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麻將牌趣聞:民間傳說鄭和發明了麻將

民間傳說, 麻將上的數位和符號與捕雀有關

位於東京郊區的麻將博物館

電影《聽風者》中, 周迅扮演的地下黨在牌桌上展開情報工作

現實中, 徐來從麻將桌上得到不少情報

麻將, 中國人家中必備休閒“神器”。 不過, 可能絕少有人想到:當你氣定神閑地往麻將桌旁一坐,

兩指一拈, 摸過一張麻將牌時, 不經意間, 你就與國際無縫接軌了。 雖然麻將是正宗的國粹, 但早在上世紀20年代, “麻將軍”就已經遠渡重洋, 征服了地球其他角落的人們。 更有人稱麻將為“中國百年來最強大的文化輸出”。 麻將何能, 竟擔負起如此美譽?

民間傳說鄭和發明了麻將

在中國, 麻將可謂歷史悠久。 麻將的由來, 有說與捕雀有關。 當年江蘇太倉有皇家的大糧倉, 常年囤積稻穀, 常有鳥雀來偷吃。 管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 就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目, 發放獎金。 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位, 像“筒”就是指火藥槍的槍筒, “萬”就是賞錢的單位, “東南西北”為風向, 至於“中、白、發”呢, “中”即射中之意;“白”即“白板”,

放空炮;“發”即發獎金, 領賞發財;“碰”就是“嘭”的槍聲。 所以很多地方也叫打麻將為打麻雀。

還有說麻將是鄭和下西洋時發明的。 在長久的航海中, 將士們都厭倦了, 歸鄉心切, 甚至試圖謀反。 為了穩定軍心, 讓大家不再無聊, 鄭和就發明了麻將, 很快受到全船人的歡迎, 因為有一個姓麻的大將軍玩得特別好, 於是鄭和給這個遊戲命名為“麻大將軍牌”, 就是今天的“麻將牌”。

唐明皇楊貴妃酷愛擲骰子

其實, 麻將的歷史比這些傳說都要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麻將的雛形是博戲, 根據《史記》等的記載, 博戲至少在殷紂王之前就產生了。 最早的博戲叫“六博”, 有六隻箸和12個棋子, 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 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到了唐代, 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 唐明皇和楊貴妃就常聚在一起擲骰子玩。 到了唐代中期, 出現了最早的紙牌——“葉子戲”。 總而言之, 此後“麻將”可以說風靡宮廷, 上至皇帝, 下至百官都很愛這種遊戲。 到了宋代, 宋太祖也是精通此道, 據說他曾下過聖旨, 令嬪妃宮娥們全部學打“麻將”。 打“麻將”不僅在漢人中流行, 北方少數民族也好這一手。 《遼史·穆宗本紀》中就記錄了遼穆宗和嬪妃、群臣打“麻將”的情形。

清朝出現專業麻將館

麻將的基礎花樣源於明代的紙牌“馬吊”。 王崇簡在《冬夜箋記》中記載道:“士大夫好之, 窮日累夜, 若癡若狂”。

馬吊長什麼樣呢?通常是一寸闊, 三寸長, 用裱好的幾層厚厚的硬紙製成, 背面多是黑色或絳紅色的花紋, 全副共四十張。

清朝時更是出現了很多專業的“馬吊館”,有專門教授馬吊技巧的“吊師”在此供職。後來由於紙牌的數量多,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把紙牌改成骨牌,把牌立在桌上打,正宗的麻將便從此開始。

民國南京人愛“砌四方城”

清末民初,麻將在中國各地蔓延開來,一時間麻將聲不絕於耳。如晚清時《申報》曾報導揚州城各坊都有轎鋪,轎夫無所事事,“動輒就地鬥葉子牌以為樂”。1926年上海大戲院曾準備放映一部西洋電影《古國奇緣》,為了提高票房,特別在《申報》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詞寫的就是:“麻將天天可打,好影戲不是常常有得看”,打麻將的風氣可見一斑。

當時的南京也不例外,茶樓酒店、公館家庭都備著麻將。“老南京”蘇洪泉告訴記者,打麻將又叫“砌四方城”,這種說法就來自南京。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棋牌室,但是很多休閒場所都常備麻將。民國時夫子廟的問渠、義順、天香閣、六朝居等茶館裡都可以打麻將,南京一些大飯店裡也都有牌桌。當年京劇名家梅蘭芳、電影明星周璿來南京演出下榻在白下路的江蘇飯店,空閒時也要玩幾圈的。

1920年代,“麻將風暴”刮到美國

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杜亞泉在《博史》中寫道:“民國十年前後,麻將牌流行歐美,骨牌之輸出,幾成為巨額之商品。”“我國人流寓外國,被人雇用為麻將指導者亦不乏人。東鄰日本,亦踵西洋而起,研究麻將,一時稱盛。”

20世紀初來華的西方人越來越多,他們在飽覽了東方風情外,被街頭巷尾一種無處不在的小遊戲——麻將所吸引。1920年代,曾在蘇州美孚石油公司上班的約翰·巴布考克用英文寫了本麻將教程——《巴布考克麻將規則手冊》。這本書一出來,就成為洋人們手中的暢銷書,在通商口岸城市廣受歡迎,4年裡印刷了12版,還漂洋過海,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出售。

麻將最早來到美國,是1922年9月,一位三藩市的木材商哈蒙特從上海進口了一批總價值50000美元的麻將牌,並成立了專門的麻將銷售公司。為了推廣麻將,哈蒙特的公司推出了免費課程,教大家打麻將。很快,美國形成了一股麻將熱。1922年美國進口131000多副麻將被搶購一空,售價高達500美元一副;1923年的銷售猛增到150萬副。1923年,紐約公園大道的年度街會準備邀請12位中國人給大家示範著打麻將,結果街會的第一天,用於展示的麻將牌就被熱情的看客們強行買走了。大量的骨頭從美國出口到中國,然後被製作成麻將牌,再返銷到美國。為了滿足西方人的需求,很多麻將上還標明了阿拉伯數字。

截至1923年,大概有1500萬美國人在玩麻將。“麻將風暴”席捲了美國的社交圈,有錢人就花錢請專門的麻將老師來教學,沒錢的人就捧著巴布考克的麻將啟蒙書,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和中國一樣,許多有錢有閑的中產階級女性成為麻將的主力軍,丈夫在公司上班時,她們就聚在一起打麻將。作為這種流行的一個表現,艾迪·康特為一出音樂劇寫了一首歌叫《當老媽開始打麻將》,大意就是從老媽開始打麻將,家裡真是亂了套……

麻將征服了猶太人和日本人

對外國人來說,打麻將和品茶、飲酒一樣,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精華,中國文化的象徵。很多外國人,認為打麻將是一件很有格調、獨具品位的事。一些外國人甚至認為麻將是孔子發明的。更有一位西班牙麻將遊戲手冊作者奧特伊薩宣稱,經過他的實地考察,麻將在中國流傳的線路,與孔夫子周遊列國的路線一樣。女人們則用搓麻將的形式來表達對東方的嚮往,美國婦女們常常在家裡點著燈籠,身穿中式服裝,通宵達旦地玩麻將。

猶太人也是麻將的忠實追隨者。二戰時,許多猶太人來到上海,接觸到麻將,從此麻將就成了猶太人尤其是女人的最佳伴侶。猶太人打麻將的技巧,像傳家寶一樣由母親傳給女兒,代代相傳。

因為留日學生愛打麻將,麻將在日本也迅速得到傳播。1926年,日本人編寫了一本適宜大眾學習掌握其技法的書籍《麻將通》,很多地方開設了麻將館。1924年《朝日新聞》的讀者提問一欄中,還有讀者提問“麻將(麻雀)是什麼”的問題。此時麻將還僅限於有閑階級中的上流家庭以及男女學生中。後來,麻將逐漸以高雅活動的面目出現在咖啡館和高檔餐廳中。到了昭和年代更是風靡一時,出現了許多麻將愛好者的團體。打麻將的熱情延續至今,日本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麻將博物館。

麻將桌是社交圈

也是情報部

打麻將是真正的全民運動,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都參與其中。宋美齡當年住在黃浦路官邸時,每到週末,就會邀人來打麻將,孔祥熙的女兒孔二小姐就是她的牌友。電影明星、社交名媛們更是把麻將桌當成了很好的社交場所,當年陸小曼就熱衷此道。

有“東方標準美人”之稱的30年代女明星徐來也曾是個麻將高手,她和丈夫唐生明都是社交高手,出手闊綽,愛打麻將,熱衷跳舞,家中常高朋滿座。只是唐生明還有一個身份,他是作為軍統的特務打進汪偽內部。風姿綽約的徐來很快與汪精衛老婆陳璧君、陳公博情婦莫國康、周佛海老婆楊淑慧等混熟了。在麻將桌上,徐來搞到汪偽核心層不少重要情報,甚至搜集到的情報比她老公還多。後來唐生明策反了陳公博、周佛海等眾多漢奸;還得到日本準備再度襲擊珍珠港的軍事情報,及時送出,得到美國方面致謝。說來,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勞還是來源於太太的麻將桌。

全副共四十張。

清朝時更是出現了很多專業的“馬吊館”,有專門教授馬吊技巧的“吊師”在此供職。後來由於紙牌的數量多,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把紙牌改成骨牌,把牌立在桌上打,正宗的麻將便從此開始。

民國南京人愛“砌四方城”

清末民初,麻將在中國各地蔓延開來,一時間麻將聲不絕於耳。如晚清時《申報》曾報導揚州城各坊都有轎鋪,轎夫無所事事,“動輒就地鬥葉子牌以為樂”。1926年上海大戲院曾準備放映一部西洋電影《古國奇緣》,為了提高票房,特別在《申報》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詞寫的就是:“麻將天天可打,好影戲不是常常有得看”,打麻將的風氣可見一斑。

當時的南京也不例外,茶樓酒店、公館家庭都備著麻將。“老南京”蘇洪泉告訴記者,打麻將又叫“砌四方城”,這種說法就來自南京。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棋牌室,但是很多休閒場所都常備麻將。民國時夫子廟的問渠、義順、天香閣、六朝居等茶館裡都可以打麻將,南京一些大飯店裡也都有牌桌。當年京劇名家梅蘭芳、電影明星周璿來南京演出下榻在白下路的江蘇飯店,空閒時也要玩幾圈的。

1920年代,“麻將風暴”刮到美國

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杜亞泉在《博史》中寫道:“民國十年前後,麻將牌流行歐美,骨牌之輸出,幾成為巨額之商品。”“我國人流寓外國,被人雇用為麻將指導者亦不乏人。東鄰日本,亦踵西洋而起,研究麻將,一時稱盛。”

20世紀初來華的西方人越來越多,他們在飽覽了東方風情外,被街頭巷尾一種無處不在的小遊戲——麻將所吸引。1920年代,曾在蘇州美孚石油公司上班的約翰·巴布考克用英文寫了本麻將教程——《巴布考克麻將規則手冊》。這本書一出來,就成為洋人們手中的暢銷書,在通商口岸城市廣受歡迎,4年裡印刷了12版,還漂洋過海,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出售。

麻將最早來到美國,是1922年9月,一位三藩市的木材商哈蒙特從上海進口了一批總價值50000美元的麻將牌,並成立了專門的麻將銷售公司。為了推廣麻將,哈蒙特的公司推出了免費課程,教大家打麻將。很快,美國形成了一股麻將熱。1922年美國進口131000多副麻將被搶購一空,售價高達500美元一副;1923年的銷售猛增到150萬副。1923年,紐約公園大道的年度街會準備邀請12位中國人給大家示範著打麻將,結果街會的第一天,用於展示的麻將牌就被熱情的看客們強行買走了。大量的骨頭從美國出口到中國,然後被製作成麻將牌,再返銷到美國。為了滿足西方人的需求,很多麻將上還標明了阿拉伯數字。

截至1923年,大概有1500萬美國人在玩麻將。“麻將風暴”席捲了美國的社交圈,有錢人就花錢請專門的麻將老師來教學,沒錢的人就捧著巴布考克的麻將啟蒙書,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和中國一樣,許多有錢有閑的中產階級女性成為麻將的主力軍,丈夫在公司上班時,她們就聚在一起打麻將。作為這種流行的一個表現,艾迪·康特為一出音樂劇寫了一首歌叫《當老媽開始打麻將》,大意就是從老媽開始打麻將,家裡真是亂了套……

麻將征服了猶太人和日本人

對外國人來說,打麻將和品茶、飲酒一樣,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精華,中國文化的象徵。很多外國人,認為打麻將是一件很有格調、獨具品位的事。一些外國人甚至認為麻將是孔子發明的。更有一位西班牙麻將遊戲手冊作者奧特伊薩宣稱,經過他的實地考察,麻將在中國流傳的線路,與孔夫子周遊列國的路線一樣。女人們則用搓麻將的形式來表達對東方的嚮往,美國婦女們常常在家裡點著燈籠,身穿中式服裝,通宵達旦地玩麻將。

猶太人也是麻將的忠實追隨者。二戰時,許多猶太人來到上海,接觸到麻將,從此麻將就成了猶太人尤其是女人的最佳伴侶。猶太人打麻將的技巧,像傳家寶一樣由母親傳給女兒,代代相傳。

因為留日學生愛打麻將,麻將在日本也迅速得到傳播。1926年,日本人編寫了一本適宜大眾學習掌握其技法的書籍《麻將通》,很多地方開設了麻將館。1924年《朝日新聞》的讀者提問一欄中,還有讀者提問“麻將(麻雀)是什麼”的問題。此時麻將還僅限於有閑階級中的上流家庭以及男女學生中。後來,麻將逐漸以高雅活動的面目出現在咖啡館和高檔餐廳中。到了昭和年代更是風靡一時,出現了許多麻將愛好者的團體。打麻將的熱情延續至今,日本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麻將博物館。

麻將桌是社交圈

也是情報部

打麻將是真正的全民運動,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都參與其中。宋美齡當年住在黃浦路官邸時,每到週末,就會邀人來打麻將,孔祥熙的女兒孔二小姐就是她的牌友。電影明星、社交名媛們更是把麻將桌當成了很好的社交場所,當年陸小曼就熱衷此道。

有“東方標準美人”之稱的30年代女明星徐來也曾是個麻將高手,她和丈夫唐生明都是社交高手,出手闊綽,愛打麻將,熱衷跳舞,家中常高朋滿座。只是唐生明還有一個身份,他是作為軍統的特務打進汪偽內部。風姿綽約的徐來很快與汪精衛老婆陳璧君、陳公博情婦莫國康、周佛海老婆楊淑慧等混熟了。在麻將桌上,徐來搞到汪偽核心層不少重要情報,甚至搜集到的情報比她老公還多。後來唐生明策反了陳公博、周佛海等眾多漢奸;還得到日本準備再度襲擊珍珠港的軍事情報,及時送出,得到美國方面致謝。說來,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勞還是來源於太太的麻將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