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端陽節特刊|聞一多:端午節的歷史教育

端午節的歷史教育

文 | 聞一多

端午那天孩子們問起粽子的起源, 我當時雖乘機大講了一頓屈原, 心裡卻在暗笑, 恐怕是幫同古人撒謊罷。

不知道是為了謊的教育價值, 還是自己圖省事和藏拙, 反正謊是撒過了, 並且相當成功, 因為看來孩子們的好奇心確乎得到了相當的滿足。 可是, 孩子們好奇心的終點, 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點。 自從那天起, 心裡常常轉著一個念頭:如果不相信謊, 真又是甚麼呢?端午真正的起源, 究竟有沒有法子知道呢?最後我居然得到了線索, 就在那謊裡。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 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 自稱三閭大夫, 謂日:“君常見祭, 甚善。 但常所遺, 苦為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 可以楝樹葉塞其上, 仍以五彩絲約縛之。 此二物, 蛟龍所憚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 並帶五彩絲及楝葉,

皆汨羅之遺風也。 (《續齊諧記》)

這傳說是如何產生的, 下文再談, 總之是不可信。 倒是“常所遺(粽子)苦為蛟龍所竊”這句活, 對於我的疑竇, 不失為一個寶貴的消息。 端午節最主要的兩個節目。 無疑是競渡和吃粽子。 這裡你就該注意, 競渡用的龍舟, 粽子投到水裡常為蛟龍所竊, 兩個主要節目都與龍有關。 假如不是偶合的話, 恐怕整個端午節中心的意義, 就該向龍的故事去探尋罷。 這是第一點。 據另一傳說, 競渡的風俗起于越王勾踐, 那也不可靠。 不過吳越號稱水國, 說競渡本是吳越一帶的土風, 總該離事實不遠。 這是第二點。 一方面端午的兩個主要節目都與龍有關, 一方面至少兩個節目之一, 與吳越的關係特別深, 如果我們再能在吳越與龍之間找出聯繫來,

我們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吳越與龍究竟有沒有聯繫呢?古代吳越人“斷髮文身”, 是我們熟知的事實。 這習俗的意義, 據當時一位越國人自己的解釋, 是“處海垂之際, ……而蛟龍又與我爭焉, 是以翦發文身。 爛然成章, 以像龍子者, 將以避水神也。 ”(《說苑·奉使篇》)所謂“水神”便是蛟龍。 原來吳越都曾經自認為蛟龍的兒子(龍子), 在那個大前提下, 他們想, 蛟龍是害人的東西, 不錯, 但決不會殘殺自己的“骨肉”。 所以萬一出了岔子, 責任不該由蛟龍負。 因為, 他們相信, 假若人們樣子也長的和蛟龍一樣, 讓蛟龍到眼就認識是自己的族類, 哪會有岔子出呢?這樣盤算的結果, 他們便把頭髮剪短了。 渾身剌著花紋, 儘量使自己真像一個“龍子”,

這一來他們心裡便踏實了, 覺得安全真有保障。 這便是吳越人斷髮文身的全部理論。 這種十足的圖騰主義式的心理, 我在別處還有更詳細的分析與說明。 現在應該注意的是, 我們在上文所希望的吳越與龍的聯繫, 事實上確乎存在。 根據這聯繫推下去, 我想誰都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 至於將粽子投到水中, 本意是給蛟龍享受的, 那就不用講了。 總之, 端午是個龍的節日, 它的起源遠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遠呢!

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 五月五日, 古代還有以彩絲系臂, 名曰“長命縷”的風俗。 我們疑心彩絲系臂便是文身的變相。

一則《國策》有“祝發文身錯臂, 甌越之民也”的話(《趙策》二)。 可見文身術應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兩臂。 二則文身的目的, 上文已講過, 是給生命的安全作保障。 彩絲系臂, 在形式上既與錯臂的文身術有類似的效果, 而“長命縷”這名稱又證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 所以我們說彩絲系臂是古代吳越人文身俗的遺留, 也是不會有大錯的。 於是我又恍然大悟, 如今小孩們身上掛著五彩絲線纏的, 或彩色綢子紮的, 或染色麥草編的, 種種光怪陸離的小玩意兒, 原來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 文身是“以像龍子”的。 競渡與吃粽子, 上文已說過, 都與龍有關, 現在我們又發現彩絲系臂的背景也是龍, 這不又給端午是龍的節日添了一條證據麼?我看為名副其實, 這節日乾脆叫“龍子節”得了。

我在上文好像揭穿了一個謊。但在那揭謊的工作中。我並不是沒有懷著幾分惋惜的心情。我早已提到謊有它的教育價值,其實不等到謊被揭穿之後,我還不覺得謊的美麗。如果明年孩子們再淡起粽子的起源,我想:我的話題還是少不了這個謊,不,我將在講完了真之後,再告訴他們謊中的真。我將這樣說:

“吃粽子這風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時人們的文化程度很低。你們課本中有過海南島黎人的插圖嗎?他們正是那樣,渾身刺繡著花紋,滿臉的獰惡像。但在內心裡他們實在是很可憐的。那時的人在自然勢力威脅之下,常疑心某種生物或無生物有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們就認定那東西為他們全族的祖先兼保護神,這便是在自已身體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間的聯繫。而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髮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裡,一面往水裡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急鼓聲中(那時許沒有鑼)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一切,表面上雖很熱鬧,骨於裡卻只是在一副戰慄的心情下,籲求著生命的保障。所以從冷眼旁觀者看來。實在是很悲的,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

“一二千年的時間過去了,由於不斷的暗中摸索。人們稍稍學會些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漸漸有點自信心,於是對他們的圖騰神.態度漸漸由獻媚的,拉攏的,變為恫嚇的,抗拒的,(人究竟是個狡猾的東西!)最後他居然從幼稚的,草昧的圖騰文化掙扎出來了,以至幾乎忘掉有過那麼回事。好了,他現在立住腳跟了,進步相當的快。人們這時賽龍舟,吃粽子,心情雖還有些緊張,但緊張中卻帶著點勝利的歡樂意味。他們如今是文明人啊!我們所熟習的春秋時代的吳越,便是在這個文化階段中。

“但是,莫忙樂觀!剛剛對於克服自然有點把握,人又發現了,第二個仇敵一一他自己。以前人的困難是怎樣求生,現在生大概不成問題,問題在怎樣生得光榮。光榮感是個良心問題,然而要曉得良心是隨罪惡而生的。時代一入戰國,人們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擔負不起,於是不能生得光榮,便毋寧死,於是屈原便投了汨羅!是呀,僅僅求生的時代早過去了,端午這節日也早失去了意義。從越國到今天,應該是怎樣求生得光榮的時代,如果我們還要讓這節日存在,就得給他裝進一個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意義。

“但為這意義著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適當的象徵?是誰首先撒的謊,說端午節起于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爭取生得光榮的死終,這謊中有無限的真!”

準備給孩子們講的話,不妨到此為止。縱然這番意思,孩子還不太懂,但遲早是應當讓他們懂得的,是不是?

一九四三年七月

原載於1943年7月3日昆明《生活導報》第32期。

聞一多治印

————————

轉自:收穫

歡迎關注“元浦說文”訂閱號

金元浦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文化部動漫類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博導

“元浦說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創辦。目標在於速遞文化資訊、傳播深度思考、彙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樑。

這節日乾脆叫“龍子節”得了。

我在上文好像揭穿了一個謊。但在那揭謊的工作中。我並不是沒有懷著幾分惋惜的心情。我早已提到謊有它的教育價值,其實不等到謊被揭穿之後,我還不覺得謊的美麗。如果明年孩子們再淡起粽子的起源,我想:我的話題還是少不了這個謊,不,我將在講完了真之後,再告訴他們謊中的真。我將這樣說:

“吃粽子這風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時人們的文化程度很低。你們課本中有過海南島黎人的插圖嗎?他們正是那樣,渾身刺繡著花紋,滿臉的獰惡像。但在內心裡他們實在是很可憐的。那時的人在自然勢力威脅之下,常疑心某種生物或無生物有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們就認定那東西為他們全族的祖先兼保護神,這便是在自已身體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間的聯繫。而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髮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裡,一面往水裡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急鼓聲中(那時許沒有鑼)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一切,表面上雖很熱鬧,骨於裡卻只是在一副戰慄的心情下,籲求著生命的保障。所以從冷眼旁觀者看來。實在是很悲的,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

“一二千年的時間過去了,由於不斷的暗中摸索。人們稍稍學會些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漸漸有點自信心,於是對他們的圖騰神.態度漸漸由獻媚的,拉攏的,變為恫嚇的,抗拒的,(人究竟是個狡猾的東西!)最後他居然從幼稚的,草昧的圖騰文化掙扎出來了,以至幾乎忘掉有過那麼回事。好了,他現在立住腳跟了,進步相當的快。人們這時賽龍舟,吃粽子,心情雖還有些緊張,但緊張中卻帶著點勝利的歡樂意味。他們如今是文明人啊!我們所熟習的春秋時代的吳越,便是在這個文化階段中。

“但是,莫忙樂觀!剛剛對於克服自然有點把握,人又發現了,第二個仇敵一一他自己。以前人的困難是怎樣求生,現在生大概不成問題,問題在怎樣生得光榮。光榮感是個良心問題,然而要曉得良心是隨罪惡而生的。時代一入戰國,人們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擔負不起,於是不能生得光榮,便毋寧死,於是屈原便投了汨羅!是呀,僅僅求生的時代早過去了,端午這節日也早失去了意義。從越國到今天,應該是怎樣求生得光榮的時代,如果我們還要讓這節日存在,就得給他裝進一個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意義。

“但為這意義著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適當的象徵?是誰首先撒的謊,說端午節起于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爭取生得光榮的死終,這謊中有無限的真!”

準備給孩子們講的話,不妨到此為止。縱然這番意思,孩子還不太懂,但遲早是應當讓他們懂得的,是不是?

一九四三年七月

原載於1943年7月3日昆明《生活導報》第32期。

聞一多治印

————————

轉自:收穫

歡迎關注“元浦說文”訂閱號

金元浦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文化部動漫類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博導

“元浦說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創辦。目標在於速遞文化資訊、傳播深度思考、彙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