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開封大相國寺談佛教文化的‘和‘’’與開放

從開封大相國寺談佛教文化的‘和‘’’與開放

曾祥裕

河南人文之旅, 我行至開封到大相國寺拜佛。

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

位於著名文化歷史名城、七朝古都開封的市中心。 該寺歷史悠久, 是中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 與白馬寺、少林寺、風穴寺齊名, 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寺”。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 1992年8月恢復佛事活動, 複建鐘、鼓樓等建築。 整座寺院佈局嚴謹, 巍峨壯觀, 2002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旅遊景點。

走進大相國寺, 感覺它充滿貴氣。 其建築輝煌瑰麗, 有“金碧輝映, 雲霞失容”之譽。 如此壯觀, 緣自於它受帝王崇奉, 地位如日中天, 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為國開堂”的“皇家寺院”。

歷代皇帝對它資助, 成就其輝煌。

相國寺向有“十絕之美”(《圖畫見聞志》)。 宋白《修相國寺碑記》:唯相國寺, 敕建三門, 禦書賜額, 餘未成就, 我當修之。 乃宣內臣, 飭大匠百工, 麇至眾材, 山積岳立……金璧輝映, 雲霞失容。 綺羅繽紛, 花環瓔珞, 巡禮圍繞, 旃檀眾香, 仰而駭之, 謂之兜率……

盛世佛教興。 從開封大相國寺之規模和影響力,

可見北宋經濟文化之盛況。 但它發展至今也歷經磨難。 當歷史列車駛進二十世紀中葉後, 大相國寺枯木逢春。

現存相國寺為中國傳統的軸稱佈局, 主要建築有:大門、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 由南至北沿軸線分佈, 大殿兩旁東西閣樓和廡廊相對而立。 藏經閣和大雄寶殿均為清朝建築, 形式上重簷歇山, 層層斗拱相迭, 覆蓋著黃綠琉璃瓦。 殿與月臺周圍有白石欄杆相圍。 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聳起, 四周遊廊附圍, 頂蓋琉璃瓦件, 翼角皆懸持鈴鐸。 殿內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幹眼觀世音巨像, 高約七米, 全身貼金, 相傳為一整株銀杏樹雕成, 異常精美。 鐘樓記憶體清朝高約四米的巨鐘一口,

重萬餘斤, 有“相國霜鐘”之稱, 為開封八景之一。

我十多年來, 考察了神州大地無數寺院, 瞭解它們的前身今世, 得出一個結論, 佛教興衰輪回與國運有關, 但無論它如何怎樣, 老百姓對它的信仰不變。

這也許佛教是崇尚“和”的文化契合中國人精神追求。樓宇烈教授認為,和諧世界,體現的是佛家的道義,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之一的佛教,與中華文明融匯貫通息息相關,綿延至今。在佛教看來,眾緣和合,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世間萬物,都是共生共諧的關係,不可能脫離了其它的事物,孤立發展,佛教基本的精神是跟中國的本土文化有相當內在的一種契合,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特色。

這也與中國人精神境界開闊,相容並蓄有關,佛教緣起印度傳承在中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才使得佛教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且不斷地進入到我們中國文化的本體。

佛教慈悲,在不斷的創造性適應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佛教文化為不同文明架設了友好往來、交流互補。

據記載,大相國寺成為國際佛教活動的中心,許多國家使節和僧侶虔誠來此參拜和學習佛法。如出家為僧的天竺王子曼殊室利,就曾在相國寺住了好幾年;熙甯間,日本僧成尋在相國寺傳習天臺宗密法;朝鮮崔恩訓帶領幾位畫家,把相國寺的壁畫全部臨摹回國,政和六年,高麗貢使王字之還國,徽宗以“金函盛佛牙、頭骨以賜”,高麗王奉置外帝釋院(《高麗史》卷十四),太宗御筆“大相國寺”匾額,也送給朝鮮使者帶回國去。

正因為佛教崇尚‘’和‘’,友善開放,圓融無礙的特殊氣質,使它成為世界性宗教。

當今,世界各種政治力量互為利益搏奕,戰火燃燒,此起彼伏。善良人們渴望化干戈為玉帛,生活安寧。

化解人類發展困局的良方,可從佛教尋求。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佛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説明人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係。

我國政府高舉和平發展大旗,發起‘’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與佛教崇尚‘’和‘’的理念合拍。宣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宣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宣導改革創新,宣導開放包容,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必將增強全球經濟增長新動力、開創世界發展新局面,必將在世界形勢亂局中維護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鞏固和平發展大局。

放眼未來,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並開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一向秉持這個世界是“一合相”的佛教文化,作為連接世界不同文明的一條重要文化紐帶,必將在世界文明大融合、多元文明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之路上,發揮更大作用。

這也許佛教是崇尚“和”的文化契合中國人精神追求。樓宇烈教授認為,和諧世界,體現的是佛家的道義,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之一的佛教,與中華文明融匯貫通息息相關,綿延至今。在佛教看來,眾緣和合,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世間萬物,都是共生共諧的關係,不可能脫離了其它的事物,孤立發展,佛教基本的精神是跟中國的本土文化有相當內在的一種契合,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特色。

這也與中國人精神境界開闊,相容並蓄有關,佛教緣起印度傳承在中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才使得佛教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且不斷地進入到我們中國文化的本體。

佛教慈悲,在不斷的創造性適應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佛教文化為不同文明架設了友好往來、交流互補。

據記載,大相國寺成為國際佛教活動的中心,許多國家使節和僧侶虔誠來此參拜和學習佛法。如出家為僧的天竺王子曼殊室利,就曾在相國寺住了好幾年;熙甯間,日本僧成尋在相國寺傳習天臺宗密法;朝鮮崔恩訓帶領幾位畫家,把相國寺的壁畫全部臨摹回國,政和六年,高麗貢使王字之還國,徽宗以“金函盛佛牙、頭骨以賜”,高麗王奉置外帝釋院(《高麗史》卷十四),太宗御筆“大相國寺”匾額,也送給朝鮮使者帶回國去。

正因為佛教崇尚‘’和‘’,友善開放,圓融無礙的特殊氣質,使它成為世界性宗教。

當今,世界各種政治力量互為利益搏奕,戰火燃燒,此起彼伏。善良人們渴望化干戈為玉帛,生活安寧。

化解人類發展困局的良方,可從佛教尋求。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佛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説明人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係。

我國政府高舉和平發展大旗,發起‘’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與佛教崇尚‘’和‘’的理念合拍。宣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宣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宣導改革創新,宣導開放包容,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必將增強全球經濟增長新動力、開創世界發展新局面,必將在世界形勢亂局中維護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鞏固和平發展大局。

放眼未來,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並開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一向秉持這個世界是“一合相”的佛教文化,作為連接世界不同文明的一條重要文化紐帶,必將在世界文明大融合、多元文明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之路上,發揮更大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