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啟用 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

歌劇是一門源於西方的舞臺表演藝術, “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後, 伴隨著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進程, 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果, 形成既不同于中國傳統戲劇, 又不同於西洋歌劇的中國新歌劇。 《白毛女》《江姐》《原野》《劉胡蘭》《洪湖赤衛隊》等優秀作品曾把中國民族新歌劇的發展推向了高潮。

近年來, 歌劇處於不景氣狀態, 中國民族歌劇也處於低潮, 新作品少, 優秀的作品更少, 歌劇舞臺上“洋腔洋調”成為時尚, 民族味兒越來越淡。 日前, 文化部主持召開中國民族歌劇創作座談會, 同時啟動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

這為中國民族歌劇的振興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也昭示了中國民族歌劇振興的系統性和長期性。

歌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 它是以音樂、戲劇為主, 把音樂、戲劇、文學、表演、舞蹈等各種藝術融為一體的、獨具一格的藝術形式。 因此, 歌劇的民族風格與特色首先體現在音樂上。 《白毛女》音樂的民族風味很濃, 這是大家公認的。 它的音樂主要取材於故事發生地河北的民間音樂(地方戲曲與民歌)。 另外, 《劉胡蘭》釆用的是山西梆子, 《春雷》釆用湖南花鼓戲與民歌。 這些作品的音樂不是一下子寫就的, 而是作曲家們經過深入采風、反復對比、艱難摸索才創作出的。

表演方面, 音樂學院剛畢業的學生擅長唱詠歎調,

但大都不會表演, 因為他們本就沒有進行過訓練, 不像郭蘭英等民族歌劇前輩那樣, 本身是戲曲演員出身, 有著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 此外, 在劇本方面, 當代歌劇作家與傳統的戲曲作家相比, 並不擅長寫戲和安排戲劇衝突。 很多歌劇, 都是有“歌”沒“劇”, 有獨唱、重唱, 重唱中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 卻沒有戲劇跌宕。

所以, 要繼承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傳統、培育民族歌劇精品, 當務之急是加強民族歌劇編、導、演、曲等各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 讓歌劇創作走上專業化道路。

此外, 中國民族歌劇一開始就是面向大眾的。 深入百姓中間, 既能吸引眾多粉絲, 也能讓其直接從群眾中吸收營養, 從而能夠不斷豐富和創新。 刻意提升的演唱難度,

高大上的演出場所, 一路飆升的票價, 未必能確立歌劇高雅藝術的形象, 反而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現象。 一門舞臺藝術, 一旦離開了觀眾, 其生命力定不會長久。 因此, 振興民族歌劇, 除了要搞好創作, 還要做好培養觀眾這項基礎性工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