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粽子飄香情更濃,又是一年端午時-思念屈原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 傳播至華夏各地, 民俗文化共用, 屈原之名人盡皆知, 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粽子, 賽龍舟, 掛菖蒲、蒿草、艾葉, 薰蒼術、白芷, 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 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

關於端午祭的起源, 近代諸多學者都有所考證, 比如胡適、聞一多等, 但端午節究竟是什麼來源,

歷史煙雲遮眼, 是非難有定論。 或許, 通過端午節起源的歷史故事和人物, 可以管中窺豹。

第一個, 春秋介子推(?—西元前636年)

東漢蔡邕《琴操》中記載, 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 蔡邕描述了一段話, 大意是:晉國重耳與介子推, 流亡在外19年, 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 給重耳充饑。

後來重耳回國登基了, 但卻忘了封賞介子推。 為此, 介子推有些怨氣, 寫了篇《龍蛇之歌》感悟晉文公, 隨後就背著母親躲在山中了。 重耳多次呼喚, 介子推拒不下山。 後來重耳放火燒山, 逼介子推下山。 沒想到, 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在山中。 為了紀念介子推, 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 只吃寒食, 粽子是寒食的一種。 由此, 後人認為端午節最早是紀念介子推的。 當然, 也有很多人認為是清明節。

第二個, 屈原(約西元前340~西元前278年)

屈原這個歷史人物, 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列傳》中。 在此之前, 沒有屈原這個人物記載。 據聞一多考證,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 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

西元前278年, 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 攻破了楚國國都。 屈原在這一年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在此之前, 屈原被楚王貶黜政治中心, 相當於流放到了江南地區。

為此, 楚國人駕駛小船, 但卻沒能在波濤洶湧的淚羅江上找到屈原。 由此, 形成了賽龍舟。 另外, 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

就投了米等很多食物。 後來就形成了粽子。

第三個, 伍子胥(西元前559年—西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國人, 後來因為楚國要將他全家滅掉(父兄均為楚王所殺), 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 後來和孫武成為好朋友, 差點滅掉了楚國, 並將楚平王屍體挖掘出來鞭屍。

吳王闔廬死後, 吳王夫差即位。 在吳越爭霸之中, 吳軍擊敗越國, 越王勾踐請和。 伍子胥建議, 斬草除根, 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議和。 隨後, 越國使用離間計, 收買奸臣, 最終夫差賜死伍子胥。

死前, 伍子胥說:我死後把我眼睛挖出來, 放在都城東門上, 看越軍滅吳。 夫差大怒, 將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袋子裡, 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後人由此端午紀念伍子胥。

第四個,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在新石器時代, 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 該遺存的族屬, 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百越族亦寫百粵族(越粵互通), 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 又稱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於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幹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為現代的壯侗語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 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罎罎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第五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

勾踐,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和吳國爭霸失敗之後,在範蠡的輔佐下,經過臥薪嚐膽,越國很快恢復實力,最終擊敗吳國。

在恢復實力過程中,越國做了很多事,充滿了陰謀和智慧。但有一條是: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這麼做是不讓吳國發覺越國練兵的動機。《越地傳》中對此有記載。

由於勾踐練兵採取的劃龍舟的方式,而如今端午劃龍舟比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專案。因此有人說,端午這個節日,也是為紀念勾踐而設立並沿襲的。

第六個,曹娥(130—143年)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殺。沒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親屍體浮出水面,世人驚奇。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曹娥父親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于舜江。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

但不管哪種說法,曹娥都被神話了。曹娥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舜江被改為曹娥江,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還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為佐證。五月初五就變成紀念曹娥的節日了。

第七個,周處(236—297年)

周處是江蘇宜興人,三國東吳末年西晉初年人士,“浪子回頭金不換”、“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講的就是他。年少時,被稱為“第三害”;後來努力向上,稱為國之棟樑。史稱,在西晉時期,周處先後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楚內史、散騎常侍、禦史中丞等職,工作勤勉,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等族叛亂,遇害於沙場。值得重視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因此,有人認為現在的端午節,也是紀念周處。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五色絲線,傳統節日習俗,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沐蘭湯

沐蘭湯是中國節日端午節的一種衛生習俗。首先一身著漢服的女性端著一盆艾葉水,人們排好隊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裡的水,在參加活動的人雙手、額頭、脖頸輕輕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氣。

8、放風箏

放風箏是民間傳統遊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裡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9、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10、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我 國北方的一些地區,端午節這一天,有早晨採茶、散步的習俗。

11、畫額

漢族習俗,在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12、避五毒

是指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這五種毒物是中國民間盛傳的一些動物,中國民俗認為每年夏曆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滅五毒,驅穢氣。與此同時,將灰塵垃圾掃於室外,以淨其室。

13、飲蒲酒、雄黃、朱砂酒

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端午節分佈

中國,臺灣省,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華人社會範圍。看來屈原是世界的,端午是中國的,愛屈原!

端午節粽子種類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端午節的粽子也有各種形狀的,有三角形、菱形和長方形的;口味也分為鹹肉粽、甜紅棗粽,諸如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按形狀:“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淨,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臘肉香腸粽”:臘肉香腸包的小粽,入口就有過年團圓的氣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採用上好雞蛋,入口甜鹹而不反感。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賦 《端午三殿宴群臣》詩一首,裡面一句就是稱讚九子粽的: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 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 “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

按地域:廣東棕子、北京粽子、嘉興粽子、蘇州粽子、湖州粽子、閩南粽子等。

又稱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於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幹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為現代的壯侗語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 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罎罎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第五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

勾踐,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和吳國爭霸失敗之後,在範蠡的輔佐下,經過臥薪嚐膽,越國很快恢復實力,最終擊敗吳國。

在恢復實力過程中,越國做了很多事,充滿了陰謀和智慧。但有一條是: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這麼做是不讓吳國發覺越國練兵的動機。《越地傳》中對此有記載。

由於勾踐練兵採取的劃龍舟的方式,而如今端午劃龍舟比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專案。因此有人說,端午這個節日,也是為紀念勾踐而設立並沿襲的。

第六個,曹娥(130—143年)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殺。沒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親屍體浮出水面,世人驚奇。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曹娥父親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于舜江。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

但不管哪種說法,曹娥都被神話了。曹娥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舜江被改為曹娥江,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還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為佐證。五月初五就變成紀念曹娥的節日了。

第七個,周處(236—297年)

周處是江蘇宜興人,三國東吳末年西晉初年人士,“浪子回頭金不換”、“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講的就是他。年少時,被稱為“第三害”;後來努力向上,稱為國之棟樑。史稱,在西晉時期,周處先後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楚內史、散騎常侍、禦史中丞等職,工作勤勉,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等族叛亂,遇害於沙場。值得重視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因此,有人認為現在的端午節,也是紀念周處。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五色絲線,傳統節日習俗,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沐蘭湯

沐蘭湯是中國節日端午節的一種衛生習俗。首先一身著漢服的女性端著一盆艾葉水,人們排好隊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裡的水,在參加活動的人雙手、額頭、脖頸輕輕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氣。

8、放風箏

放風箏是民間傳統遊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裡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9、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10、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我 國北方的一些地區,端午節這一天,有早晨採茶、散步的習俗。

11、畫額

漢族習俗,在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12、避五毒

是指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這五種毒物是中國民間盛傳的一些動物,中國民俗認為每年夏曆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滅五毒,驅穢氣。與此同時,將灰塵垃圾掃於室外,以淨其室。

13、飲蒲酒、雄黃、朱砂酒

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端午節分佈

中國,臺灣省,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華人社會範圍。看來屈原是世界的,端午是中國的,愛屈原!

端午節粽子種類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端午節的粽子也有各種形狀的,有三角形、菱形和長方形的;口味也分為鹹肉粽、甜紅棗粽,諸如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按形狀:“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淨,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臘肉香腸粽”:臘肉香腸包的小粽,入口就有過年團圓的氣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採用上好雞蛋,入口甜鹹而不反感。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賦 《端午三殿宴群臣》詩一首,裡面一句就是稱讚九子粽的: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 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 “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

按地域:廣東棕子、北京粽子、嘉興粽子、蘇州粽子、湖州粽子、閩南粽子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