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陽明《傳習錄》精選20句,品讀“心學”第一書!

本文約3300字, 閱讀需10分鐘

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是心學集大成者。 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

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 被譽為“真三不朽”者, 他的心學對明後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 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 傳播中外。

《傳習錄》是王守仁的講學語錄, 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 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堪稱“心學”第一書。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 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要想瞭解王陽明, 首先必讀《傳習錄》, 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1.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解讀】 心作為客觀存在的主體, 本來無善惡可言, 是本來空靈清淨之物。 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的,

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 人只要心動, 只要一有意欲, 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或惡。 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 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 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 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惡, 就是沒有良知。 如果我們有良知, 就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就會只為善, 去掉惡行。

2.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解讀】 可貴之處不在於沒有過錯, 而在於能夠在犯錯之後虛心接受並改過。 人都會犯錯, 但一定要善於改過。 從孔子到王陽明, 都強調改過, 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 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 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於自己的錯誤, 要嚴格對待, 及時反思改正。 對於別人的錯誤, 只要能及時改正, 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3.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只自信不及, 都自埋倒了。

【解讀】 這句話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是說, 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 人人皆可以為聖人。 第二層是說, 人要成為聖人, 必須反求諸己, 向本心裡致良知, 尋求萬事萬物之理。 第三個層次是說, 人心中的“聖人”經常為自身不當的行為、觀念所掩埋、所遮蔽,

人若要成聖, 則必須除掉這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

4. 學須反己。 若徒責人, 只見得人不是, 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 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 奚暇責人?

【解讀】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 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責別人, 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 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 若能反躬自省, 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 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5. 虛靈不昧, 眾理具而萬事出, 心外無理, 心外無事。

【解讀】 虛靈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種朦朧, 混沌與原始的狀態。 從人的角度來說, 虛靈指人的返璞與歸真, 體現出一個人的真, 善, 美, 它多以一種境界, 風格而存在。 在王陽明這裡, 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 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 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 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 所以說, 心外沒有理, 心外沒有物。 一切外求者, 都是在緣木求魚。

6.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解讀】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 但卻未能付諸行動。 王陽明認為, 原因只有一個, 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 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 知是行的開端, 行則為知的完成, 二者互為始末。 一件事情, 只有自己親身經歷後, 才能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

7. 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 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解讀】 心裡有致良知、止於至善的信念, 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

8.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解讀】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

9.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解讀】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門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10.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解讀】 當自己的善念萌發的時候,要善於及時發現,並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當自己的惡念萌發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儘早將其遏止。陽明先生說這就是聖人修身之道。

11.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解讀】 內心要謙虛不自滿,胸懷要寬宏大度、能夠容人。 《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12. 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解讀】 無論聖人還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聖人能夠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修習。人人皆可學之。

13.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解讀】 人心是天淵。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沒有止境。本來就是一個淵。只是被私欲窒塞,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統統蕩滌乾淨,心的本體就能恢復,心就又是天淵了。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體,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時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屬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質的內容。所以,心只有一個,天只有一個,知的本體——天也就只有一個。

14.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解讀】 認識實踐的起點,實踐是認識的成果。聖人的學問只是一個功夫,認識和知識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

15. 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解讀】 精神、道德、言語、行動,大多以收斂為主,向外發散開來是不得已而為之,天、地、人、物都是這樣。

16.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解讀】 悔悟是去病的良藥,但能讓人有錯改過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僅僅將悔恨留滯在心裡,則又會因為用藥而添病。

17. 今人于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解讀】 現在的人即是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其他事情擺在眼前,他們的心仍然憂慮不止,只因為自己的心忙碌慣了,所以收都收不住。

18.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解讀】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謙讓,這樣就會獲得好處,而相互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19.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讀】 一個“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傲”與謙虛相反,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知識之上。所以,陽明先生告誡人們:“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20.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解讀】 有個學生問王陽明,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麼呢?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 END -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

8.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解讀】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

9.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解讀】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門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10.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解讀】 當自己的善念萌發的時候,要善於及時發現,並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當自己的惡念萌發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儘早將其遏止。陽明先生說這就是聖人修身之道。

11.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解讀】 內心要謙虛不自滿,胸懷要寬宏大度、能夠容人。 《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12. 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解讀】 無論聖人還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聖人能夠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修習。人人皆可學之。

13.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解讀】 人心是天淵。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沒有止境。本來就是一個淵。只是被私欲窒塞,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統統蕩滌乾淨,心的本體就能恢復,心就又是天淵了。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體,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時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屬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質的內容。所以,心只有一個,天只有一個,知的本體——天也就只有一個。

14.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解讀】 認識實踐的起點,實踐是認識的成果。聖人的學問只是一個功夫,認識和知識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

15. 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解讀】 精神、道德、言語、行動,大多以收斂為主,向外發散開來是不得已而為之,天、地、人、物都是這樣。

16.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解讀】 悔悟是去病的良藥,但能讓人有錯改過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僅僅將悔恨留滯在心裡,則又會因為用藥而添病。

17. 今人于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解讀】 現在的人即是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其他事情擺在眼前,他們的心仍然憂慮不止,只因為自己的心忙碌慣了,所以收都收不住。

18.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解讀】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謙讓,這樣就會獲得好處,而相互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19.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讀】 一個“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傲”與謙虛相反,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知識之上。所以,陽明先生告誡人們:“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20.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解讀】 有個學生問王陽明,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麼呢?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