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書全國書博會首發 馮驥才:每本書都來自情懷

半島全媒體特派記者 黃靖斐

6月1日,由青島出版集團主辦的“馮驥才的藝術田園——《義大利讀畫記》《馮驥才藝術談》新書發佈暨讀者見面會”在廊坊第二十七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現場舉行。

作家馮驥才親臨活動現場,並接受半島記者的專訪。 他在現場談起了新書的創作經歷,也分享了自己對文學藝術創作以及民間文化保護的許多看法。

身份轉變:

致力於搶救民間文化遺產

上世紀90年代,是馮驥才文學創作的高峰,但他後來慢慢放下了筆,從2000年至今,他一直致力於民間文化的搶救,這一轉身,作家、書畫家馮驥才進入了一個全新境界。 馮驥才透露:“那時候的轉身,對我個人而言,並不是犧牲,而是一個選擇。 作為文化人,我對於城市文化比一般人敏感。 ”

談及民間文化保護的問題,馮驥才認為,“我們的民間文化瀕危,大量的民間音樂、歌舞、戲劇、民間文學等,在大量地消失。

我們這代人應該站出來捍衛前輩創造的文化”。 十幾年來,他一直忙碌於“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你在弱勢的地方做,別人是看不到的,網路上也看不到,但是對於民族是重要的。 我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幫助接觸到的文化遺產做檔案,做前記錄。 還要下去做調查,組織各種各樣的行動,還要思考”。

如何在保護和開發的同時保持其獨特性,這是馮驥才目前正在致力於解決的問題。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明,他呼籲對文化的熱愛和保護不能僅停留在表面,而要通過全社會的自覺和努力,通過全民的參與和公益之心,使文化走進人們的心中,內化為每個人深厚的情懷,“目前,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實際上全部都整理完了,現在國務院定的是四級名錄,縣一級、市一級、省一級、國家一級,國家一級評的名錄是1372項,省一級的是1.3萬項。

2011年,我在《人民日報》寫了一篇文章,說中華大地有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心裡有底數了”。 但馮驥才認為,這並不等於這項工作就結束了,“從保護的角度講,評定結束,保護工作應該剛剛開始”。

傳統村落:

開發過度無法安放鄉愁

今年75歲的馮驥才,除了是全國非遺評定專家委員會主任,還是傳統村落保護和傳統村落評定的專家委員會主任,“前兩年,我還到各個農村跑,寫了很多文章,還能召集各式各樣傳統村落保護的會”。

傳統村落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和價值觀,而馮驥才被稱為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他也談到傳統村落評定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一個是空巢化,一個是過分旅遊化”,很多村落裡的人渴望城市生活,同時城鎮化也是大勢所趨,所以很多村落空巢了。

好的村子又都第一時間想脫貧,而脫貧最快、來錢最快的就是旅遊開發。 這樣一來,村落就消失得更快。 這樣的故鄉,該怎麼安放我們的鄉愁?”他還在專家委員會上提出,要對已經評定的傳統村落實行紅黃牌制度,如果複審時和申報的情況不一樣,就亮黃牌,一旦不能再改回來,就予以除名,他的態度很堅決,“要保持中國文化的嚴肅性以及對祖先遺產的敬畏之心”。

創作緣起:

中國文化視角看文藝復興

談到《義大利讀畫記》《馮驥才藝術談》這兩本書的創作緣起,馮驥才說,75歲的他,“跑起來困難了,對今後的工作又有了另外的想法”,他悄悄地“撿回了”老本行——文學藝術創作,於是就有了這兩本新書。

2016年下半年,馮驥才走遍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殿堂,並用遊記的形式記錄下了他在那些不朽名作前的所思所想,作品集結成冊,便是《義大利讀畫記》。

馮驥才介紹,創作《義大利讀畫記》的初衷之一,是通過中國文化的視角看待義大利文藝復興,並借此傳達尊重文化的精神。 他談到一個創作的細節,“我去義大利的一個朋友家,他的房子很美,有很多藝術品,但地上卻有個坑”。 朋友告訴他,這是二戰時炮彈爆炸的痕跡,他一直保留著,“他說,那是歷史,不能忘掉、抹去它”。

這件事對馮驥才觸動很大,他說,經歷不僅是作為個體的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財富,“摸一摸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愛我們經歷過、創造出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很多時候,在很多人心裡並沒有真正屬於它的位置”。馮驥才動情地說,自己是一個文化人,“應該有一份擔當,讓屬於中國的歷史文化走進大眾的內心”。

文學與畫:

借助筆墨表達社會理想

《馮驥才藝術談》則收錄了馮先生對於繪畫、雕塑、書法、音樂等藝術形式的思辨文章,堪稱藝術家的心史、文學家的心跡。“我寫每一本書,實際上都是來自一種情懷”。

很多作家都說“文學即人學”,好的作品必然會反映人性,馮驥才認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作家通過獨特、個性的人物,來深刻記錄和認識這個時代,文學需要深刻書寫人性,“在人性之美表現得甚為微弱的時候,仍能感覺到它並認可它的珍貴”。

作為畫家的馮驥才,以一種“不一樣的繪畫”在畫壇獨樹一幟。在《馮驥才藝術談》中,馮驥才對文人畫有諸多的描述,對他而言,“繪畫是文學的夢”,因為他是站在文學的立場來看待繪畫的。馮驥才青年時代研習宋代山水,後來由於執筆寫作,漸而形成文人氣質與情懷,並轉向現代文人畫的探求,“繪畫作品也代表著我對社會的一些理想表達,有自己心靈的東西,我經常借助於筆墨,把這些表達放在繪畫裡”。 (本報廊坊6月1日電)

[編輯: 焦琳]

這件事對馮驥才觸動很大,他說,經歷不僅是作為個體的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財富,“摸一摸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愛我們經歷過、創造出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很多時候,在很多人心裡並沒有真正屬於它的位置”。馮驥才動情地說,自己是一個文化人,“應該有一份擔當,讓屬於中國的歷史文化走進大眾的內心”。

文學與畫:

借助筆墨表達社會理想

《馮驥才藝術談》則收錄了馮先生對於繪畫、雕塑、書法、音樂等藝術形式的思辨文章,堪稱藝術家的心史、文學家的心跡。“我寫每一本書,實際上都是來自一種情懷”。

很多作家都說“文學即人學”,好的作品必然會反映人性,馮驥才認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作家通過獨特、個性的人物,來深刻記錄和認識這個時代,文學需要深刻書寫人性,“在人性之美表現得甚為微弱的時候,仍能感覺到它並認可它的珍貴”。

作為畫家的馮驥才,以一種“不一樣的繪畫”在畫壇獨樹一幟。在《馮驥才藝術談》中,馮驥才對文人畫有諸多的描述,對他而言,“繪畫是文學的夢”,因為他是站在文學的立場來看待繪畫的。馮驥才青年時代研習宋代山水,後來由於執筆寫作,漸而形成文人氣質與情懷,並轉向現代文人畫的探求,“繪畫作品也代表著我對社會的一些理想表達,有自己心靈的東西,我經常借助於筆墨,把這些表達放在繪畫裡”。 (本報廊坊6月1日電)

[編輯: 焦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