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愛收購的聯想集團 明星光環日漸暗淡

證券時報記者 余勝良

聯想集團要私有化?楊元慶要退居二線?儘管聯想集團已否認, 人們依然關注和聯想有關的新聞。 這家曾經最知名的IT企業, 這些年的發展並不如意。 缺少創新, 讓這家公司日益落伍。

只從數字上看, 聯想集團還不錯, 聯想集團上一財年總收入430億美元, 同比下跌4%, 淨利潤5.35億美元。 2016年聯想集團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202位。

不過看下財報, 聯想集團沒有表面這麼強, 聯想集團把北京的兩座辦公樓售後回租, 分別為第一、第二季度帶來了1.29億美元、2.06億美元的收益, 第四季度聯想集團又賣掉了全資附屬公司聯想(北京)有限公司。

聯想智慧手機銷量下跌22%, 移動業務總收入下跌10%, 稅前虧損5.66億美元。 PC銷量同比下跌1%至5570萬部。

想當年, 聯想可是中國IT行業的旗幟, 和聯想有關的創業故事寫進書中, 寫進雜誌裡, 影響了一代人。 現在談起聯想來卻不能再心生敬意, 跟騰訊、華為相比, 更落寞不少。 正因為曾經顯赫, 人們才對現在的聯想不滿, 看到現在的聯想, 不由人想起“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句詩。

2014年兩會, 記者拿著一款華為手機追問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 終於在北京國際飯店門口攔住他, 問的是“華為的手機發展這麼快, 聯想為什麼落後了?”他的回答是“沒有落後, 我們的也挺好 ”。 他的頭髮精心修飾過, 近觀更顯帥氣。

後來, 陸續有兩個同學到聯想工作,

回饋回來的消息都不甚好, 決策程式混亂, 沒有戰略, 其中一個留下了負面評價, 離開了。

人們常常將一家公司做不好歸因於用人不當, 歸因於戰略失誤, 其實還有更多原因可供分析。

聯想集團雖然是中國科學院所辦, 但其中和科技有關的因素並不多。 聯想靠貿易起家, 做貿易起家的公司, 一旦看到利, 就會撲上去。 當年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分家, 看著似乎要聚焦, 可是馬上就不夠專注了。 聯想集團的控股股東聯想控股做了很多產業, 現在涉及的有農業、金融、現代服務、化工與新材料等戰略投資業務, 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等財務投資業務。

A股利益豐厚, 聯想投資的身影逐漸顯現, 包括成為萬福生科大股東,

還包括擬IPO的拉卡拉。 弘毅投資管理資金水準達650億元, 聯想下屬的其他投資類公司在A股也做得不錯。

沒有製造, 也沒有終端, 聯想集團其實是家品牌公司。 賣的是品牌溢價, 但從聯想手機銷售看, 主要出口海外市場, 產品以中低端為主, 品牌溢價已非常低。 市值已經對此有所說明, 聯想控股市值536.04億港元, 聯想集團566.54億港元。

此外, 這些年聯想幹了不少事兒, 比如IBM的業務就收購了兩次, 後來又收購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 聯想缺什麼, 就靠買解決問題。 作為一家IT公司, 沒有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 一旦重視交易獲得, 那麼就會對交易形成依賴, 眼中都是交易性機會。

而這一茬成長起來的大公司, 都不是靠買能解決問題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