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街蝶變 | 百年多倫路:除了“活”在歷史中,還能留住年輕人嗎

有人曾這樣形容多倫路:南京路繁華, 淮海路絢麗, 陸家嘴鮮亮, 唯有多倫路, 像是深藏於阡陌、閱盡滄桑的故人, 娓娓道來那些隱秘的、只屬於過去的年華。


這條不過550米左右的道路, 承載了太多歷史。 它是“現代文學重鎮”, 亦是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留住了“百年上海灘”的一角典型圖景。 而今, 經過兩期保護開發後的多倫路文化街, 變身為一個兼具“名人故居、海上舊裡、文博街市、休閒社區”的特色文化街區。


不過, 儘管受到一些文化人士的青睞, 但多倫路目前的人氣和影響力仍顯不足。 未來, 它的升級之路,

究竟在哪裡?

說不盡的多倫路


一幢幢獨具風格的小洋樓轉角處, “魯迅”正和友人們高談闊論, 少女“丁玲”好奇地打量著世界, “沈尹默”儒雅地站立著……當今的多倫路, 正以此方式隱約地還原著那個風雲的時代。


多倫路修建於1912年。 20世紀初, 它還是上海寶山縣一條荒蕪冷僻的小河浜。 英國傳教士竇樂安, 在當時虹口公共租界地塊上買下這片土地, 填河造路, 招商引資。 這一條路便叫竇樂安路, 也就是後來的多倫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多倫路上一度“群星璀璨”, 魯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30多位左翼文化人聚居於此,

不時進行頻繁的文學交流。 每到下午, 魯迅總喜歡走進街道轉角處的公啡咖啡館。 志同道合的文人就聚攏于此, 開始了一場場“文化沙龍”, 籌畫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事宜。


1927年10月到1930年5月, 魯迅夫婦住在多倫路上的景雲裡, 在此期間, 魯迅寫下《為了忘卻的紀念》、《二心集》等。 魯迅在景雲裡的家, 正對著茅盾家後門。 1928年9月作家柔石也遷入景雲裡23號居住。 日後與魯迅先生結下深厚友誼的日本人內山完造先生, 也在附近落腳。


1930年3月2日, 左聯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一間教室裡宣告成立, 魯迅成為左聯的旗幟人物。 這個創造歷史的會議位址便是多倫路201弄2號, 一幢英式花園別墅, 為陳望道任校長的中華藝術大學校址。


除了名人典故, 僅從建築角度看, 多倫路沿街20餘幢公館、洋房建築, 包括了英、法、日、荷、西班牙等多種風格。 其中, 位於多倫路250號的孔祥熙寓所建於1924年, 立面及內部呈穆迪紮爾建築風格, 雕刻裝飾及彩色貼面佐以阿拉伯紋樣, 在上海近代建築中獨樹一幟。 位於多倫路59號的鴻德堂建於1928年, 具有中國宮殿式元素, 頂上卻設鐘樓, 作為西方宗教建築而採用中式建築的風格, 在國內也具有代表性。 而永安裡的近300幢新式里弄(石庫門)建築群, 更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區內少見的海派居住區, 它們與周邊山陰路、溧陽路、甜愛路一帶“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特色建築一起相得益彰, 成為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讓文化“活”起來


有人說“一條多倫路,

百年上海灘”, 一條小小的路上, 文學巨匠、國民黨大員、西洋傳教士、日本友人……都曾輪番登場, 本身就是個奇跡。


多倫路頗受一些文藝青年的歡迎。 說來也怪, 即便這裡已經成為著名的文化休閒街, 毗鄰虹口體育場及魯迅公園, 它依舊與熱鬧無緣。 記者發現, 目前多倫路上的商鋪以字畫和古玩收藏為主,書店也以賣舊書居多,還有些小店看起來隱秘,走進去卻堪稱一座博物館。


比如“大上海1933”,店主郭純享說,因為這房子建於1933年而得名。屋裡滿眼看的、滿鼻嗅的,都是老上海的味道,沖壺、馬燈、舊臉盆……店內展出了千餘件“老上海”文物。但最讓他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就是花畢生精力搜集的舊報刊:從清朝的報紙、到《申報》、《新聞報》、《大公報》這些響噹噹的報紙,以及《人聲》、《小星報》、《市民報》等一些小眾化、發行時間不長的報紙……建國之前的各類報刊幾乎被他照單全收,歷史就在這泛黃的紙頁上“凝固”。


類似這樣的博物館小店,在多倫路上很多很雜,卻毫不起眼。多倫路從外貌上看,甚至是陳舊大於現代的,唯有新建的多倫文化藝術館,洋溢著後現代的獨樹一幟。有文藝青年這樣形容:這條街像極了張愛玲筆下的那句話,“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


然而,多倫路畢竟不能只活在歷史之中。如何深度開發文化資源,讓文化街“活”起來,值得未來思考。


虹口區政協曾在一份《關於海派文化傳承發展的若干建議》裡指出,建議結合多倫路二期開發,整合零散地塊,保持和發展原有建築文化格局,通過對其保存、發掘與完善以激發其文化附加值。可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將多倫路地區發展成為集文、商、旅、居多功能於一體的、開放的時尚公共生活空間。


有專家建議,可以成立“多倫書院”,請國內外名流專家來多倫路實地講學,還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演講、交流等,讓文化街上的紀念館、名人故居等不僅僅是供人旅遊觀光的文化景點,還是人們弘揚傳統文化、增長見識的文化聖地。同時,改建或增設一兩處劇院。不僅表演傳統戲曲,也表演中外現代戲劇,盡可能做到雅俗共賞,從而進一步增添文化氛圍。

請年輕人駐足


即便步入現代,多倫路頭上的光環也一直不少:2001年,它被上海市旅遊局命名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2010年,它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人街”。去年底,上海市商委公佈的67個“特色商業街區”中,多倫路也赫然在列。


但有名氣而缺人氣的原因恐怕在於,多倫路目前的業態比較單一,市場缺乏活力,商業休閒氛圍難以形成,自然無法帶動人氣。同時,與周邊人文環境沒有自然融合,有些游離于居民生活之外的感覺。


為此,應考慮適時融入現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人觀光並駐足,讓多倫路更具備“面向未來”的意識。虹口區政協委員張蓉偉等建議,可以文化產業為主,大力扶持青年藝術家創業,把多倫路建成一個“青年藝術家創業的孵化基地”,並設立“多倫路週末文化集市”,讓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落地”,使高雅藝術走入尋常百姓家。


他認為,多倫路從建成至今,一直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建議吸引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在此創業;同時,青年人也是消費主力軍,凡是青年人紮堆的地方,消費也會日趨興旺,從而形成“一路一商圈”的經濟效應。在“青年藝術家創業的孵化基地”建設初期,為了讓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產生市場價值,也為了推動更多百姓參與到藝術文化中來,可將“多倫路週末文化集市”打造成一個“交融、交流、交易”的合作平臺。

在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健看來,“陽春白雪”吸引的總是小眾,國內很多歷史文化街的冷清也成了一種常態。多倫路文化街若要升級,就得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包括商務需求、休閒需求和娛樂需求,以形成一個基於近代民國風格,到現代、後現代的文化綜合體。從客觀上看,多倫路周邊的商圈日趨成熟,便利的交通帶來的大量乘客是潛在客源,而市政配套設施的改造則為遊客的停留帶來了可能。

本文圖片:蔣迪雯 攝 圖片編輯:邵競 目前多倫路上的商鋪以字畫和古玩收藏為主,書店也以賣舊書居多,還有些小店看起來隱秘,走進去卻堪稱一座博物館。


比如“大上海1933”,店主郭純享說,因為這房子建於1933年而得名。屋裡滿眼看的、滿鼻嗅的,都是老上海的味道,沖壺、馬燈、舊臉盆……店內展出了千餘件“老上海”文物。但最讓他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就是花畢生精力搜集的舊報刊:從清朝的報紙、到《申報》、《新聞報》、《大公報》這些響噹噹的報紙,以及《人聲》、《小星報》、《市民報》等一些小眾化、發行時間不長的報紙……建國之前的各類報刊幾乎被他照單全收,歷史就在這泛黃的紙頁上“凝固”。


類似這樣的博物館小店,在多倫路上很多很雜,卻毫不起眼。多倫路從外貌上看,甚至是陳舊大於現代的,唯有新建的多倫文化藝術館,洋溢著後現代的獨樹一幟。有文藝青年這樣形容:這條街像極了張愛玲筆下的那句話,“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


然而,多倫路畢竟不能只活在歷史之中。如何深度開發文化資源,讓文化街“活”起來,值得未來思考。


虹口區政協曾在一份《關於海派文化傳承發展的若干建議》裡指出,建議結合多倫路二期開發,整合零散地塊,保持和發展原有建築文化格局,通過對其保存、發掘與完善以激發其文化附加值。可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將多倫路地區發展成為集文、商、旅、居多功能於一體的、開放的時尚公共生活空間。


有專家建議,可以成立“多倫書院”,請國內外名流專家來多倫路實地講學,還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演講、交流等,讓文化街上的紀念館、名人故居等不僅僅是供人旅遊觀光的文化景點,還是人們弘揚傳統文化、增長見識的文化聖地。同時,改建或增設一兩處劇院。不僅表演傳統戲曲,也表演中外現代戲劇,盡可能做到雅俗共賞,從而進一步增添文化氛圍。

請年輕人駐足


即便步入現代,多倫路頭上的光環也一直不少:2001年,它被上海市旅遊局命名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2010年,它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人街”。去年底,上海市商委公佈的67個“特色商業街區”中,多倫路也赫然在列。


但有名氣而缺人氣的原因恐怕在於,多倫路目前的業態比較單一,市場缺乏活力,商業休閒氛圍難以形成,自然無法帶動人氣。同時,與周邊人文環境沒有自然融合,有些游離于居民生活之外的感覺。


為此,應考慮適時融入現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人觀光並駐足,讓多倫路更具備“面向未來”的意識。虹口區政協委員張蓉偉等建議,可以文化產業為主,大力扶持青年藝術家創業,把多倫路建成一個“青年藝術家創業的孵化基地”,並設立“多倫路週末文化集市”,讓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落地”,使高雅藝術走入尋常百姓家。


他認為,多倫路從建成至今,一直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建議吸引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在此創業;同時,青年人也是消費主力軍,凡是青年人紮堆的地方,消費也會日趨興旺,從而形成“一路一商圈”的經濟效應。在“青年藝術家創業的孵化基地”建設初期,為了讓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產生市場價值,也為了推動更多百姓參與到藝術文化中來,可將“多倫路週末文化集市”打造成一個“交融、交流、交易”的合作平臺。

在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健看來,“陽春白雪”吸引的總是小眾,國內很多歷史文化街的冷清也成了一種常態。多倫路文化街若要升級,就得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包括商務需求、休閒需求和娛樂需求,以形成一個基於近代民國風格,到現代、後現代的文化綜合體。從客觀上看,多倫路周邊的商圈日趨成熟,便利的交通帶來的大量乘客是潛在客源,而市政配套設施的改造則為遊客的停留帶來了可能。

本文圖片:蔣迪雯 攝 圖片編輯:邵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