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端午讀書︱魏延安:跟著周國平思考文學和藝術——周國平《人與永恆》劄記之三

周國平說, 藝術家可以自食其力, 而哲學家謀生卻完全是一種寄生。 我由此想到了希臘滅亡之時, 有哲學家被野蠻的征服者變為奴隸,

這真是讓人徹骨的悲哀。

悲觀出哲學家, 憂鬱出詩人。 那麼是什麼出史學家?悲憤嗎?遠的如司馬遷, 近的如柏楊。

周國平說, 無論寫什麼, 哪怕是信、日記、便箋, 都不肯留下一行不修邊幅文字的人必能寫一手好文章。 我想自己寫不出好文章, 恐怕就是平常太隨意之故, 君不見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周國平說, 天才有一種使命感。 我想, 這種使命感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也不管別人是否同意, 也不在乎由此而引發的誤解。

周國平說, 天才是孤獨的。 這讓我想起李白的詩, “自古聖賢皆寂寞”。

我想詩的晦澀與朦朧是大不一樣的, 晦澀是讓人讀不懂, 屬於故弄玄虛;而朦朧是讓人讀不透, 意尤未盡。

現在的文學作品, 在思想上沒有什麼內容, 但卻在形式上拼命的創新, 縱然是全新的體例、華麗的詞藻, 卻總掩飾不住內容上的空洞。

周國平說, 無所事事的獨處是寫作者的黃金時刻。 但我怎麼感覺有時越忙越有寫作的靈感, 它是那樣的愛湊熱鬧。 比如說, 歐陽修的好文章是“三上”所得(馬上、廁上、枕上), 而季羨林有愛在會場寫作的習慣。

深刻的哲理簡練而含蓄。 現在的長篇大論式哲學文章, 寫得累, 讀得更累。

好書如同知己, 少之又少, 適合自己的書更是如此。

周國平說,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書往往是我們年輕時讀的某一本書, 我想這大概與交朋友一樣, 多在年輕時。

把好讀書和好色比喻在一起, 這是周國平有意思的創造。 但我想這兩者之間註定有著無法可比的層次性差距。

周國平說, 儒教其實是處世術, 道教其實是養身術, 儒道釋合流其實是統治術。 我由此想到, 中國的本土教義都沒有解決好人的生前死後問題,

因而, 給外來的宗教留下了空間。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