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日本電子業轉型的東芝之困

2006年花費54億美元收購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 可以說是東芝如今巨額虧損、斷臂求生的導火索。 掙扎11年, 東芝的困局依然未解甚至變本加厲。 原有產業體系受到國內老齡化和國外低成本的衝擊, 在人們眼中“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電子企業轉型之路猶如東芝, 盛世後陷在警報長鳴的危機裡。

三年連虧

時隔多年, 從筆記型電腦到電梯都佈滿了東芝的商標產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2015年會計醜聞後, 東芝歷時一年半仍未能消除對於其內部管控的疑慮, 東京證券交易所因而自動將東芝列入觀察名單, 此舉令東芝退市的風險增大。 如果未來交易所對東芝提交的內部控管報告不滿意, 東芝可能會下市。

東芝上周並沒有提交審計後的第三季財報, 還宣佈擴大對西屋問題的調查。 根據東芝財報預測, 截至2017年3月的2016財年, 全年將出現3900億日元的虧損,

為連續三年虧損, 債務將超出資本1500億日元。

為填補虧損, 東芝計畫在3月底前出售“金雞母”半導體業務股權, 甚至可能將出售全部的股權。 消息發出後, 直接引發了市場對於東芝遭遇巨大虧損的無數猜想, 而東芝股價也隨之出現了暴跌, 當日股價一度大跌9%。

2006年花費54億美元收購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 可以說是東芝如今巨額虧損、斷臂求生的導火索。

當時東芝的如意算盤是押注核電事業、開拓新能源。 在並購西屋後不久, 東芝便通過出售東芝EMI、銀座東芝大廈、兩棟辦公樓, 來保證足夠的資金用於日常經營。

這些資產出售在當時被當做是東芝對未來能源業的賭注, 它所塑造的氛圍是東芝企圖縮短產業鏈並嘗試轉型的興奮與期待。

但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對東芝的轉型計畫造成了戲劇性的影響。 福島核事故發生後, 各國有關核電站的安全標準變得更為嚴格, 導致大量核電站建設無法按原定計劃進行, 建設費用呈膨脹趨勢。

與此相伴的是, 東芝從2015年就開始陷入的會計醜聞陰霾, 企業在業內聲名一路走向下行。 業內有分析人士認為, 這與東芝營收承壓關係密切。 近年來東芝營收不斷下滑, 而上市公司又需要向股東和市場交出一份滿意的財務報表, 為了裝點業績, 財務造假便成為最為直接的途徑。

強敵追兵

實際上, 作為“日本製造”的代表企業之一, 這已經不是東芝第一次出售旗下業務來斷臂重生, 東芝很早就動了捨棄半導體業務的心思。

今年1月東芝就曾表示, 計畫剝離製造NAND快閃記憶體電腦晶片的部門, 通過至多出售19.9%股份獲得外部現金注入。 東芝在2月初已經啟動這一融資程式, 希望在3月底之前完成股份的出售, 快速走出虧損泥潭。

東芝的困境, 成為日本電子業轉型的一面鏡子。

斷臂求生的東芝, 實際也是對日本電子企業從B2C逐漸向B2B轉型趨勢的迎合。 松下從家電擴展至汽車電子、住宅能源、商務解決方案;佳能將轉向健康醫療、機器人、智慧住宅、汽車、食品、水、空氣安全領域和教育產業;索尼復興電子業務的計畫遭遇挫折, 電子領域今後將強化手機攝像頭等核心部件。

與此同時, 在全球彩電、手機、冰箱、洗衣機和空調行業的排行榜上, 日本企業已經不再名列前茅。

韓國企業狂飆突進, 三星、LG是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中國企業也不斷追趕, 格力、海爾已分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空調和冰箱冷櫃供應商, TCL、海信以及華為則在分別衝擊全球彩電和手機的前三強。

專注於IC元器件分銷的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表示, 隨著韓國、中國內地電子產業鏈的崛起,日企曾經的成本優勢,如今變成了成本劣勢;同時日本終端電子企業的供應鏈很封閉,習慣採用日企的電子元器件,這使得其雖然掌握了電子產業鏈的高端製造技術,但成本居高不下。

這種比較劣勢不僅映射到近年來日本企業屢屢傳出的裁員和虧損新聞中一覽無餘。朱繼志表示,在所有的消費類電子終端領域,日本企業曾經很有競爭力,競爭力的體現是日本電子企業掌握了高端精密製造能力帶來的高性價比。

但從目前來看,除了照相機、攝像機、印表機等仍以精密製造為主的終端領域外,日本企業在其他電子終端領域的競爭力在不斷下降。朱繼志認為“日企在以應用創新為主的終端,比如手機還會繼續下降”。

“在終端數碼化、智慧化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是模式創新、軟體、應用,這些不是日企的強項。”朱繼志說。

為時尚早

日本原有產業體系受到國內老齡化和國外低成本的衝擊,在人們眼中“失去的二十年”,即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時間裡,日本的創新方向發生了巨大變化。

“如果說日本製造的時代已經過去,結論還過早。”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研究專家姚海天表示,日本在MC

隨著韓國、中國內地電子產業鏈的崛起,日企曾經的成本優勢,如今變成了成本劣勢;同時日本終端電子企業的供應鏈很封閉,習慣採用日企的電子元器件,這使得其雖然掌握了電子產業鏈的高端製造技術,但成本居高不下。

這種比較劣勢不僅映射到近年來日本企業屢屢傳出的裁員和虧損新聞中一覽無餘。朱繼志表示,在所有的消費類電子終端領域,日本企業曾經很有競爭力,競爭力的體現是日本電子企業掌握了高端精密製造能力帶來的高性價比。

但從目前來看,除了照相機、攝像機、印表機等仍以精密製造為主的終端領域外,日本企業在其他電子終端領域的競爭力在不斷下降。朱繼志認為“日企在以應用創新為主的終端,比如手機還會繼續下降”。

“在終端數碼化、智慧化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是模式創新、軟體、應用,這些不是日企的強項。”朱繼志說。

為時尚早

日本原有產業體系受到國內老齡化和國外低成本的衝擊,在人們眼中“失去的二十年”,即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時間裡,日本的創新方向發生了巨大變化。

“如果說日本製造的時代已經過去,結論還過早。”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研究專家姚海天表示,日本在MC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