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崇拜屈原:蘇軾與郭沫若有什麼差異?

蘇軾與郭沫若都是四川人, 生存年代相差千年, 都被後人譽為“文豪級”的一代文壇俊傑。 儘管兩人的文品與人品各有不同, 但也有極為相似之處, 兩人都非常崇拜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佳節, 這個節日就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紀念屈原, 除了吃粽子, 自然想到了蘇軾與郭沫若, 他們都是屈原的鐵杆粉絲, 也都寫下了紀念屈原的詩文。 不妨看看, 這兩位四川文人心目中的屈原有什麼不同?


先說蘇軾。 蘇軾喜愛屈原, 是兒時的心靈共鳴, 這種共鳴伴隨了他的一生。 兩人的生命履程與仕途經歷極為相似, 在明爭暗鬥的險惡政治環境中, 他們的睿智與才華反而成了累贅, 甚至是一種自我羈絆。 於是, 他們慘遭迫害, 被流放, 徒有一腔愛國熱情, 只能仰天浩歎。

蘇軾在他《與謝民師推官書》中, 頌贊屈原的《離騷》, “足與日月爭光可也”。 他以前無古人的高度, 推崇屈原的作品, “楚辭前無古, 後無今。 ”在蘇軾心目中,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偉大詩人, “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 惟屈子一人耳。 ”

對於屈原的人品與際遇, 蘇軾給予更多的是同情與理解。 他滿懷深情抒寫了《屈原廟賦》,

一詠三歎, “自子之逝今千載兮, 世愈狹而難存。 賢者畏譏而改度兮, 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 黽勉於亂世而不能去兮, 又或為之臣佐。 變丹青於玉瑩兮, 彼乃謂子為非智”。 字裡行間, 蘇軾與屈原隔空對話, 生命與靈魂達到了共融, 已至無我之境。

蘇軾熱愛屈原, 理解屈原, 讚賞屈原, 哀傷屈原, 既是心靈的共鳴, 也是生命的融合。 面對陰險狡詐的奸佞, 他們獨立特行, 不畏強暴, 堅貞不屈, 保持著獨有的賢士節操與高尚品格。 他對屈原的崇拜, 遠遠超出了文學的本身, 既是文學的, 又是精神的, 更是生命的, 而且昇華到了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亦餘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這是屈原的精神, 也是蘇軾的節操。

再說郭沫若。 郭沫若喜愛屈原, 先期也是源于《楚辭》中那些精美的詩篇, “屈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 小時候就愛讀他的作品。 ”屈原一直是郭沫若的精神偶像, 他的青年時代正值“五四運動”狂飆猛進, 反傳統, 反封建, 摧枯拉朽, 他激情噴發寫了《湘累》一劇,

頌贊屈原的反傳統精神。

郭沫若投筆從軍以後, 特別是到了抗戰時期, 屈原已經成為他心目中的政治偶像, “屈原不僅是一位熱愛人民的詩人, 同時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 ”為了鼓動全民抗戰, 郭沫若在重慶僅用10天時間, 寫成五幕歷史劇《屈原》, 上演之後引起長久的轟動。

很顯然, 郭沫若的《屈原》是以文藝作品宣傳政治的產物, 弘揚正氣, 鞭打醜惡, 是一種政治需要。 他借屈原之酒杯, 澆國人之塊壘, 吹抗戰之號角。 及至後來, 郭沫若研究屈原, 發表了大量著述, 既有學術爭鳴, 也就政治鬥爭。 在郭沫若的筆下, 屈原已經被“政治化”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