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端午節揭秘;不是紀念屈原,伍子胥,原來是紀念孝女曹娥!

農曆五月初五, 俗稱“端午節”。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曆以地支紀月, 正月建寅, 二月為卯, 順次至五月為午, 因此稱五月為午月, “五”與“午”通, “五”又為陽數, 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從史籍上看, “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 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 賽龍舟, 掛菖蒲、艾葉, 薰蒼術、白芷, 喝雄黃酒。 據說, 吃粽子和賽龍舟, 是為了紀念屈原, 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以紀念屈原。  五, 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

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 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很多人會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可以說, 中國人都知道。

還知道, 吃粽子和賽龍舟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不錯, 端午節的來源, 最普遍的說法就是紀念屈原。 《辭海》對屈原作這樣的評介:“中國最早的大詩人。 ……戰國時楚國貴族。 初輔佐懷王, 做過左徒、三閭大夫。 學識淵博, 主張彰明法度, 舉賢授能, 東聯齊國, 西抗強秦。 後遭到貴族子蘭、靳尚等人的讒害而去職。

頃襄王時被放逐, 長期流浪浣湘地區。 後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 首都郢亦為秦兵攻破, 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 遂投汨羅江而死。 ”不過, 《辭海》在這裡沒有說端午節與紀念屈原的關係。 在“端午”條目中, 也沒有提到屈原。 關於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後人們用糯米做成角狀食品投入江中, 希望水族們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 乃是一種傳說, 是人們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的敬愛的表現, 這種敬愛之心後來便發展為以農曆五月五日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經過千百年的流傳, 端午節紀念屈原, 已經成為中國大多數地區和人民的共識。

至於竟渡, 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 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 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 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 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

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兌紛出, 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 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至於掛菖蒲、艾葉, 薰蒼術、白芷, 喝雄黃酒, 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儘管端午節年年過, 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源于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宣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然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從古到今,有著多種說法,至少,除了屈原說,還有三種說法: 一是夏至說。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夏至節。現在一般認為屬於端午的吃粽子與賽龍舟,在不少古書上都明確記載為夏至的風俗。

南朝梁代宗懍撰寫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說:“夏至節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隋代杜台卿在他的歲時專著《玉燭寶典》中說:競渡是夏至節的娛樂活動。司馬彪在《後漢書.禮儀志》中更明確指出,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也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 二是龍節說。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歷史教育》兩篇論文中引據七十多種書目進行考證,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落標誌。伏羲、女媧和禹都是龍族著名領袖。後人自稱龍子龍孫、龍的傳人。每年五月五日,舉行盛大的龍祭。叫做端午節。 三是驅邪避惡防病治病說。

主要在北方。《史記》、《論衡》、《風俗演義》等古籍都有記載。《歲功典.端午部雜錄》說:“五月五日,采繁蔞、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葉、青蒿葉和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暴幹,抹以疔瘡,大神驗。《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陝南群眾流傳說“端午百草都是藥”。關中和陝南等地,小孩和少女要戴香包,香包用五色絲綢和布料以及五彩絲線製作,中間包著山奈、細辛、艾葉、藿香等香味藥物,戴香包的目的是“消災去病”。北方許多地方家家戶戶門前懸掛菖蒲、艾葉,說是可以“辟邪”。端午季節,進入仲夏,蚊蠅活動頻繁,疾病易於發生,以上種種都有一定的避穢、去毒、防病作用,古人這樣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還有在五月五日這一天用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這一天又稱“浴蘭節”。

此外,這一天還是為著紀念諸多志士賢人,而不是只紀念屈原一人。有說是紀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陳臨的。據說伍子胥也是五月初五那天被吳王夫差殺害。而伍子胥是我國歷史上訓練水兵的第一人,龍舟賽因而被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的活動。東漢曹娥的父親是五月五日溺死于江,十四歲的曹娥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地哭了七日,然後投江而死。這麼多名人死于五月日,這就巧了。不過,在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時,沒有吃粽子一說。至於陳臨,商務印書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有條目,說他是“後漢香山人。字子然。為蒼梧太守,推理而誠。嘗有殺人者為吏所獲,臨知其無嗣,令其妻侍獄中,後產一男。郡人歌曰:蒼梧太守惠及死,能令人死不絕嗣。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源于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西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農曆五月五日為什麼稱“端午”?“端午”是什麼意思?“端”是初始的意思。古人常將“五”與“午”通用。按地支排列,五月又正是“午月”。所以端午又叫“重五”或“重午”。《辭海》說:端午有兩個含義:一是“夏曆五月初五日,民間節日。本名‘端五’。”二是“泛指初五日。……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還須指出,古人曾將農曆五月五日作為多個節日,除了上面提到的浴蘭節外,還有道教的“地臘節”,明清時北京人將此日稱作“五月節”或“女兒節”。 綜上所述,端午節的來歷,至少有八種說法:屈原說,夏至說,龍節說,驅邪避惡防病治病說,伍子胥說,介子推說,曹娥說,陳臨說。我的朋友巫其祥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

他著有《中國節氣與節日》一書,對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國節氣與節日作了具體而生動的描述。他在端午節一節中概括說:“端午節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這說法頗有見地。總而言之,端午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有多個來源,多種活動,內涵豐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罎罎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白沙溪 湖南安化黑茶 粽香茶750g 禮盒裝粽子茶 端午節送禮 ¥268 購買

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源于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宣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然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從古到今,有著多種說法,至少,除了屈原說,還有三種說法: 一是夏至說。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夏至節。現在一般認為屬於端午的吃粽子與賽龍舟,在不少古書上都明確記載為夏至的風俗。

南朝梁代宗懍撰寫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說:“夏至節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隋代杜台卿在他的歲時專著《玉燭寶典》中說:競渡是夏至節的娛樂活動。司馬彪在《後漢書.禮儀志》中更明確指出,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也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 二是龍節說。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歷史教育》兩篇論文中引據七十多種書目進行考證,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落標誌。伏羲、女媧和禹都是龍族著名領袖。後人自稱龍子龍孫、龍的傳人。每年五月五日,舉行盛大的龍祭。叫做端午節。 三是驅邪避惡防病治病說。

主要在北方。《史記》、《論衡》、《風俗演義》等古籍都有記載。《歲功典.端午部雜錄》說:“五月五日,采繁蔞、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葉、青蒿葉和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暴幹,抹以疔瘡,大神驗。《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陝南群眾流傳說“端午百草都是藥”。關中和陝南等地,小孩和少女要戴香包,香包用五色絲綢和布料以及五彩絲線製作,中間包著山奈、細辛、艾葉、藿香等香味藥物,戴香包的目的是“消災去病”。北方許多地方家家戶戶門前懸掛菖蒲、艾葉,說是可以“辟邪”。端午季節,進入仲夏,蚊蠅活動頻繁,疾病易於發生,以上種種都有一定的避穢、去毒、防病作用,古人這樣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還有在五月五日這一天用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這一天又稱“浴蘭節”。

此外,這一天還是為著紀念諸多志士賢人,而不是只紀念屈原一人。有說是紀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陳臨的。據說伍子胥也是五月初五那天被吳王夫差殺害。而伍子胥是我國歷史上訓練水兵的第一人,龍舟賽因而被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的活動。東漢曹娥的父親是五月五日溺死于江,十四歲的曹娥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地哭了七日,然後投江而死。這麼多名人死于五月日,這就巧了。不過,在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時,沒有吃粽子一說。至於陳臨,商務印書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有條目,說他是“後漢香山人。字子然。為蒼梧太守,推理而誠。嘗有殺人者為吏所獲,臨知其無嗣,令其妻侍獄中,後產一男。郡人歌曰:蒼梧太守惠及死,能令人死不絕嗣。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源于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西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農曆五月五日為什麼稱“端午”?“端午”是什麼意思?“端”是初始的意思。古人常將“五”與“午”通用。按地支排列,五月又正是“午月”。所以端午又叫“重五”或“重午”。《辭海》說:端午有兩個含義:一是“夏曆五月初五日,民間節日。本名‘端五’。”二是“泛指初五日。……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還須指出,古人曾將農曆五月五日作為多個節日,除了上面提到的浴蘭節外,還有道教的“地臘節”,明清時北京人將此日稱作“五月節”或“女兒節”。 綜上所述,端午節的來歷,至少有八種說法:屈原說,夏至說,龍節說,驅邪避惡防病治病說,伍子胥說,介子推說,曹娥說,陳臨說。我的朋友巫其祥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

他著有《中國節氣與節日》一書,對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國節氣與節日作了具體而生動的描述。他在端午節一節中概括說:“端午節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這說法頗有見地。總而言之,端午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有多個來源,多種活動,內涵豐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罎罎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白沙溪 湖南安化黑茶 粽香茶750g 禮盒裝粽子茶 端午節送禮 ¥268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