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重大傳統節日,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被確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由來

端午節, 又稱為五五節, 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 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 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 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 每到這一天, 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 掛艾葉菖蒲, 賽龍舟, 吃粽子, 飲雄黃酒, 遊百病, 佩香囊, 備牲醴。

意義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屈原, 名平, 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 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 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

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 楚國人, 父兄均為楚王所殺, 後來子胥棄暗投明, 奔向吳國, 助吳伐楚, 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屍三百, 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 其子夫差繼位,

吳軍士氣高昂, 百戰百勝, 越國大敗, 越王勾踐請和, 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 應徹底消滅越國, 夫差不聽, 吳國大宰, 受越國賄賂, 讒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之, 賜子胥寶劍, 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 視死如歸, 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 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 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便自刎而死, 夫差聞言大怒, 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習俗

劃龍舟

在汨羅江畔, 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活動。 競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廟。 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 穿著新裝, 扶老攜幼, 並抬著龍頭, 先到屈子廟朝拜, 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遺像。

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系到"頭龍"的頭上, 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浴, 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 這才開始賽龍舟。

吃粽子

"粽子香, 香廚房。 艾葉香, 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 那兒端陽, 處處都端陽。 "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

總體上說, 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 而端午節吃粽子, 古往今來, 中國各地都一樣。

懸艾草菖蒲

在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艾, 即白艾, 又叫家艾、艾蒿, 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入中藥, 性溫, 味苦, 可以祛寒濕。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端午節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術、白芷、大黃、芸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熏,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黃,大夫忙",是說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濕熱的緣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節來臨時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五顏六色,玲瓏奪目,既美觀漂亮,又清香四溢,還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而在節前,家家戶戶的媳婦、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絲線、花布、綢緞等材料,繡製成形態各異的荷包,以贈親友和佩戴。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 ,必須慎用。

插艾習俗的起源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麽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可以祛寒濕。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端午節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術、白芷、大黃、芸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熏,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黃,大夫忙",是說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濕熱的緣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節來臨時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五顏六色,玲瓏奪目,既美觀漂亮,又清香四溢,還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而在節前,家家戶戶的媳婦、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絲線、花布、綢緞等材料,繡製成形態各異的荷包,以贈親友和佩戴。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 ,必須慎用。

插艾習俗的起源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麽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