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科醫生不會告訴你的8件事,知道這些寶寶少受罪!

孩子生病很多時候都難以避免

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時候

兒科醫生又有很多東西不會輕易告訴你

兒童血液檢查報告又要怎麼看

反反復複地問醫生

不如自己搞清楚

避免孩子遭罪, 荷包也能省下一筆

家長在孩子生病後, 往往都慌了神, 一去到醫院醫生就要求化驗查血, 這個是完全錯誤的。

化驗檢查都是輔助作用, 真正做全方面診斷的是醫生。

化驗往往不準確, 比如發燒了馬上驗血, 因為發燒沒多久, 身體還沒有做出充分的反應, 查血根本就查不出來什麼。

所有的化驗都是體外化驗, 跟人體內差別很大, 只能起很小的輔助作用, 特別是測血鈣、骨密度之類的, 離開人體都不是原來的樣本, 完全測不出任何結果

不要去查孩子是否缺鈣, 孩子有缺鈣的症狀了才是缺鈣, 好好的孩子去查什麼呢?

家長在等待看診的過程中, 可以仔細回憶一下孩子的發病過程。

準確敘述發病時間, 要平復自己的情緒。 家庭中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疾病, 比如感冒、過敏等。

要告訴醫生孩子的主要症狀, 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狀, 發燒、咳嗽跟咳嗽、發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治療也會不同。

疾病變化趨勢, 比如說, 如果先發燒,

然後咳嗽了, 其實是在好轉, 而不是加重了。

告訴醫生, 孩子沒吃藥是什麼反應, 吃完藥後是什麼反應。

去看醫生最好帶上寶寶吃過的藥, 之前吃什麼藥有效果, 現在還可以繼續吃, 而不是又重新開新藥, 讓孩子當試驗品。

不要描述說, 我的孩子老不吃飯,

我的孩子老感冒, 這些都是虛詞, 醫生無法判斷。 要說體溫多少度, 這是量化;拉肚子幾天, 要說具體的天數, 不要說經常腹瀉。

客觀敘述, 而不是自己下判斷, “我覺得孩子怎麼怎麼樣”, 並不一定準確, 要讓醫生來做判斷。

判斷一個孩子是否生病、生病是否嚴重有以下幾點:

吃喝是否正常, 精神狀態好不好, 睡眠狀況, 便尿情況。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嚴重, 而不哭不鬧、看起來很“乖”的孩子, 往往更嚴重, 因為ta已經沒力氣哭鬧了, 精神狀態好壞, 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嚴重的一個標準。

醫生們初診的出錯率是很高的, 因為不瞭解具體的情況, 比如手足口病, 初診幾乎無法判斷, 並不是醫術高低的區別。

所以:

不要一直給孩子換醫生,

一次沒看好, 就認為這醫生不行, 馬上換醫生看, 如此下去, 每次給孩子看的醫生都是初診, 診斷準確率都是不高的。

複診非常必要, 因為有了初診的經驗, 同一個醫生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並且第二次看同一個醫生, 其實醫生自己也會很有壓力, 會更仔細給孩子看。

孩子生病到好的過程是一個曲線, 需要一定的時間

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把症狀壓下去, 沒症狀自己就安心了, 其實很多時候疾病還在。 比如發燒, 不超過38.5攝氏度完全沒有必要吃退燒藥, 打針, 所有的退燒藥都只是讓體溫退下來, 並不能殺滅病菌, 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反而對身體有損傷。

家長們認為的“最佳治療”往往是希望“藥到病除”, 要知道疾病的本質是有一個過程, 表面的症狀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復了健康,很多人都見不得孩子發燒、咳嗽,希望孩子馬上就能好,這是不對的,適宜治療才是更好的方法。

除了腦膜炎之類的發燒,其他都不會讓孩子“燒壞腦子”,超過39攝氏度的退燒,只是為了防止孩子高燒驚厥。

國內醫院到處都在掛水,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國外,門診是不能掛水的,只有住院才可以掛水。

掛水、靜脈注射=慢性自殺,央視的調查不是聳人聽聞,因為人體內部本來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現在給血管紮了個洞,並且還讓藥物隨著血液運行到五臟六腑,給內臟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傷。

掛水的藥劑,說是無菌的,其實只是殺滅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屍體依然還在藥瓶中,進入人體後,特別是讓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因為腎臟就是負責過濾的,長時間掛水會造成腎衰竭。

給孩子吃藥,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寫得越詳細的藥,越成熟越安全。

寧願吃老的藥也不要吃新藥,因為新藥往往還沒得到充分臨床資料,有什麼副作用也不清楚。

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國做實驗的,所以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當小白鼠。

最重要的,觀念上要轉變,孩子生病意味著什麼。

孩子生病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比如發燒,是因為身體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機能抵抗產生的體溫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卻不發燒,那才是有問題。

孩子之前不怎麼生病,結果一上幼稚園就老生病是怎麼回事?

那是因為之前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稚園會反復的生病。

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如果真的碰到要進行血液檢查,那檢查報告又要如何查看呢?

我們主要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GB)、血小板計數(PLT)及C反應蛋白(CRP)。

白細胞(WBC)

判斷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標

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有關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

☑ 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

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可以通過看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簡單判斷如果有感染症狀,WBC 和N% 的值明顯增多,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WBC 正常或低於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 要不要用抗生素?

而對於嚴重細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症狀,再結合化驗來決定。有的寶寶抵抗力強,不一定表現出症狀,且精神反應等一般情況好,可以暫時先觀察。但如果小朋友病情變化快,家長覺得不對勁,則需及時複查。通常只有嚴重細菌感染,才需考慮使用抗生素。

另外,嗜酸性粒細胞比例(EO%)若高於血常規報告上的正常值範圍,則提示寶寶可能有變態反應疾病(如:過敏)、寄生蟲病、濕疹等。

血紅蛋白(HGB)

判斷是否貧血的常用指標

負責轉運氧份,與貧血、營養不良等有關

血紅蛋白(HGB)俗稱“血色素”,若血紅蛋白正常,則提示寶寶沒有貧血,但是存在平均紅細胞容積(MCV)↓、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則提示鐵儲備不足,建議適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如六個月嬰兒該添加輔食了,輔食應該為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已經添加到葷類食物階段的寶寶則建議進食動物肝臟、血製品(如豬、雞、鴨的都可以)1~2次/周。只要食物營養豐富,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

若血紅蛋白值偏低,並且平均紅細胞容積(MCV)100,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系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

血小板計數(PLT)

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標

☑ 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寶寶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所以家長應該引起重視,觀察在平時護理中寶寶皮膚是否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當心是否存在血小板減少。

☑ 血小板增多

而寶寶在感冒或生病時都有可能引起血小板高於血常規單中正常值範圍,對於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無特殊處理,因為待疾病好轉後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但如果血小板>600×10^9/L,異常增多,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此時需及時就診,尋求專業對症處理。

C反應蛋白(CRP)

判斷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

發燒到醫院,醫生常常建議檢測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CRP)正常參考範圍:≤8mg/L,可在各種急性炎症、損傷等發作後數小時內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因為它的半衰期短,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症時反應最主要、最敏感的標誌物之一。

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

一般當寶寶發熱24小時以上,查血常規+CRP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比較有意義,但是對於有的病情比較急重的寶寶也有可能剛起病就查血常規+CRP。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引起CRP輕度高於正常值。但是CRP高於正常值的程度越高,則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CRP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判斷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

總結:

➤ 白細胞總數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細菌感染

➤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高,C反應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濕疹、寄生蟲病等

➤ 嗜鹼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紅蛋白減少:患有貧血

➤ 血小板減少: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症

查血tips:

做血常規一般採用末梢血(指尖血),采血前避免劇烈運動。

出現發熱等症狀的24 小時後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有參考價值。

檢查前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誤導診斷。

通過觀察寶寶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較為可靠。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還是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等,結合其他檢查結果來決定。

表面的症狀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復了健康,很多人都見不得孩子發燒、咳嗽,希望孩子馬上就能好,這是不對的,適宜治療才是更好的方法。

除了腦膜炎之類的發燒,其他都不會讓孩子“燒壞腦子”,超過39攝氏度的退燒,只是為了防止孩子高燒驚厥。

國內醫院到處都在掛水,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國外,門診是不能掛水的,只有住院才可以掛水。

掛水、靜脈注射=慢性自殺,央視的調查不是聳人聽聞,因為人體內部本來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現在給血管紮了個洞,並且還讓藥物隨著血液運行到五臟六腑,給內臟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傷。

掛水的藥劑,說是無菌的,其實只是殺滅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屍體依然還在藥瓶中,進入人體後,特別是讓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因為腎臟就是負責過濾的,長時間掛水會造成腎衰竭。

給孩子吃藥,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寫得越詳細的藥,越成熟越安全。

寧願吃老的藥也不要吃新藥,因為新藥往往還沒得到充分臨床資料,有什麼副作用也不清楚。

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國做實驗的,所以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當小白鼠。

最重要的,觀念上要轉變,孩子生病意味著什麼。

孩子生病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比如發燒,是因為身體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機能抵抗產生的體溫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卻不發燒,那才是有問題。

孩子之前不怎麼生病,結果一上幼稚園就老生病是怎麼回事?

那是因為之前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稚園會反復的生病。

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如果真的碰到要進行血液檢查,那檢查報告又要如何查看呢?

我們主要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GB)、血小板計數(PLT)及C反應蛋白(CRP)。

白細胞(WBC)

判斷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標

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有關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

☑ 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

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可以通過看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簡單判斷如果有感染症狀,WBC 和N% 的值明顯增多,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WBC 正常或低於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 要不要用抗生素?

而對於嚴重細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症狀,再結合化驗來決定。有的寶寶抵抗力強,不一定表現出症狀,且精神反應等一般情況好,可以暫時先觀察。但如果小朋友病情變化快,家長覺得不對勁,則需及時複查。通常只有嚴重細菌感染,才需考慮使用抗生素。

另外,嗜酸性粒細胞比例(EO%)若高於血常規報告上的正常值範圍,則提示寶寶可能有變態反應疾病(如:過敏)、寄生蟲病、濕疹等。

血紅蛋白(HGB)

判斷是否貧血的常用指標

負責轉運氧份,與貧血、營養不良等有關

血紅蛋白(HGB)俗稱“血色素”,若血紅蛋白正常,則提示寶寶沒有貧血,但是存在平均紅細胞容積(MCV)↓、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則提示鐵儲備不足,建議適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如六個月嬰兒該添加輔食了,輔食應該為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已經添加到葷類食物階段的寶寶則建議進食動物肝臟、血製品(如豬、雞、鴨的都可以)1~2次/周。只要食物營養豐富,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

若血紅蛋白值偏低,並且平均紅細胞容積(MCV)100,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系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

血小板計數(PLT)

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標

☑ 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寶寶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所以家長應該引起重視,觀察在平時護理中寶寶皮膚是否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當心是否存在血小板減少。

☑ 血小板增多

而寶寶在感冒或生病時都有可能引起血小板高於血常規單中正常值範圍,對於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無特殊處理,因為待疾病好轉後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但如果血小板>600×10^9/L,異常增多,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此時需及時就診,尋求專業對症處理。

C反應蛋白(CRP)

判斷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

發燒到醫院,醫生常常建議檢測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CRP)正常參考範圍:≤8mg/L,可在各種急性炎症、損傷等發作後數小時內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因為它的半衰期短,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症時反應最主要、最敏感的標誌物之一。

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

一般當寶寶發熱24小時以上,查血常規+CRP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比較有意義,但是對於有的病情比較急重的寶寶也有可能剛起病就查血常規+CRP。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引起CRP輕度高於正常值。但是CRP高於正常值的程度越高,則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CRP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判斷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

總結:

➤ 白細胞總數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細菌感染

➤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高,C反應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濕疹、寄生蟲病等

➤ 嗜鹼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紅蛋白減少:患有貧血

➤ 血小板減少: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症

查血tips:

做血常規一般採用末梢血(指尖血),采血前避免劇烈運動。

出現發熱等症狀的24 小時後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有參考價值。

檢查前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誤導診斷。

通過觀察寶寶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較為可靠。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還是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等,結合其他檢查結果來決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