可為書也。”即是“陽剛”和“陰柔”高度完美的統一,即突出骨力,又充溢著血融肉潤的美,展現一種高逸曠達、瀟灑蘊藉的風流氣骨。

包世臣語:“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則血不溶,不提則筋不動,不平則肉不勻,不頗則骨不駿。圓則按提,出以平頗,是為絞轉。方則平頗,出以按提,是為翻轉。知絞翻則墨自不枯,而毫自不裹矣。”

四、線質古澀而凝重

線型追求“古質”,即自然、質樸、靜穆。勢疾是澀,如錐畫沙,如屋漏痕,如篆籒氣。要善用枯筆,善用墨的枯潤,落筆凝重,墨色要飽滿而濕潤,隨書寫而枯潤,枯筆澀行最易產生力感。

薑夔《讀書譜》道:“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燥潤得宜,全在對筆之時空節奏把握。在用筆中速度疾,澀形成律動感,力多注入線內,又具有向外的張力。提、按、頓、挫,用力的輕重控制線型質感。

五、章法的空間節奏

蕭何論筆道:“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道正在皖前,文武櫃於筆下,出沒須有起伏,開闔籍乎陰陽,每欲書字,喻如安營下寨,穩思審之,方可用筆。筆者心之,墨者意也,書者營也,力者道也,塞著決也,依次遵妙矣。”意在筆前,各部分之間的協調,才構成完整的空間。

(1)單元式

單元式,若一個字,可上下或左右開合;若兩三個字連寫,看似一個字,或疏或密,或正或敧,或輕或重,結體空靈大氣,虛實相生,上下相綿,左沖右突。

(2)行列式

行列式,行距較分明,字距緊密,是以數個字或一行為一段落,縱向連貫,以行中軸線擺動產生節奏上的變化。

(3)整幅作品章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是由無數個單元、多個行列組合而成,各部分之間並非簡單的排列堆積,而是氣脈通暢,意連氣貫,線條分組清晰,各節奏段落對比強烈。在行間留白中,或相互“謙讓”“計白當黑”產生奇趣,或如“擔夫爭道”相互“衝撞”,造成“密不容針”之勢。字形結體上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或左或右,或正或敧,或開或合。書法空間要素中,黑與白、虛與實、聚與散、疏與密、剛與柔、燥與潤、動與靜、敧與正、巧與拙等矛盾衝突激烈,空間節奏與奔放的筆觸獲得統一,揮運自如,使轉如意,達到心手雙暢的境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