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信用卡、現貨等理財消費5個大騙局,別等卡被刷爆了才反應過來!

大家好, 我是考拉理財的小編——小考拉, 相信大家也都聽到過或者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消費、理財領域的騙局。 比如說:存單變保單、信用卡海外盜刷、P2P圈錢跑路、現貨交易欺詐等等。 老騙局還未退出人們的視野, 新騙局又輪番登場, 讓普通投資者眼花繚亂, 無從甄別。

那麼, 如果碰上以下五個常見的大坑, 投資者究竟如何應對呢?

“坑”1:信用卡盜刷靠“自救”

“您尾號為XXXX的信用卡在海外網站消費3998美元。 ”許多信用卡用戶收到此類短信提示時才意識到自己遭遇了信用卡海外盜刷。 但當持卡人致電銀行要求取消支付時, 銀行卻表示沒有權利單方面取消。

持卡人只能通過凍結卡片、向警方報案甚至用ATM機取現等“自救”動作證明卡在身邊, 而後向銀行和警方提供護照資訊、出入境記錄、個人聲明等材料, 相關流程繁瑣且耗時日久, 許多人仍無法完全追回損失。

【應對】

當前銀行卡盜刷事件頻發, 這是還在不斷上演的老騙局。 但是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或條例仍未出臺。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提高個人風險意識, 境外刷卡消費時及時保管好卡片和個人資訊, 並通過向銀行申請關閉海外無卡支付、購買“盜刷險”等方式提前預防風險。

“坑”2:存款一不留神變理財

走進銀行網點要求存款, 卻被客戶經理拉著推銷理財產品, 儲蓄存單不經意間就買成了保險產品、銀行理財、信託計畫、基金專戶甚至券商資管計畫等等。

大量此類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標的完全不同且結構複雜。 部分銷售人員在推薦過程中大談收益避談風險, 甚至出現強制性交易等行為, 這類老騙局令許多投資者蒙受不必要的虧損。

【應對】

近期監管部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將落地。 銀行、保險、信託、基金等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統一監管, 有望使得市場上紛繁複雜的理財產品回歸簡單、透明。 打破剛性兌付, 遏制資管產品層層嵌套、無序加杠杆等行為。

對於投資者來說, 也需保持警惕, 遇到所謂的高收益產品時切忌盲目跟風, 冒險投資。

“坑”3:自動續保強行“被保險”

原本只買了一年的短期醫療險或意外險, 合同到期後, 依舊被保險公司從帳戶上自動劃走保費, 再度“被保險”一年。 許多投保人在保險到期後仍會被保險公司以此“套路”來自動續保。

事實上許多短期消費類保險的服務指南中“隱藏”著這樣的條款:“投保人在消費期滿日的10天前, 未以書面形式向本公司做不續保的通知, 且在消費期滿日後10天前交足下一期的保險費視為本合同自動續保。 ”

【應對】

面對這類新式“套路”, 專家提醒消費者, 一定要看清此類條款, 如果用戶不想續保, 一定要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 並且專門辦理一張交保費的銀行卡, 避免卡內餘額被自動劃轉而可能引起的長期續保問題。

“坑”4:P2P平臺高息圈錢

招攬投資者時打著15%以上的預期收益、承諾隨存隨取,這類新式“套路”讓投資者最後卻連本金都要“黃”了。

上海市民小艾去年在一家名為“國誠金融”的網路理財平臺上陸續投入了百萬元,春節過後想要提現卻被告知餘額被自動滾入下一期產品,要支取只能根據投資金額打上八折、五折甚至三折,小艾的100萬元本金要提現將只剩下30萬元,儘管已向公安機關報案,但是和他一樣在此平臺投入了大量金錢的千余名投資者可能都會面臨血本無歸的境地。

【應對】

伴隨著2016年9月網貸新規的出臺,關於P2P網路借貸的監管政策進一步收緊,在單一平臺和多個平臺上都設置了投資金額上限。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大量不合格P2P平臺的退出,網路借貸也將回歸小額分散投資的本位。

“坑”5:現貨交易“忽悠”多

“您對投資理財有興趣嗎?我平臺提供現貨原油、外匯交易,開戶即送體驗金。”近年,民間現貨交易平臺的電話推銷日益氾濫,從黃金白銀到原油外匯,再到如今的票據、比特幣、郵幣等不一而足。老騙局還在不斷上演,新式“套路”又輪番登場。

所謂“低門檻、高收益”的創新投資。實則是大量地下平臺利用虛擬交易軟體炮製出的投資品走勢行情,完全不與真實的國際市場行情接軌,通過讓投資者大規模虧損來達到騙錢的目的。

【應對】

今年初,由證監會牽頭,相關監管部門展開了新一輪的交易場所清理整頓,重拳指向此類違法違規騙局,如貴金屬、原油類商品交易場所涉嫌非法期貨活動,郵幣卡類交易場所涉嫌市場價格操縱等,誘騙大量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參與投資。

“坑”4:P2P平臺高息圈錢

招攬投資者時打著15%以上的預期收益、承諾隨存隨取,這類新式“套路”讓投資者最後卻連本金都要“黃”了。

上海市民小艾去年在一家名為“國誠金融”的網路理財平臺上陸續投入了百萬元,春節過後想要提現卻被告知餘額被自動滾入下一期產品,要支取只能根據投資金額打上八折、五折甚至三折,小艾的100萬元本金要提現將只剩下30萬元,儘管已向公安機關報案,但是和他一樣在此平臺投入了大量金錢的千余名投資者可能都會面臨血本無歸的境地。

【應對】

伴隨著2016年9月網貸新規的出臺,關於P2P網路借貸的監管政策進一步收緊,在單一平臺和多個平臺上都設置了投資金額上限。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大量不合格P2P平臺的退出,網路借貸也將回歸小額分散投資的本位。

“坑”5:現貨交易“忽悠”多

“您對投資理財有興趣嗎?我平臺提供現貨原油、外匯交易,開戶即送體驗金。”近年,民間現貨交易平臺的電話推銷日益氾濫,從黃金白銀到原油外匯,再到如今的票據、比特幣、郵幣等不一而足。老騙局還在不斷上演,新式“套路”又輪番登場。

所謂“低門檻、高收益”的創新投資。實則是大量地下平臺利用虛擬交易軟體炮製出的投資品走勢行情,完全不與真實的國際市場行情接軌,通過讓投資者大規模虧損來達到騙錢的目的。

【應對】

今年初,由證監會牽頭,相關監管部門展開了新一輪的交易場所清理整頓,重拳指向此類違法違規騙局,如貴金屬、原油類商品交易場所涉嫌非法期貨活動,郵幣卡類交易場所涉嫌市場價格操縱等,誘騙大量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參與投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