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71歲的金華奶奶月入過萬,全憑一雙會“魔法”的手!

印象中的剪紙高人, 都有一把快剪, 隨便一張彩紙, 幾經折疊, “嗖嗖”幾分鐘, 一幅栩栩如生的紙畫就躍然眼前了。 同樣是紙上“功夫”, 金東區孝順鎮塘裡村蔣梅芳老人的手法卻有些繁瑣, 除了剪, 她還用到刺、刻等技藝。 這樣的作品往往耗時良久, 雖不能一蹴而就, 卻是慢工出細活。

在蔣梅芳家裡, 有一間專門用來展示紙畫、紙質工藝品的屋子。 “中間這座是寶蓮燈, 牆上掛的都是自己比較喜歡的紙畫, 主題有北京奧運、五水共治、花鳥蟲魚等, 還有每年的生肖我都會變著法地剪一剪。 ”71歲的蔣梅芳, 手指依舊靈活,

彩紙呈現的東西也與時俱進, 除了傳統手藝的傳承, 她還自創了不少新方法。

12歲學藝

七代傳承

打開蔣梅芳的日常工具箱, 一把把大小不一的剪刀、各種尺寸的小刻刀、大量繡花針……大大小小加起來二三十樣。 這些生活中的小物件, 在蔣梅芳手裡物盡其用,

成就了令人瞠目的指尖藝術。

“剪刀是最初的工具, 後來我自己慢慢摸索, 怎樣讓做出來的東西更好看, 就研究上了刺和刻。 ”蔣梅芳說, 自己母親曾是十裡八鄉公認的剪紙能手, 祖上也一直在做這手藝活, 到自己這兒, 算算已經是第七代了。

愛上剪紙, 是緣分。 蔣梅芳祖籍東陽, 12歲便跟著母親學做剪紙、刺繡。 十八九歲已經接活, 幫鄉親們剪些喜帖、帽花、窗花, 刺些鞋面、枕巾, 慢慢練就了一雙巧手。 用她的話說, 家裡兩個女兒, 妹妹對此毫無興趣, 自己卻一眼就喜歡上了。 “小時候一把剪刀、幾張彩紙就能讓我足不出戶一整天, 母親的手藝基本都傳給了我。 ”

21歲時, 蔣梅芳嫁到孝順鎮塘裡村, 白天忙活在田間地頭, 晚上閒暇時擺弄自己的手工活。

直到改革開放後, 生活改善了, 她才有了更多時間鑽研剪紙等小愛好。 也是在那時候, 她創新了剪、刺、刻三種技法, 做出了一批批人物、花鳥畫, 還有紙質花燈。

一時間村裡人都來圍觀, 名聲也就這麼傳開了。 2009年, 蔣梅芳入選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

住家剪紙

月入過萬

年復一年, 蔣梅芳的手藝越來越好。 慢慢地, 一些鄉外人也得知塘裡村有個剪紙達人, 於是, 開始有人上門“請活”。

當時東陽、義烏的一些有錢人家, 辦喜事都要請人去做手工活。 “比如祝壽、喬遷, 主要就是用各類彩紙剪貼出一個個擺件, 花燈、寶塔燈、金山銀山、人物花鳥等, 一天給你五六百元。 ”蔣梅芳說, 這樣的習俗至今仍有。

“去別人家做活, 都要十天半個月住在主人家,

經常是淩晨3點半起來, 一直幹到晚上11點收工, 雖然累, 但收入不錯。 ”蔣梅芳說, 自己有一次住家剪紙23天, 收入一萬多元。 靠著剪紙手藝, 蔣梅芳和丈夫把兒子送出國念書, 如今在國外工作, 頗有出息。

堅持剪紙近60載, 蔣梅芳最得意的還是自己做的寶蓮燈。 “三燈一體, 從裡到外分別是走馬燈、宮燈、寶蓮燈, 走馬燈裡放的是蠟燭, 蠟燭燃燒起來燈就會轉動, 很好看。 ”蔣梅芳說, 這個燈全是自己用彩紙糊起來的, 所有裝飾也只是通過手工剪、刺、刻, 足足做了半個多月。

記者看到, 擺在屋子正中的寶蓮燈很是精緻, 為了燈體折射出好看的光線, 燈體紙面用繡花針刺出了上萬個小孔, 而這些小孔組合起來的形狀竟是一幅鴛鴦牡丹畫。

“曾經有國外客戶想高價來定做一批燈, 但我一個人根本完成不了他們的訂單, 後來想想還是放棄了。 ”蔣梅芳說, 傳統的剪紙技藝, 帶給自己的不僅僅是樂趣, 還有生活的改變, 晚年的充實。 “如果有人願意學, 我非常樂於傳授。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