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永善馬楠花山節,帶你克看“布藝上的青花瓷”!

永善馬楠苗族蠟染出自美麗的“雲上草原.浪漫馬楠”, 是1912年前後, 隨著馬楠苗族同胞從由貴州威寧等地遷入傳襲發展變化的, 在地方民族文化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山高天藍, 風清雲淡, 如仙似幻的生活環境, 使馬楠苗族同胞傾向于用象徵著夢想和純潔的藍白兩色描繪表達自己質樸善良簡單的生活方式, 同時賦予了馬楠蠟染以“布藝上的青花瓷”之稱, 馬楠鄉也因此被譽為雲南省“蠟染刺繡”之鄉。

馬楠的苗族同胞主要分佈在馬楠、坪廠、冷水、虹口四個高寒、冷涼、偏遠貧困村寨, 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 面對艱難的生活環境, 勤勞智慧、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 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用傳承千年的苗家非遺文化布藝技藝, 採取用火麻、綿花和羊毛撚結成線的方式自織自衣, 把對美好生活的憧景和祝願體現在了自己的民族布藝品之上。

這使得馬楠蠟染、刺繡等苗族布藝品製作技藝得以長時間的傳承延續。 隨著國家對民族非遺文化的重視, 永善縣積極搭建苗族布藝製作技術交流平臺, 加強與貴州省畢節市苗族蠟染、刺繡技藝交流,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刺繡工藝的傳承人、蠟染工藝大師蔡群對馬楠蠟染、刺繡技術骨幹進行了技藝傳授, 使馬楠蠟染、刺繡製作技藝在原富有靈動性的民俗生活風格的基礎上, 增添了典雅富貴之氣。

馬楠蠟染圖案有著民族風情圖案和古典吉祥圖案兩大類。 民族風情圖案想像力異常大膽,簡練傳神,鄉土氣濃,富有童話般的夢幻色彩, 是勤勞的馬楠苗族婦女以樸素的生活積累, 用蠟刀蘸熔蠟, 心之所至, 隨手而畫, 粗曠的民族風情畫風展現了馬楠苗族同胞質樸的現實生活和苗家風情, 並在浸染中, 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 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 尤具魅力。 苗族古典圖案是苗族祖先傳下來的,圖案的形制、大小、數目及排列位置等都不能因人因地而改變,均有嚴格的規定,

圖案製作要求更為嚴格和精細, 細節之處的線條有的細如髮絲, 連接長度甚至達到了20余米, 且無明顯接痕, 因此對製作勾畫的蠟刀尤為講究, 刀尖可與繡花針尖相比, 使製作出的蠟染布藝產品顯得典雅吉祥、莊重精美。

兩種風格的圖案均不同程度有山形路道、水波紋、魚尾紋為主, 以生活中所見的動物、植物為輔。 其中在植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蕨草, 它是苗族生活地區常見的一種植物, 在過去饑荒年代曾作為苗族同胞們的食物, 因此人們對它具有深厚的感情, 把它繪製在染布上作紀念。 簡單的線條出現的位置表現的寓意也不同, 出現在服飾上沿的表示“黃河”, 下沿的表示“長江”, 在兩條蠟線中間部分則表示的是先輩們曾經的居住地,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在兩個流域中的幾何框格表示山地、大壩, 在百褶裙兩端的橫線分隔號表示簽記, 意為插簽結草為界;點狀圖形表示界樁, 以示紀念祖先蚩尤生活的地域。 。 在苗族神語裡, 蝴蝶“妹榜妹留”生出了苗族始祖姜央(“妹榜妹留”為漢語就是“蝴蝶媽媽”), 蝴蝶媽媽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動植物和雷電的產生都源于蝴蝶媽媽。因此,蝴蝶被認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為蠟染重要的紋樣。魚鳥圖案和蝴蝶圖案相近,也是歌頌生殖和美的紋樣。鳳凰,百鳥之王,神鳥,像征著吉祥,寓義著永生永世的愛情。不管是哪種圖案都充分表現出了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親人朋友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苗族婦女在構圖過程中喜歡採用誇張手法寄託豐富的情感, 圖案中的花卉、藤葉、鳥獸魚蟲不是苗族婦女們的現實偶像,而是苗族婦女們對這些動植物的特殊感情的再現,對生命韻律的讚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祝願,使蠟染布藝品有著火一般的情感,具有了福文化寓意,體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蠟染製作技藝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布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技藝,非苗族同胞所獨有。但苗族同胞對蠟染布藝品的製作與現今其它布藝印染技術相比,製作過程較為生態和完整,貫穿在苗族同胞一年生活的始終。

馬楠蠟染基本上都是藍底白花,很難見到紅底白花、綠底白花等。這是由天然染料的特性決定的。因為靛藍染色可以在冷水中進行,而紅花素或梔子黃等植物染料只能在高溫熱水中進行,否則很容易掉色,而蜂蠟是遇高溫融化的。所以,民間很難用其他植物做出其他顏色的蠟染花布來。

在一切源于自然生態的條件下,傳統的馬楠蠟染製作流程共要經歷織布、點蠟、靛染、煮漂、漂洗五個步驟方可製作完成。

織布

先用自己耕種的火麻撚結成線,再用木柴灰與麻線在大鍋中用猛火煮,煮後把麻線撈出用村寨邊的河水進行捶冼,經過多次的清洗後讓麻線逐漸變白變軟成,接著用紡線機把麻拉成麻線,最後用織麻機把拉好的麻線織成麻布。

點蠟

將白布平鋪於“案板”進行點蠟,所用的蠟質分為蜂蠟與白蠟,置蠟於器皿或小鍋中加溫至50℃溶解成汁用蠟刀蘸蠟汁進行繪製。

靛染

首先是染料的製作,先從山野中挖來板蘭根、紫甘藍等多種草藥和輔料,放入水缸加水浸泡並經長時間發酵,製成藍靛膏子。其次將清水、藍靛膏子、堿巴放入大水缸製成藍靛膏子。

染料

最後進行浸染,將點上蠟案的麻布或棉布放入染缸靛染一段時間,然後提起晾曬,這樣反復多次,等所有點好蠟的麻布或棉布都已浸製成藍色後染制完成。

煮漂

將染好的布,用清水進行漂冼至沒有太多的染料脫落,接著放入水已沸騰的鍋內進行高溫煮,讓蠟在高溫下溶化。

漂洗

待觀察布料上的蠟已全部溶化至水中後,撈出放入清水進行漂冼,經過多次的漂冼晾乾後一件蠟染製品就完成了。

編輯|永善縣新聞中心

蝴蝶媽媽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動植物和雷電的產生都源于蝴蝶媽媽。因此,蝴蝶被認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為蠟染重要的紋樣。魚鳥圖案和蝴蝶圖案相近,也是歌頌生殖和美的紋樣。鳳凰,百鳥之王,神鳥,像征著吉祥,寓義著永生永世的愛情。不管是哪種圖案都充分表現出了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親人朋友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苗族婦女在構圖過程中喜歡採用誇張手法寄託豐富的情感, 圖案中的花卉、藤葉、鳥獸魚蟲不是苗族婦女們的現實偶像,而是苗族婦女們對這些動植物的特殊感情的再現,對生命韻律的讚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祝願,使蠟染布藝品有著火一般的情感,具有了福文化寓意,體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蠟染製作技藝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布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技藝,非苗族同胞所獨有。但苗族同胞對蠟染布藝品的製作與現今其它布藝印染技術相比,製作過程較為生態和完整,貫穿在苗族同胞一年生活的始終。

馬楠蠟染基本上都是藍底白花,很難見到紅底白花、綠底白花等。這是由天然染料的特性決定的。因為靛藍染色可以在冷水中進行,而紅花素或梔子黃等植物染料只能在高溫熱水中進行,否則很容易掉色,而蜂蠟是遇高溫融化的。所以,民間很難用其他植物做出其他顏色的蠟染花布來。

在一切源于自然生態的條件下,傳統的馬楠蠟染製作流程共要經歷織布、點蠟、靛染、煮漂、漂洗五個步驟方可製作完成。

織布

先用自己耕種的火麻撚結成線,再用木柴灰與麻線在大鍋中用猛火煮,煮後把麻線撈出用村寨邊的河水進行捶冼,經過多次的清洗後讓麻線逐漸變白變軟成,接著用紡線機把麻拉成麻線,最後用織麻機把拉好的麻線織成麻布。

點蠟

將白布平鋪於“案板”進行點蠟,所用的蠟質分為蜂蠟與白蠟,置蠟於器皿或小鍋中加溫至50℃溶解成汁用蠟刀蘸蠟汁進行繪製。

靛染

首先是染料的製作,先從山野中挖來板蘭根、紫甘藍等多種草藥和輔料,放入水缸加水浸泡並經長時間發酵,製成藍靛膏子。其次將清水、藍靛膏子、堿巴放入大水缸製成藍靛膏子。

染料

最後進行浸染,將點上蠟案的麻布或棉布放入染缸靛染一段時間,然後提起晾曬,這樣反復多次,等所有點好蠟的麻布或棉布都已浸製成藍色後染制完成。

煮漂

將染好的布,用清水進行漂冼至沒有太多的染料脫落,接著放入水已沸騰的鍋內進行高溫煮,讓蠟在高溫下溶化。

漂洗

待觀察布料上的蠟已全部溶化至水中後,撈出放入清水進行漂冼,經過多次的漂冼晾乾後一件蠟染製品就完成了。

編輯|永善縣新聞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