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並購紅了眼,吉利汽車開始大面積發力,正在走向全球性品牌之路

【懂車之道 品牌分析】在5月24日, 吉利控股集團收購了馬來西亞最大汽車製造商寶騰汽車49.9%的股份, 同時取得了寶騰子公司英國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和其大股東YAHAYA AHMAD成功收購英國著名汽車製造商蓮花80%的股權。 隨著寶騰成功收購蓮花, 之前有意的韓國大宇汽車決定放棄收購蓮花的股權。 2003年寶騰實現100%控股蓮花汽車。 之後, 雙方在人事上合作更加緊密, 蓮花汽車的人員密切參與到寶騰在英國和馬來西亞的新車型研發工作中。 收購LOTUS十五年了, 反觀今日的寶騰, 以及這些年來寶騰的產品及日漸萎靡的銷售額,

可想而知一廂情願是多麼的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蓮花對於寶騰來說, 從美夢中的“技術孵化器”和“搖錢樹”成了現實中的難填“無底洞”——不斷地虧損。

寶騰2016財年銷量僅為72290輛, 比2015年同期下降30%, 占馬來西亞市場份額僅為14%, 與其90年代最輝煌時占全國70%市場份額不可同日而語。

應該說, 寶騰還是花了一些心思在LOTUS上的, 為了能讓這朵“蓮花”不在自己手中死得太難看, 寶騰想過很多“歪招”, 比如將三菱技術的發動機冠以“蓮花工程”(以大陸電子為ECU程式提供商, 有別於博世和德爾福)調校, 然後輸出到中國, 與浙江的企業家龐青年搞了一個青年蓮花品牌。 然而, 好景不長, 隨著青年蓮花推出國產化車型, 以及寶騰也同時在考慮給三菱代工生產車型以挽救業績, 在中國的“蓮花”能不能盛開不那麼重要了。 2015年, 青年蓮花由於資金困難和經銷商退網, 已全部停產。

三、路特斯也算是優質資產

路特斯是英國著名跑車品牌, 擁有獨一無二的底盤技術資源和跑車動力資源, 此種技術可以讓吉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實現技術的無中生有和跨越性突破。

路特斯汽車是英國著名跑車品牌, 它與法拉利、保時捷並稱為世界三大跑車製造商。 英國傑出的工程師柯林·查普曼(Colin Chapman)的親自設計與研製, 讓路特斯汽車成為世界著名的運動汽車生產廠家。

路特斯生產的汽車重心很低, 造型具有良好的流線形, 風阻係數只有0.3左右。 發動機功率強大, 車速高達300公里/小時。

除了技術資源之外, 路特斯品牌歷史、文化積澱都賦予了它獨特的品牌魅力, 其品牌的美譽度和厚重感, 讓品牌價值經久不衰。

四、吉利銷量計畫

早在去年下半年, 關於吉利集團將會收購寶騰汽車和路斯特的消息就開始傳出。 對於吉利而言, 在可以收購的汽車資源已經不多的情況下, 寶騰汽車和路斯特是“遞到嘴邊的肉”。

按照李書福的宏偉藍圖, 吉利汽車要在2020年實現200萬輛產銷(包括富豪汽車)。 而在這一200萬輛目標中,海外40萬輛,國內160萬輛。然而,2016年,吉利汽車產銷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也只有76萬輛。意味著2017~2020年四個年度裡,吉利汽車的年增速需要達到近30%方能實現200萬輛目標。

五、成敗在於經營

但是,把一個品牌拿到手是一回事,把這個品牌的技術拿到手,又是另外一回事。技術的吸收消化,需要胃口。富豪需要消化,路特斯也需要消化,吉利本土企業管理和技術要和兩個國際品牌相融合。這無疑增加了吉利汽車短期內消化吸收高新技術的壓力。儘管品牌之間相互獨立,各自經營,但要實現技術的吸收和消化,就必然做到人才的交流,技術的融合。品牌拿到手,有資金就可以,不需要時間,但把技術拿到手,就需要時間了。而且,在對技術資源的消化吸收整合上,還要更多地依賴掌握品牌技術的外國人才。

對路特斯的收購與對富豪的收購,完全不同。即便收購成功,吉利獲得了路特斯51%的股權,但對技術資源的整合移植,對高新技術的消化吸收,未必獲得完全的話語權。這就增加了吉利從根本上獲得路特斯技術資源的困難。想像移植富豪技術那樣移植路特斯技術,將路特斯技術從根本上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至少前期,要擺脫股權控制帶來的麻煩,擺脫對掌握技術的外國技術人員的依賴。

今天就以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先生一句話:“我們不能依靠競爭對手來幫助我們實現願望,只有自己強大起來,只有和競爭對手勇敢地展開競爭,以科學的態度去展現參與全球公平競爭的姿態,以負責任的態度很有信心地和競爭對手開展依法、公平、透明的競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走向強大。”(圖/文/攝:懂車之道 道哥 編輯)

而在這一200萬輛目標中,海外40萬輛,國內160萬輛。然而,2016年,吉利汽車產銷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也只有76萬輛。意味著2017~2020年四個年度裡,吉利汽車的年增速需要達到近30%方能實現200萬輛目標。

五、成敗在於經營

但是,把一個品牌拿到手是一回事,把這個品牌的技術拿到手,又是另外一回事。技術的吸收消化,需要胃口。富豪需要消化,路特斯也需要消化,吉利本土企業管理和技術要和兩個國際品牌相融合。這無疑增加了吉利汽車短期內消化吸收高新技術的壓力。儘管品牌之間相互獨立,各自經營,但要實現技術的吸收和消化,就必然做到人才的交流,技術的融合。品牌拿到手,有資金就可以,不需要時間,但把技術拿到手,就需要時間了。而且,在對技術資源的消化吸收整合上,還要更多地依賴掌握品牌技術的外國人才。

對路特斯的收購與對富豪的收購,完全不同。即便收購成功,吉利獲得了路特斯51%的股權,但對技術資源的整合移植,對高新技術的消化吸收,未必獲得完全的話語權。這就增加了吉利從根本上獲得路特斯技術資源的困難。想像移植富豪技術那樣移植路特斯技術,將路特斯技術從根本上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至少前期,要擺脫股權控制帶來的麻煩,擺脫對掌握技術的外國技術人員的依賴。

今天就以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先生一句話:“我們不能依靠競爭對手來幫助我們實現願望,只有自己強大起來,只有和競爭對手勇敢地展開競爭,以科學的態度去展現參與全球公平競爭的姿態,以負責任的態度很有信心地和競爭對手開展依法、公平、透明的競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走向強大。”(圖/文/攝:懂車之道 道哥 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