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藝人物:馬呂良 最自然的審美趣味

一回首, 一駐足

恍然如昨日

六月伊始

說再見略早, 裝淡然略假

不可否認, 畢業季已然來臨…

馬呂良

交上一份畢業答卷

馬呂良

LvLiang Ma

1994年出生于江西宜豐

2013年起就讀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寫意人物工作室

《移情》

(以上三張圖為一幅長卷作品)

展廳

這是一種狀態的具體描述,

由立普斯提出的心裡學詞彙。 我應用這個詞彙, 但不應用他對於移情這個詞語的解釋。 我將我對於這代人的情感投射在我熟識的人物身上, 就中國的發展來說, 其實會是有點悲情式的人物。 我認為我們這批90年代中期的人物是90年代的具體展開, 90年代的早期緊接80年代而90年代末緊接2000年, 對於90年代的具體定界可能是沒有那麼具體的。 站在這麼一個立場上, 這張移情可以換個名字――90映射

《物化》

馬呂良在展廳作品前

展廳

展廳

我未必不是這般模樣!《莊子•內篇•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 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 則必有分矣。 此之謂物化。

《自畫像》

採訪

現在就要離校了,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你此時的感覺,你會說什麼?

感覺的話,有點彷徨,如果記得戴望舒的《雨巷》的話,有點像那首詩給人的感受,那首詩就像刻在腦海裡一樣,拿不掉。

《物化》

畢業之後您有什麼規劃?

畢業後計畫暫居天津再考一年研究生,規劃其實談不上,只能說是一個短期的計畫與方向,因為我認為規劃從時間上來說是要更長一些的。這段時間還要用出來繼續深究中國畫,從各個方面再去反思其本身的意義,我需要時間去做這種反思與沉澱,我考研究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受這種心態的影響,這是長期的,我做的還是不夠的,虛心學著吧。

《物化》

關於您的畢業作品,您是怎麼想到把身邊的朋友運用到畫的素材中呢?

我的作品運用身邊的人和物,為什麼呢?其實我自己也有反思過這個問題,我是強調“自然”這麼一種審美趣味的,我喜歡自然狀態的抒發,你要我去刻意的尋找一些別的東西我是很難將他表現出來的,自然這個審美趣味,早在老莊就有提出,只不過沒有將這種審美趣味給明確下來,我看過的畫論裡面明確提出“自然”這麼一個審美趣味的最早的是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就我的畫面來說,人的話,第一要因是我對他們相對熟悉,我對於這部分人是本身就有情感投射注入的,他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是我移情這種狀態展現的基點,往大了來說,這也許是我將我對於90年代這批人的情感通過他們這些基點展現出來。同時他們又是具有當代性的,他們活在這個時代。其次呢,他們每個人的狀態也非常吸引我,讓我有表現的欲望,我把他們用感性的手法在頭腦中再現,通過我現在理解的筆墨語言描繪出來放入畫面,其實這麼一個大長卷展開有點像記錄片了。物的話也是因為熟悉,因為我沒有擬稿的習慣,我只有對每樣東西了然於胸了我才能將它描繪出來,我不了然只是描摹而已,那樣就丟掉了自然的狀態了。莊子的“物化”狀態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但就我現在而言,我只能講這種狀態運用於除人以外的一切熟識的物,“物化”是相互的。

《移情》左

這幅作品名叫《移情》,有什麼寓意嗎?

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我對這畫張畫的狀態進行的一個具體描述而已。但就在中國90後是被犧牲掉的一代這個說法,我想再深究一下。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誰先提出來的,只是聽見一些人說道,起初也是不以為意,但有一次我在一裱畫師傅那看裱畫的時候他也跟我說起這個問題,通過這個機會我開始反思這個問題,誠然,90後確實是被犧牲掉的一代,我們現在生存與發展的時代其實還處在一個發展的混亂期,不斷發展的物質、偏遠地區的現狀、現代都市的現狀等一系列的發展現狀,這是現實的現狀。中國藝術的現狀也是這樣,市場、教育、發展,混亂、廢墟。如果說40、50年代的老一輩是開啟這種發展的先行者,70、80是繼任者的話,那我們就是推動這些東西走向有序化的試驗品,現代廢墟重建的第一批犧牲者。(60年代是一個過渡期,有作為的我都歸到50年代去了)。我也許是將責任的這種想法帶入的太多,但這種道義觀在我12、3歲的便已經形成,現在是融入在我骨子裡的,抹不掉了。

《移情》中

《移情》右

您在創作之外有什麼愛好?比如音樂、手工類?

我喜歡看書,無所不看,偏重于中國的文學和道釋經典,古代的多點,經得起看,值得反復讀細細讀。道教三經—《老子》、《列子》、《莊子》,外加一篇《陰符經》這幾部經書我看的比較多,也思考的較多。《金剛經》是唯一一部使我感動的經書,我無法再去描述那種狀態,非常靜,非常空明。蘇軾的文章和詞我也非常喜歡,他的東西是要慢慢品的。像一些漢魏六朝至清代的短文小說我也很喜歡,像《神異經》、《博物志》、《幽冥錄》、《酉陽雜俎》、這類志怪小說都寫得很棒,只不過有時候寫的可能過於誇張,《閱微草堂筆記》不錯的,喜歡志怪類小說的不可錯過。我還挺喜歡漢代王充的《論恒》這本書,他這種看事物的方法與角度我還是很喜歡的。最後再說一部書《儒林外史》,這是給予我影響最大的一部書,這是我閱讀古代小說的開端,小的時候看不懂還硬要看,其實留下的那麼一點映射對我影響也是非常大,看事物的角度方面始終影響著我,只是描述,不加評論,感受想法留給觀者聽者。

《物化》

順道再說一下,我也挺喜歡看電影的,賈樟柯導演早期的電影我很喜歡,很有生命的張力,那就是中國。日本的北野武與黑澤明的電影我也很喜歡,侯孝賢早期的一些電影我也很喜歡。我喜歡故事性與畫面性強的電影,我不太喜歡電影中語言對話過多,直接用影像來表達就好。這種電影有點像紀錄片,但不是紀錄片。

《物化》

作品欣賞

創作

臨摹

-END-

採訪

現在就要離校了,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你此時的感覺,你會說什麼?

感覺的話,有點彷徨,如果記得戴望舒的《雨巷》的話,有點像那首詩給人的感受,那首詩就像刻在腦海裡一樣,拿不掉。

《物化》

畢業之後您有什麼規劃?

畢業後計畫暫居天津再考一年研究生,規劃其實談不上,只能說是一個短期的計畫與方向,因為我認為規劃從時間上來說是要更長一些的。這段時間還要用出來繼續深究中國畫,從各個方面再去反思其本身的意義,我需要時間去做這種反思與沉澱,我考研究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受這種心態的影響,這是長期的,我做的還是不夠的,虛心學著吧。

《物化》

關於您的畢業作品,您是怎麼想到把身邊的朋友運用到畫的素材中呢?

我的作品運用身邊的人和物,為什麼呢?其實我自己也有反思過這個問題,我是強調“自然”這麼一種審美趣味的,我喜歡自然狀態的抒發,你要我去刻意的尋找一些別的東西我是很難將他表現出來的,自然這個審美趣味,早在老莊就有提出,只不過沒有將這種審美趣味給明確下來,我看過的畫論裡面明確提出“自然”這麼一個審美趣味的最早的是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就我的畫面來說,人的話,第一要因是我對他們相對熟悉,我對於這部分人是本身就有情感投射注入的,他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是我移情這種狀態展現的基點,往大了來說,這也許是我將我對於90年代這批人的情感通過他們這些基點展現出來。同時他們又是具有當代性的,他們活在這個時代。其次呢,他們每個人的狀態也非常吸引我,讓我有表現的欲望,我把他們用感性的手法在頭腦中再現,通過我現在理解的筆墨語言描繪出來放入畫面,其實這麼一個大長卷展開有點像記錄片了。物的話也是因為熟悉,因為我沒有擬稿的習慣,我只有對每樣東西了然於胸了我才能將它描繪出來,我不了然只是描摹而已,那樣就丟掉了自然的狀態了。莊子的“物化”狀態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但就我現在而言,我只能講這種狀態運用於除人以外的一切熟識的物,“物化”是相互的。

《移情》左

這幅作品名叫《移情》,有什麼寓意嗎?

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我對這畫張畫的狀態進行的一個具體描述而已。但就在中國90後是被犧牲掉的一代這個說法,我想再深究一下。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誰先提出來的,只是聽見一些人說道,起初也是不以為意,但有一次我在一裱畫師傅那看裱畫的時候他也跟我說起這個問題,通過這個機會我開始反思這個問題,誠然,90後確實是被犧牲掉的一代,我們現在生存與發展的時代其實還處在一個發展的混亂期,不斷發展的物質、偏遠地區的現狀、現代都市的現狀等一系列的發展現狀,這是現實的現狀。中國藝術的現狀也是這樣,市場、教育、發展,混亂、廢墟。如果說40、50年代的老一輩是開啟這種發展的先行者,70、80是繼任者的話,那我們就是推動這些東西走向有序化的試驗品,現代廢墟重建的第一批犧牲者。(60年代是一個過渡期,有作為的我都歸到50年代去了)。我也許是將責任的這種想法帶入的太多,但這種道義觀在我12、3歲的便已經形成,現在是融入在我骨子裡的,抹不掉了。

《移情》中

《移情》右

您在創作之外有什麼愛好?比如音樂、手工類?

我喜歡看書,無所不看,偏重于中國的文學和道釋經典,古代的多點,經得起看,值得反復讀細細讀。道教三經—《老子》、《列子》、《莊子》,外加一篇《陰符經》這幾部經書我看的比較多,也思考的較多。《金剛經》是唯一一部使我感動的經書,我無法再去描述那種狀態,非常靜,非常空明。蘇軾的文章和詞我也非常喜歡,他的東西是要慢慢品的。像一些漢魏六朝至清代的短文小說我也很喜歡,像《神異經》、《博物志》、《幽冥錄》、《酉陽雜俎》、這類志怪小說都寫得很棒,只不過有時候寫的可能過於誇張,《閱微草堂筆記》不錯的,喜歡志怪類小說的不可錯過。我還挺喜歡漢代王充的《論恒》這本書,他這種看事物的方法與角度我還是很喜歡的。最後再說一部書《儒林外史》,這是給予我影響最大的一部書,這是我閱讀古代小說的開端,小的時候看不懂還硬要看,其實留下的那麼一點映射對我影響也是非常大,看事物的角度方面始終影響著我,只是描述,不加評論,感受想法留給觀者聽者。

《物化》

順道再說一下,我也挺喜歡看電影的,賈樟柯導演早期的電影我很喜歡,很有生命的張力,那就是中國。日本的北野武與黑澤明的電影我也很喜歡,侯孝賢早期的一些電影我也很喜歡。我喜歡故事性與畫面性強的電影,我不太喜歡電影中語言對話過多,直接用影像來表達就好。這種電影有點像紀錄片,但不是紀錄片。

《物化》

作品欣賞

創作

臨摹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