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

臘八節,古代稱為“臘日”,在明年的臘月初八,也就是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是臘月裡最重大的節日。 從先秦起, 臘八節都會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在臘八這一天, 臘八粥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 每逢臘八這一天, 上至朝廷下至黎民都要做臘八粥, 先敬神祭祖, 再贈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好多人更是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 為自己積德祈福。

中國各地臘八粥花樣眾多。 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物品最多, 如紅棗、蓮子、栗子、杏仁、核桃、松仁、桂圓、葡萄、菱角、青絲、榛子、白果、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 就開始忙碌起來, 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 再用微火燉, 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 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

在那些更為講究的人家, 更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形狀和花樣, 再放在鍋中煮。 例如臘八粥中的“果獅”。 用剔去棗核烤幹的脆棗作為獅身, 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 桃仁作為獅腳, 甜杏仁用來作獅尾。 然後用糖粘在一起, 放在粥碗裡, 儼然一頭活生生的小獅子。 還有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的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等。

這些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 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起源於佛教的釋迦摩尼。

據說, 在古印度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南部), 迦毗羅衛國內有個淨飯王, 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 年輕時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 於是在他29歲那年, 捨棄王族的奢華生活, 出家苦修, 學練瑜珈, 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 曾經修苦行多年, 餓得骨瘦如柴, 決定不再苦行。 這時遇見一個牧女, 送他乳糜食用。 他吃了乳糜, 恢復了體力, 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 徹悟成佛, 並創立了佛教。 而這一天正是農曆十二月初八日, 由於他是釋迦族人, 於是佛教徒們就尊稱他為釋迦牟尼,

也就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農曆以十二月為臘月, 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 佛教傳入我國後, 各地興建寺院, 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 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 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 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 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 用香穀和果實等造粥供佛, 名為臘八粥。 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因為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要由僧人手持缽盂, 沿街化緣, 並在臘月初八那天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希望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人們又把它叫做“佛粥”。

第二種說法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

據說, 朱元璋小時家中很窮, 於是他的父母就把他送到一財主家去放牛。

這個財主經常虐待, 所以他常常吃不飽飯。 有一次, 他放牛回來路過一獨木板橋, 老牛滑倒跌下橋去, 將腿摔斷了, 於是老財主便把朱元璋關在一間屋子裡不給飯吃, 朱元璋餓得實在受不了了, 就四處找吃的, 他發現屋中有一鼠洞, 扒開發現這是老鼠的一個糧倉, 裡面有米、有豆、有芋艿、還有紅棗, 但是都不多, 他就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 煮了一鍋粥, 吃起來覺得十分甘甜可口。

後來, 朱元璋當了皇帝, 有一天, 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糧豆煮的粥, 便叫禦廚給他做了一餐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 吃的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 因此就叫臘八粥。 滿朝文武官員們見皇帝吃臘八粥, 便紛紛效仿, 漸漸的流傳到了民間,便成了風俗。

第三種說法起源於民間的一戶窮苦人家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家裡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裡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裡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老兩口死後,就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吃了,要不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要緊了,反正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裡的棗樹,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裡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於是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裡掃呀掃的,從這裡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裡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但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幹紅棗,放到鍋裡一起煮。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浪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漸漸的流傳到了民間,便成了風俗。

第三種說法起源於民間的一戶窮苦人家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家裡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裡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裡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老兩口死後,就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吃了,要不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要緊了,反正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裡的棗樹,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裡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於是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裡掃呀掃的,從這裡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裡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但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幹紅棗,放到鍋裡一起煮。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浪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