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4月1日大限將至:壽險新產品都“姓保”

原因在於, 按照保監76號文規定, 4月1日前所有不符合規定的產品, 都必須停售。 老產品下架, 新產品要往何處去?要兼顧規模與保險姓保路線, 中小險企如何選擇?

重疾險也要停售?

保監會於2016年9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等在內的多個針對萬能險、中短存續期壽險產品的檔下發後, 據業內精算人士對記者稱, 各家公司都在積極研發符合新規的新產品。

從他們瞭解的情況看, 監管機構對新產品的報備有嚴格要求, 從新產品類型看, 此前占行業總量三分之一的萬能險屬於不被鼓勵的產品,

獲批難度較大, 而傳統的保障類、長期儲蓄類產品將是主流, 且定價、附加費用扣除等設計不能激進。

3月初, 保監會曾對某險企下發監管函, 因其2月份報送的一款萬能型保險存在違反《萬能保險精算規定》(保監發〔2015〕19號)的問題, 一是產品設有兩個個人子帳戶, 且最低保證利率不同;二是該產品各子帳戶之間可進行帳戶價值轉換, 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不確定。 保監會對該產品不予備案, 並要求該險企立即停止使用該產品, 且3個月內禁止該險企申報新產品, 要求其對產品開發管理工作進行整改。

該險企此後稱, 相關產品是該公司為代理人管道設計的一款新產品, 由於該產品在設計中未能深入理解保監會監管精神,

造成產品未能符合精算規定的有關要求。 並表示, 收到監管檔後, 已緊急停止了該款產品的銷售, 對於已銷售的24單承保件, 會做好客戶服務工作, 保障客戶權益。

“保監給指明了一條路, 你不可能繞過這條路。 ”險企產品精算負責人士說, 在監管要求的“保險姓保”路線下, 各家保險公司難以另尋他路。

產品精准定位

不過, 為業內人共識的是, 傳統保障型產品很難上規模, 而此前短期內做起來規模的險企, 突然的轉彎, 很可能會出現現金流問題。 某中小險企高管對記者說, 公司今後的新產品方向肯定是回歸保障, 但其未表明具體的主打產品形態。 該險企今年1月份的保費同比下滑六成, 如何在保險姓保路線上兼顧規模以確保現金流穩定,

該高管也諱莫如深。

2017年全國人身保險監管工作會議指出, 今年的人身保險監管要重點抓好五項工作, 其中之一即“控風險”, 而要重點關注的風險中就包括部分公司的現金流風險。

今年1月份的資料顯示, 全行業的規模保費同比增幅為12%, 為2015年有可比資料以來的最低, 去年同期全行業的規模保費同比增幅達94%。 從公司看, 1月份29家壽險公司保費同比下降, 占到78家險企的37%, 超過三分之一的險企保費下滑, 且11家的降幅在五成以上, 與此前中小險企高歌猛進的壽險增長態勢有了明顯不同, 去年同期保費下滑的壽險公司僅有7家, 多為“問題”公司及主動調整業務結構的公司, 而中小險企在新規下的“不適”今年凸顯。

業內認為, 對中小險企而言, 今年在堅持姓保的同時還想做到兼顧規模, 有一定的挑戰, 全年的規模同比持平已不易。 目前, 按照監管要求, 各家公司要考慮全年的中短期業務占比不超限額、每個季度的原保費占比和中短期占比滿足要求, 還要每月報送中短期產品規模, 實際上是要每個月都合規不超比例, 很難再有逾矩的“創新”。 小型險企想“屌絲逆襲”, 再像此前有公司在短時間內靠中短期產品做到數百億元保費規模, 將不再現實。

而從長期看, 中小險企發展的一個可行思路, 在於充分結合自身優勢精准定位, 聚焦細分市場, 進行差異化經營。 比如, 中小險企定位地方性公司, 利用地方資源開展業務,

為地方做好保險服務和提供保障, 也能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再如, 借助股東優勢或互聯網技術等開展業務, 聚焦特定領域的保險業務, 做專做精, 滿足小眾需求, 也有長尾效應。 據業內人說, 目前有一些公司在研究國外保險公司的做法, 尋求借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