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朋友圈代購不受消法保護 私人買賣“陷阱多維權難”

需要注意的是, 海外代購因其私人買賣的特性, 較容易出現消費陷阱。 比如有賣家通過買國際快遞單號、運空箱甚至讓國內商品上國外兜一圈以增加可信度。 除了偽裝的假貨, 還有買奶粉爆罐等問題, 許多買家卻因海外代購取證鑒別難、耗時長而放棄維權。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 中國電子(港股00085)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騰智律師事務所律師麻策表示, 個人通過朋友圈資訊, 由朋友在海外進行代購, 個人和代購者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委託合同關係, 不受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

律師:朋友圈代購屬委託合同關係

2016年“雙11”前夕, 尼爾森發佈的一份基於全國31個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調研報告顯示, 在所有被調查的消費者中, 超八成受訪者都有海外購物需求, 其中超過七成的人最近半年內都有過海外商品購買經歷。 在各種海淘管道中, 儘管電商網站的跨境電商平臺是最主要的管道, 但依然被代購、親友代買、旅遊購買等分流了近一半的業務機會。

這種代購有多興旺?據《消費日報》報導, 2016年7月初, 澳大利亞一檔名為“ACurrentAffair”的電視節目做了一期熱門話題探討中國代購。 報導中引用了一組調研資料:全球代購市場規模大概為150億澳元;二, 自營B2C型》專設一章節對跨境電商進行了規定, 但也僅限於對跨境電商模式的肯定,

可操作性仍不強。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