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東坡為何力挺蔡襄書法?

讀《東坡題跋》, 看到東坡先生關於蔡襄(1012—1067)書法的題跋有六通之多, 而且每一通題跋, 不是推崇備至, 便是飽含深情。 請看(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朋友閱讀, 翻譯成了白話。 原文附在譯文之後括弧中):

一、《題蔡君謨帖》:慈雅在北方遊歷十七年後回到杭州, 居住在孤山腳下, 已經有十八個年頭了。他平生交往的朋友,基本上都已不在人世了。有一次拿出蔡襄老先生的書法作品觀賞,他反復悲歎。德行高尚的老人死去,舉世為之惋惜。慈雅的感歎,是有緣故的。(原文:慈雅遊北方十七年而歸,老於孤山下,蓋十八年矣。平生所與往還,略無在者。偶出蔡公書簡觀之,反復悲歎。耆老雕喪,舉世所惜。慈雅之歎,蓋有以也。)

二、《跋蔡君謨書海會寺記》:蔡襄先生寫這幅字的時候是28歲,此後三十二年,即熙寧七年(1074),我從杭州來臨安,借看此帖,這時距離君謨去世已經有六年了。明師傅雖然已經74歲,但是他更加耳聰目明,寺廟也更加完善雄壯。竹林橋上,暮山依舊,真是令人感慨。因為明師傅要遠行,又想到竹林橋觀賞暮山是人間一大勝景,不禁心嚮往之。(君謨寫此時年二十八,其後三十二年,當熙寧甲寅,軾自杭來臨安借觀,而君謨之沒已六年矣。明師之齒七十有四,耳益聰,目益明,寺益完壯。竹林橋上,暮山依然,有足感歎者。因師之行,又念竹林橋看暮山乃人間絕勝之處,自馳想耳。)

三、《論君謨書》:歐陽修先生論書法道:蔡襄獨步當世。這是最正確的觀點。他說蔡襄行書最好,小楷次之,草書再次之。雞蛋裡邊挑骨頭的話,大字稍微差一點。天資極高,加上刻苦學習,獨步當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近年談論蔡襄先生書法的,有一些異議,因此這裡特地說明這個情況。(歐陽文忠公論書雲: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言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近歲論君謨書者,頗有異論,故特明之。)

四、《跋君謨飛白》:……當今世上的書法,寫篆字的不會隸書,寫行書的不會草書,這都是由於沒有貫通書法之意。像蔡襄先生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無不信手拈來。剩餘之力,未盡之意,再變化出飛白,可以喜愛而無法學習。不是貫通書法之道的人,能做到這樣嗎?(……世之書,篆不兼隸,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謨真行草隸,無不如意。其遺力餘意,變為飛白,可愛而不可學。非通其意,能如是乎?)

五、《跋君謨書賦》:我評價近年書法,把蔡襄排在第一,但是有人卻不認同我的說法,真是無法跟不懂行的人討論書法啊。書法應當從小楷開始,哪裡有不會正楷卻能以草書知名的呢?蔡襄先生二十九歲時楷書已有如此造詣,他的根基可想而知。(餘評近歲書,以君謨為第一,而論者或不然,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書法當自小楷出,豈有未能正書而以行草稱也?君謨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

六、《跋君謨書》:我評論書法,把蔡襄先生作為當時第一人,但是很多人不同意。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這個觀點。(僕論書以君謨為當時第一,多以為不然,然僕終守此說也。)

蘇東坡是一個隨和、灑脫之人,但是他推崇蔡襄書法,態度之堅決、堅定、執著,實在有些出人意表。從上述題跋可以看出,蘇東坡之所以推崇蔡襄書法,原因有這樣幾個:一是蔡襄書法造詣全面,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無不信手拈來。剩餘之力未盡之意,再變化出飛白,令人喜愛卻無從學習;二是蔡襄天資高爽、學習刻苦;三是蔡襄先生德行高尚;四是老師歐陽修對蔡襄書法推崇備至——歐陽修曾說:“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但是,從他題跋文字中反復出現的“近歲論君謨書者,頗有異論”,“…論者或不然,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多以為不然”等話看,蘇軾推崇蔡襄書法態度之所以這般堅決、堅定、執著,當另有深層原因。那麼是什麼原因呢?我的推測是:蘇軾可能是為了抵制當時社會上一些人掀起的肉麻吹捧蔡京書法的風氣。

晚蘇軾10年出生、曾經從蔡襄受筆法的蔡京,飛黃騰達之後,書法的名聲也隨之鵲起。據說,宋哲宗紹聖(1094-1100)年間已經有“天下號能書無出魯公(蔡京封爵)之右”的說法(蔡京兒子蔡絛《鐵圍山叢談》)。不難想像,當時一定有不少人為了拍蔡京馬屁,竭力吹捧蔡京書法造詣如何了得,如何超越了早期書法老師蔡襄(蔡京後來又相繼師法徐浩、沈傳師、歐陽詢、“二王”)。假如當時輿論已經有宋代四大書法名家“蘇黃米蔡”的說法,對於權傾朝野的當朝司空、太師蔡京的吹鼓手而言,貶低蔡襄就更是勢在必行。上述四、五條題跋中,蘇東坡強調書法必須兼善真行草隸、必須從小字正楷開始,或許是針對蔡京書法的缺點而發的。

由此看來,明清時期氾濫宋四家“蘇黃米蔡”之蔡不是蔡襄而是蔡京之說,實在是不足為訓。

已經有十八個年頭了。他平生交往的朋友,基本上都已不在人世了。有一次拿出蔡襄老先生的書法作品觀賞,他反復悲歎。德行高尚的老人死去,舉世為之惋惜。慈雅的感歎,是有緣故的。(原文:慈雅遊北方十七年而歸,老於孤山下,蓋十八年矣。平生所與往還,略無在者。偶出蔡公書簡觀之,反復悲歎。耆老雕喪,舉世所惜。慈雅之歎,蓋有以也。)

二、《跋蔡君謨書海會寺記》:蔡襄先生寫這幅字的時候是28歲,此後三十二年,即熙寧七年(1074),我從杭州來臨安,借看此帖,這時距離君謨去世已經有六年了。明師傅雖然已經74歲,但是他更加耳聰目明,寺廟也更加完善雄壯。竹林橋上,暮山依舊,真是令人感慨。因為明師傅要遠行,又想到竹林橋觀賞暮山是人間一大勝景,不禁心嚮往之。(君謨寫此時年二十八,其後三十二年,當熙寧甲寅,軾自杭來臨安借觀,而君謨之沒已六年矣。明師之齒七十有四,耳益聰,目益明,寺益完壯。竹林橋上,暮山依然,有足感歎者。因師之行,又念竹林橋看暮山乃人間絕勝之處,自馳想耳。)

三、《論君謨書》:歐陽修先生論書法道:蔡襄獨步當世。這是最正確的觀點。他說蔡襄行書最好,小楷次之,草書再次之。雞蛋裡邊挑骨頭的話,大字稍微差一點。天資極高,加上刻苦學習,獨步當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近年談論蔡襄先生書法的,有一些異議,因此這裡特地說明這個情況。(歐陽文忠公論書雲: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言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近歲論君謨書者,頗有異論,故特明之。)

四、《跋君謨飛白》:……當今世上的書法,寫篆字的不會隸書,寫行書的不會草書,這都是由於沒有貫通書法之意。像蔡襄先生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無不信手拈來。剩餘之力,未盡之意,再變化出飛白,可以喜愛而無法學習。不是貫通書法之道的人,能做到這樣嗎?(……世之書,篆不兼隸,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謨真行草隸,無不如意。其遺力餘意,變為飛白,可愛而不可學。非通其意,能如是乎?)

五、《跋君謨書賦》:我評價近年書法,把蔡襄排在第一,但是有人卻不認同我的說法,真是無法跟不懂行的人討論書法啊。書法應當從小楷開始,哪裡有不會正楷卻能以草書知名的呢?蔡襄先生二十九歲時楷書已有如此造詣,他的根基可想而知。(餘評近歲書,以君謨為第一,而論者或不然,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書法當自小楷出,豈有未能正書而以行草稱也?君謨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

六、《跋君謨書》:我評論書法,把蔡襄先生作為當時第一人,但是很多人不同意。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這個觀點。(僕論書以君謨為當時第一,多以為不然,然僕終守此說也。)

蘇東坡是一個隨和、灑脫之人,但是他推崇蔡襄書法,態度之堅決、堅定、執著,實在有些出人意表。從上述題跋可以看出,蘇東坡之所以推崇蔡襄書法,原因有這樣幾個:一是蔡襄書法造詣全面,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無不信手拈來。剩餘之力未盡之意,再變化出飛白,令人喜愛卻無從學習;二是蔡襄天資高爽、學習刻苦;三是蔡襄先生德行高尚;四是老師歐陽修對蔡襄書法推崇備至——歐陽修曾說:“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但是,從他題跋文字中反復出現的“近歲論君謨書者,頗有異論”,“…論者或不然,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多以為不然”等話看,蘇軾推崇蔡襄書法態度之所以這般堅決、堅定、執著,當另有深層原因。那麼是什麼原因呢?我的推測是:蘇軾可能是為了抵制當時社會上一些人掀起的肉麻吹捧蔡京書法的風氣。

晚蘇軾10年出生、曾經從蔡襄受筆法的蔡京,飛黃騰達之後,書法的名聲也隨之鵲起。據說,宋哲宗紹聖(1094-1100)年間已經有“天下號能書無出魯公(蔡京封爵)之右”的說法(蔡京兒子蔡絛《鐵圍山叢談》)。不難想像,當時一定有不少人為了拍蔡京馬屁,竭力吹捧蔡京書法造詣如何了得,如何超越了早期書法老師蔡襄(蔡京後來又相繼師法徐浩、沈傳師、歐陽詢、“二王”)。假如當時輿論已經有宋代四大書法名家“蘇黃米蔡”的說法,對於權傾朝野的當朝司空、太師蔡京的吹鼓手而言,貶低蔡襄就更是勢在必行。上述四、五條題跋中,蘇東坡強調書法必須兼善真行草隸、必須從小字正楷開始,或許是針對蔡京書法的缺點而發的。

由此看來,明清時期氾濫宋四家“蘇黃米蔡”之蔡不是蔡襄而是蔡京之說,實在是不足為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