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齊雲山榔梅樹歷史追溯

榔梅, 武當山樹種, 又稱武當榔梅, 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其果實叫榔梅果, 素有“仙果”之稱。 而榔梅果果非李非杏、非桃非梅, 卻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 具有神秘性。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榔梅, 只出均州太和山。 "“實〔氣味〕甘、酸, 平, 無毒。 生津止渴, 清神下氣, 消酒。 ”榔梅果不僅金相玉質, 外觀誘人, 而且味甘如蜜、風味爽口、酸甜適度, 營養價值豐富。 既可鮮食, 又可加工果酒、果脯、果凍。

古時武當山叫太和山, 地理位置均州。 也就是說, 榔梅只出產在武當山, 其他地方絕無僅有。 正因為榔梅只出在武當山,

物以稀為貴, 所以就有許多神奇之處。 武當榔梅起初以榔梅稱之, 隨太和山的稱謂演變和真武“折梅寄榔”的傳說影響, 民間習慣以“武當榔梅”廣泛沿用至今。

武當榔梅歷史悠久, 遠溯北宋晚期。 西元1184年, 北宋經典《真武啟聖錄》就有榔梅的記載:“榔梅者, 乃榔木梅實, 桃核杏形, 味酸而甜”。 史書記載, 榔梅源自“折梅寄榔”神話, 宋代賦予它“預知年景”聖果, 元代稱它“永不泯滅”的仙果, 明代它成為“顯瑞呈祥”的瑞應之物, 還被列為皇帝的貢品。

武當榔梅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經濟價值, 榔梅文化、榔梅種植開發潛力巨大。 在歷史傳承過程中, 武當榔梅逐漸形成了政治性、宗教性和群眾性的特徵。 其榔地位在道教上講相當於佛教裡的菩提樹,

武當榔梅在明代達到鼎盛。 永樂十一年, 明成祖朱棣下旨, 把武當榔梅果列為貢品, 每年由武當山進獻;因真武大帝在此修道成仙, 宋代賦予它“預知年景”的聖果, 元代賦予它“永不泯滅”的仙果, 明代武當榔梅成為“顯瑞呈祥”的瑞應之物。

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地理學家徐霞客遊覽考察了武當山, 他的《遊太和山》日記中寫道, 在瓊台中觀、南岩宮共索得榔梅8顆, 而且送他果實的道人戰戰兢兢, 生怕被人知道而獲罪。 徐霞客還把榔梅果帶回家給老母親祝壽。

然而, 讓人大惑不解的是, 自明代著名道士李素希將榔梅果敬獻皇帝, 被封為榔梅真人後, 神奇的榔梅果卻在武當山突然消失, 自此在武當山絕跡600年。 無論是道家或是官家都不知榔梅到哪裡去了,

獨有“榔梅仙祠”猶自迎風而立。 “榔梅歷歷傳消息, 莫為仙家隔渺茫”的感慨成了人們尋其秘、探其微的嘆詞。

“武當榔梅”與安徽齊雲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1998年, 丹江口市課題組來到歷史上的武當山榔梅移植地安徽齊雲山, 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實地考察, 並在武當山發現了孑遺古榔梅一株, 大膽從齊雲山遷返榔梅幼樹, 栽在在武當山。

近年來, 隨著武當山旅遊業的迅猛發展, 每年200萬左右的遊客問道武當, 武當榔梅逐步得到搶救性發掘和恢復性發展, 名氣越來越響。

武當榔梅花期早, 農曆正月開花、五月果熟。 比河北阜城、山東濰坊的杏梅早熟兩個月, 比杏晚熟一個月。 山因水而秀麗, 水因山而增色,

靈山秀水共同塑造了武當榔梅的獨有品質。

據史料記載, 榔梅樹是將梅樹嫁接在榔樹上, 榔樹是砧木, 嫁接成活率極低。 那麼, 武當山為何有“榔梅”這種植物呢?還有一種“鳥媒嫁接”的說法:鳥銜各種果實在榔樹上吃, 梅核落入榔樹裂縫中, 生根發芽, 使榔樹發生變異, 果實形成多親優點, 味道特美。 (本文內容根據網路資料綜合整理而成)

投稿郵箱:huangshannews@126.com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