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散文」鄉賢“三袁”——回到400多年前的晚明時光

1

今天我要回到400多年前的晚明時光。

沿著歷史斑駁的青苔回溯, 在煙波浩淼的長江邊上, 在白葦黃茅莽蒼的古公安大地, 在400多年前的晚明文壇, 出現了一個高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文學旗幟、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文學流派:“公安派”。

公安派的領袖人物是“三袁”, 即袁氏三兄弟, 大哥袁宗道, 二弟袁宏道, 小弟袁中道, 其中二弟袁宏道聲譽最高, 成就最大, 其次是小弟袁中道, 大哥袁宗道又次之。 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氏, 史稱“公安三袁”。

公安三袁, 吾鄉先賢也。

公安派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體現在散文方面, 其文風清新活潑, 自然率真, 性靈獨運, 以仁山智水的人文襟懷和領異標新的創作思想, 標舉“性靈”的文學旗幟, 如清風掃過復古成風的晚明文壇, “一掃王、李雲霧”(《公安縣誌·袁中郎傳》), 掀起了晚明文學革新的狂潮, 震鑠了當時文壇。

公安派的遊記、尺牘、小品、詩歌創作也很有特色, 或秀逸清新, 或活潑詼諧……皆能自成一家。 其仿效者則“衝口而出, 不復檢點”, “為俚語, 為纖巧, 為莽蕩”, 以至“狂瞽交扇, 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公安派在當時文壇所產生的影響, 乃至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 都是巨大的, 公安派結束了前、後七子近一個世紀對文壇的統治, 其“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引領中國文壇風騷數百年, 為嗣後三四百年間綿延不斷的文學革新思潮揭開了宏大的序幕, 其新文學思想對後世幾百年思想文化以至“五四”新文化運動都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陳獨秀, 更是以公安派繼承者而自居。

三袁在文學和文學理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及影響, 使公安派成為文學革新運動的一面旗幟, 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公安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2

“公安三袁”是吾鄉先賢, 但我初識“三袁”, 卻是上了高中以後的事情。

上高中後, 到縣城上學, 有空就到書店去, 一日在縣城的新華書店裡, 偶遇一本“中國古典文學精品系列”之“《絕妙好文》”, 裡面全是中國古代散文大家的精短名篇, 其中就有袁宏道的《滿井遊記》和《與丘長孺書》, 其行文風格, 清澈透明, 精短雋逸, 情真意切, 極具感染力。 當我在看文章注釋時, 驚奇地發現袁宏道乃湖北公安縣人氏, 更有甚者, 袁宏道出生地公安縣長安裡之桂花台荷葉山(即今天公安縣孟家溪鎮東2公里的桂花台),

與我出生生活的甘家廠鄉清河村張家灣不過10多裡路程, 中間只有淤泥湖一湖之隔。 聯想到早先在村民和祖、父輩口中耳熟能詳的有關“袁天官”的民間傳說和故事, 頓時豁然開朗, 袁氏形象一下子在我心中高大、豐富、真實起來, 原來傳說中的“一母三進士, 南北兩天官”真有其人, 且他們離我竟是如此之近, 近得讓我血脈僨張。

多年之後, 遇到袁宏道, 我興奮莫名。

我做夢都想不到, 窮鄉僻壤的家鄉, 在差不多400年前的晚明時光裡, 是那樣的星光璀璨, 出現過以“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為旗幟而引領中國文壇風氣數百年的文學流派:“公安派”。

“公安三袁”進入我的視野, 震撼了我的文學夢想, 帶給我巨大的驚喜。

但是在那個貧窮又骨感的年代, 除了《絕妙好文》, 我再也搜索不到更多有關公安三袁的文字, 其後數年, 輾轉讀到公安縣人李壽和先生撰寫的《三袁傳》, 後來又讀到了張國光、黃清泉先生主編的《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 始知公安三袁氣象之宏大, 光環之燦爛。 同時知道, 以公安三袁為代表的公安派, 除了革新晚明被前後七子統領的中國文壇、引領數百年中國文風之外, 公安派領袖袁宏道對中國文學、文藝的貢獻, 還有幾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一是為《金瓶梅》張目。 《金瓶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完成的長篇小說。 《金瓶梅》一出, 文人創作成為小說創作的主流。 而袁宏道正是首先肯定《金瓶梅》文學價值的第一人。 《金瓶梅》得以流傳,袁宏道居功至偉。

二是發現徐文長。徐文長即徐渭,別號青藤老人。

明清兩代,出現過不少多才多藝的文人和藝術家,而徐文長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能獨樹一幟。但是,徐文長在世之日,窮愁潦倒,以致發瘋狷狂,不受當局待見,其詩文幾乎不傳。袁宏道為之振臂疾呼,尊其詩文為有明第一,並作《徐文長傳》以濫觴揚波。真不知,如果沒有袁宏道的發現,明代文壇上會不會走失了徐文長!後世對徐文長倍加推崇,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曾刻一印“青藤門下走狗”,以表達對徐文長的尊崇——袁宏道發現徐文長,足見袁宏道之慧眼獨具。

除此之外,袁宏道著《瓶史》,為瓶藝之先聲;寫《西方合論》等佛學專著,在佛教研究方面有著獨步的見解和極高的造詣。

袁宏道被評為中國古代散文十大家之一,與莊子、賈誼、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為伍,吾偏僻鄉俚,有如此光彩灼灼之大文豪于中國文壇行走,後學如我者,不為文可乎?能為文乎?

求學遇中郞,內心喜欲狂;

才華追日月,性靈著華章。

人生風吹雨,詩書慨而慷;

公安成一體,四百年傳揚。

袁宏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20世紀30年代,因為一大批知名作家如周作人、林語堂、郁達夫、劉大傑等推崇袁宏道,掀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袁中郞熱”。

若袁宏道先賢泉下有知,該何等榮耀。

3

公安三袁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因為他們兄弟三人先後高中進士,且分別在北京和南京做過官,所以民間流傳“一母三進士,南北兩天官”的說法。

那麼,現在且讓我們走近這三位進士兄弟,走近這三位閃爍於中國文壇的文星,走近這三位文壇鉅子,走近這三位好官。

袁宗道(1560-1600年):字伯修,號石浦,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春坊右庶子等職,著有《白蘇齋類集》。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號石公,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吳縣知縣、順天府教授、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等職,著有《袁中郎全集》。

袁中道(1570-1626年):字小修,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歷任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南京吏部郎中等職,著有《珂雪齋集》。

公安三袁在哲學思想、政治傾向、文學觀點、創作風格,以至性情、氣質等方面相互影響,彼此呼應。袁氏三兄弟的契合,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傳奇。

公安三袁除了在文學和文學理論方面的成就,在科舉和官場上同樣出類拔萃,他們為官清廉,忠於職守,三人為官到頭,兩袖清風寫風骨。

萬曆二十五年八月,袁宗道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

這是為官的袁宗道。袁宗道是太子的老師,卻因過勞而死!死的時候年僅41歲,讓人唏噓不已。袁宗道居官15年,“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一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餘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

袁宏道更是一位元有理想、有抱負的政治改革家,他從嚴治吏,懲治貪腐,興利除弊,弘揚正氣。

萬曆二十三年,袁宏道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袁宏道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請辭。宰相申時行讚歎:“二百年來,無此令矣!”萬曆三十四年(1606),袁宏道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其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寫於這個時期。萬曆三十七年,袁宏道被派往陝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惜同年九月不幸因病去世於沙市!與大哥一樣,英年早逝,徒留感傷和遺恨。

綜觀三袁兄弟,人品、文品、官品俱佳,才德兼美,成為晚明時期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被歷史銘記,被後人稱頌。

4

作為三袁後輩同鄉,青春年少的求學路上,常打三袁家鄉孟家溪鎮經過,後於書中常溫三袁文學、事蹟,三袁風骨亦常於胸襟縈回,卻一直未得機緣前往三袁出生地——桂花台之荷葉山憑弔。

今年春節回老家過年,決定帶兒子一併探訪三袁故里。

大年初二,雪霽初晴,我和小子頂著寒風,前往孟家溪鎮。

我們先到了鎮上的“三袁塑像”前憑弔。三袁塑像立在鎮中心的路邊,占地面積不過10平方米,除了塑像之外,別無一物佈置與襯托,比照三袁生前身後名,現實的寒磣,實在讓人心情鬱結,無法舒坦。

然三袁塑像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要到三袁出生地桂花台荷葉山去,幾經打聽和問詢,才知道去處,折回來路,按路牌指示,車在通往三袁故里的鄉間村道上疾行10分鐘許,便到了三袁出生地桂花台荷葉山。

立於荷葉山外的高崗,放眼張望,荷葉山上,樹木青翠,山前有牌坊、房子之類,而荷葉山往前,往下,是大片低矮的農田,這些農田應為淤泥湖淤積而成——秋收後的稻梗參差於田間,早已腐敗不堪,沒有融盡的春雪間,浮動極淡極淡的綠意,預示冬天即將過去。

農田之間硬生生地生出一條100來米長的寬敞的水泥路,路邊種植松、柏、樟等常綠樹木,這條寬而短的水泥路直接通向荷葉山。

及至荷葉山前,才意識到眼前的荷葉山,其實只是一個小土丘,實際上是大哥袁宗道與小弟袁中道的墓地。整座荷葉山被高深的白色圍牆圍繞,圍牆上面蓋有青瓦,圍牆正對路口的地方,是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拱門的牌坊,孤立高峻,牌坊上面留有匾額,卻不知為何不著一字。荷葉山前面辟有數百平方米的廣場,廣場上面鋪著青磚,穿過青磚路面走到拱門前,向上六級水泥石階,就是牌坊,牌坊拱門上裝有厚重的木門,門披大鎖,中間的大木門可以推開一條几釐米寬的縫隙,透過縫隙向裡看,有約20米長的通道,通道盡頭,向上約15級水泥石階,上到高臺,高臺之上,二袁之墓歷歷在目。左邊是袁宗道墓,右邊是袁中道墓,墓碑上“明袁宗道墓”和“明袁中道墓”的字跡清晰可見。

時令還是冬天,墓園之內,殘雪猶存,然松柏蒼翠,二袁墳頭依然草色青青,更不知從哪裡來的四隻悠閒的山羊,一隻睡在袁宗道墓碑前,一隻站在袁宗道墓碑旁,另外兩隻山羊散慢在袁中道的墳頭啃草……此情此景,忽然想到袁中道《遊荷葉山記》裡的片段:

……日暮無事,乃與二弟步于山中。擇高阜處,藉草而坐。因思兒時常騎羊來此……山之蒼蒼,水之晶晶,樹之森森,自少至長,習而安之,不見有異。今偶遊焉,而覺其幽靜蓊鬱,愛玩不能舍去……

(注:文中二弟為三袁異母弟)

文中寥寥數語,道盡三袁時代荷葉山“山”、“水”、“樹”、“境”之明豔幽深,絕非眼前之景可以匹比矣。只是二袁墓地突兀見羊,這是不是與袁中道“騎羊”故事暗合?上蒼見憐,是要給我指點一條通向三袁內心深處的通道麼!

牌坊前而的廣場右邊,有一塘,大概就是三袁文中提到的荷花池了,只是塘裡雜草叢生,也許是隆冬之故,塘中並無絢麗之物;而在廣場左邊,是五間白牆灰瓦的平房,中間的門旁掛一塊不銹鋼牌匾,上書“袁宗道袁中道墓園管理處”云云,透過窗戶向房內窺視,但見雜物零亂,全無文苑氣象。

整個荷葉山,沒有一絲一毫有關袁巨集道的音訊。除我與小子以“求古仁人之心”憑弔而來,更無人跡。雖墓園有樹青蔥,然環顧仍顯蕭索淒然,睹景思人,悲愴之感頓生,果真“古來聖賢皆寂寥”啊!

而三袁中,最寂寥的就是成就最高的袁宏道。

我早已知曉,袁宏道墓地並不在三袁出生之地荷葉山,而是在距此地二三十公里之外的公安縣章莊鋪鎮肖家嘴村白鶴山,且袁宏道墓早已于文革前後被徹底破壞,至今尚未重修!一代文傑,芳魂飄零。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叫人徒生悲傷。

好在公安縣委縣政府已有重修袁宏道墓之意,擬在先生原墓址辟地30畝,採用青磚子瓦仿古建築,計畫修建牌坊、甬路、墓園門、照壁、墓塚、香爐、碑亭……之類,並將於墓園中建楹聯長廊、詩文碑林……果真如此,先生之福也,公安後學之福也,中國以及全球思欲憑弔先生之人之福也。

但願袁宏道墓重修計畫早日啟動,以安先生在天之芳魂。

屆時,後學如我者,必將擇機、擇時、擇日前往緬懷憑弔。

2016年4月18日

作者簡介:

張旭,男,漢族。上世紀70年代生於荊州公安縣農村。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300餘篇/首散見於《北京文學》《青年文學》《微型小說選刊》《散文百家》《新民晚報》《羊城晚報》《深圳特區報》等國內報刊雜誌。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居深圳。

散文集《醉時光》即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金瓶梅》得以流傳,袁宏道居功至偉。

二是發現徐文長。徐文長即徐渭,別號青藤老人。

明清兩代,出現過不少多才多藝的文人和藝術家,而徐文長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能獨樹一幟。但是,徐文長在世之日,窮愁潦倒,以致發瘋狷狂,不受當局待見,其詩文幾乎不傳。袁宏道為之振臂疾呼,尊其詩文為有明第一,並作《徐文長傳》以濫觴揚波。真不知,如果沒有袁宏道的發現,明代文壇上會不會走失了徐文長!後世對徐文長倍加推崇,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曾刻一印“青藤門下走狗”,以表達對徐文長的尊崇——袁宏道發現徐文長,足見袁宏道之慧眼獨具。

除此之外,袁宏道著《瓶史》,為瓶藝之先聲;寫《西方合論》等佛學專著,在佛教研究方面有著獨步的見解和極高的造詣。

袁宏道被評為中國古代散文十大家之一,與莊子、賈誼、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為伍,吾偏僻鄉俚,有如此光彩灼灼之大文豪于中國文壇行走,後學如我者,不為文可乎?能為文乎?

求學遇中郞,內心喜欲狂;

才華追日月,性靈著華章。

人生風吹雨,詩書慨而慷;

公安成一體,四百年傳揚。

袁宏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20世紀30年代,因為一大批知名作家如周作人、林語堂、郁達夫、劉大傑等推崇袁宏道,掀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袁中郞熱”。

若袁宏道先賢泉下有知,該何等榮耀。

3

公安三袁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因為他們兄弟三人先後高中進士,且分別在北京和南京做過官,所以民間流傳“一母三進士,南北兩天官”的說法。

那麼,現在且讓我們走近這三位進士兄弟,走近這三位閃爍於中國文壇的文星,走近這三位文壇鉅子,走近這三位好官。

袁宗道(1560-1600年):字伯修,號石浦,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春坊右庶子等職,著有《白蘇齋類集》。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號石公,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吳縣知縣、順天府教授、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等職,著有《袁中郎全集》。

袁中道(1570-1626年):字小修,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歷任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南京吏部郎中等職,著有《珂雪齋集》。

公安三袁在哲學思想、政治傾向、文學觀點、創作風格,以至性情、氣質等方面相互影響,彼此呼應。袁氏三兄弟的契合,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傳奇。

公安三袁除了在文學和文學理論方面的成就,在科舉和官場上同樣出類拔萃,他們為官清廉,忠於職守,三人為官到頭,兩袖清風寫風骨。

萬曆二十五年八月,袁宗道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

這是為官的袁宗道。袁宗道是太子的老師,卻因過勞而死!死的時候年僅41歲,讓人唏噓不已。袁宗道居官15年,“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一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餘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

袁宏道更是一位元有理想、有抱負的政治改革家,他從嚴治吏,懲治貪腐,興利除弊,弘揚正氣。

萬曆二十三年,袁宏道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袁宏道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請辭。宰相申時行讚歎:“二百年來,無此令矣!”萬曆三十四年(1606),袁宏道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其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寫於這個時期。萬曆三十七年,袁宏道被派往陝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惜同年九月不幸因病去世於沙市!與大哥一樣,英年早逝,徒留感傷和遺恨。

綜觀三袁兄弟,人品、文品、官品俱佳,才德兼美,成為晚明時期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被歷史銘記,被後人稱頌。

4

作為三袁後輩同鄉,青春年少的求學路上,常打三袁家鄉孟家溪鎮經過,後於書中常溫三袁文學、事蹟,三袁風骨亦常於胸襟縈回,卻一直未得機緣前往三袁出生地——桂花台之荷葉山憑弔。

今年春節回老家過年,決定帶兒子一併探訪三袁故里。

大年初二,雪霽初晴,我和小子頂著寒風,前往孟家溪鎮。

我們先到了鎮上的“三袁塑像”前憑弔。三袁塑像立在鎮中心的路邊,占地面積不過10平方米,除了塑像之外,別無一物佈置與襯托,比照三袁生前身後名,現實的寒磣,實在讓人心情鬱結,無法舒坦。

然三袁塑像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要到三袁出生地桂花台荷葉山去,幾經打聽和問詢,才知道去處,折回來路,按路牌指示,車在通往三袁故里的鄉間村道上疾行10分鐘許,便到了三袁出生地桂花台荷葉山。

立於荷葉山外的高崗,放眼張望,荷葉山上,樹木青翠,山前有牌坊、房子之類,而荷葉山往前,往下,是大片低矮的農田,這些農田應為淤泥湖淤積而成——秋收後的稻梗參差於田間,早已腐敗不堪,沒有融盡的春雪間,浮動極淡極淡的綠意,預示冬天即將過去。

農田之間硬生生地生出一條100來米長的寬敞的水泥路,路邊種植松、柏、樟等常綠樹木,這條寬而短的水泥路直接通向荷葉山。

及至荷葉山前,才意識到眼前的荷葉山,其實只是一個小土丘,實際上是大哥袁宗道與小弟袁中道的墓地。整座荷葉山被高深的白色圍牆圍繞,圍牆上面蓋有青瓦,圍牆正對路口的地方,是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拱門的牌坊,孤立高峻,牌坊上面留有匾額,卻不知為何不著一字。荷葉山前面辟有數百平方米的廣場,廣場上面鋪著青磚,穿過青磚路面走到拱門前,向上六級水泥石階,就是牌坊,牌坊拱門上裝有厚重的木門,門披大鎖,中間的大木門可以推開一條几釐米寬的縫隙,透過縫隙向裡看,有約20米長的通道,通道盡頭,向上約15級水泥石階,上到高臺,高臺之上,二袁之墓歷歷在目。左邊是袁宗道墓,右邊是袁中道墓,墓碑上“明袁宗道墓”和“明袁中道墓”的字跡清晰可見。

時令還是冬天,墓園之內,殘雪猶存,然松柏蒼翠,二袁墳頭依然草色青青,更不知從哪裡來的四隻悠閒的山羊,一隻睡在袁宗道墓碑前,一隻站在袁宗道墓碑旁,另外兩隻山羊散慢在袁中道的墳頭啃草……此情此景,忽然想到袁中道《遊荷葉山記》裡的片段:

……日暮無事,乃與二弟步于山中。擇高阜處,藉草而坐。因思兒時常騎羊來此……山之蒼蒼,水之晶晶,樹之森森,自少至長,習而安之,不見有異。今偶遊焉,而覺其幽靜蓊鬱,愛玩不能舍去……

(注:文中二弟為三袁異母弟)

文中寥寥數語,道盡三袁時代荷葉山“山”、“水”、“樹”、“境”之明豔幽深,絕非眼前之景可以匹比矣。只是二袁墓地突兀見羊,這是不是與袁中道“騎羊”故事暗合?上蒼見憐,是要給我指點一條通向三袁內心深處的通道麼!

牌坊前而的廣場右邊,有一塘,大概就是三袁文中提到的荷花池了,只是塘裡雜草叢生,也許是隆冬之故,塘中並無絢麗之物;而在廣場左邊,是五間白牆灰瓦的平房,中間的門旁掛一塊不銹鋼牌匾,上書“袁宗道袁中道墓園管理處”云云,透過窗戶向房內窺視,但見雜物零亂,全無文苑氣象。

整個荷葉山,沒有一絲一毫有關袁巨集道的音訊。除我與小子以“求古仁人之心”憑弔而來,更無人跡。雖墓園有樹青蔥,然環顧仍顯蕭索淒然,睹景思人,悲愴之感頓生,果真“古來聖賢皆寂寥”啊!

而三袁中,最寂寥的就是成就最高的袁宏道。

我早已知曉,袁宏道墓地並不在三袁出生之地荷葉山,而是在距此地二三十公里之外的公安縣章莊鋪鎮肖家嘴村白鶴山,且袁宏道墓早已于文革前後被徹底破壞,至今尚未重修!一代文傑,芳魂飄零。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叫人徒生悲傷。

好在公安縣委縣政府已有重修袁宏道墓之意,擬在先生原墓址辟地30畝,採用青磚子瓦仿古建築,計畫修建牌坊、甬路、墓園門、照壁、墓塚、香爐、碑亭……之類,並將於墓園中建楹聯長廊、詩文碑林……果真如此,先生之福也,公安後學之福也,中國以及全球思欲憑弔先生之人之福也。

但願袁宏道墓重修計畫早日啟動,以安先生在天之芳魂。

屆時,後學如我者,必將擇機、擇時、擇日前往緬懷憑弔。

2016年4月18日

作者簡介:

張旭,男,漢族。上世紀70年代生於荊州公安縣農村。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300餘篇/首散見於《北京文學》《青年文學》《微型小說選刊》《散文百家》《新民晚報》《羊城晚報》《深圳特區報》等國內報刊雜誌。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居深圳。

散文集《醉時光》即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