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我是孤獨的姜文,今年54歲

這個孤獨的中年男人有故事就足夠了。

——

當我在部門選題會上提出寫一寫姜文的時候, 很多85後、90後小編輯覺得不可理解。 在她們看來,

最近上映的電影——《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中, 姜文只是個打醬油的, 所以不是熱點;人長得不帥, 所以沒有讀者基礎。 我跟他們說:這個孤獨的中年男人有故事就足夠了。

可還是沒有編輯願意接手這個老臘肉, 自己挖的坑自己跳, 只有自己親自動手。

我的骨子裡是個很傳統的人, 也是頑固派, 如果要寫一個人物文章, 那就必須把這個人物做過的所有事情都找出來, 否則就總覺得寫出來的文章無憑無據, 也就沒有根。

這一搜索資料就陷入了一個54歲男人的人生迷宮裡。 從他的唐山老家到中央戲劇學院, 從他主演的第一部電影《末代皇帝》到初嘗成功的《芙蓉鎮》, 從轟動世界的《紅高粱》到家喻戶曉的《北京人在紐約》, 後面緊跟著的是荷爾蒙刷屏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充滿批判精神的《鬼子來了》、到處是隱喻的《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 還有處處留白的《一步之遙》——在數十萬字的資料裡, 看得我眼花腦花, 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姜文。

不過, 跟很多生活難題一樣, 雖然給不出來肯定答案,

但我們知道哪些是否定的。 至少在當演員的期間, 那不是他。 導演的姜文應該比演員的姜文更接近真實。

我們就從他導演的五部電影開聊。

1、陽光燦爛的日子

去年的時候, 我們的電影界流行過一陣子青春風, 但對於稍微有一點年齡的人而言, 中國電影的青春片已經有一個標杆了, 那就是姜文在1993年的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但凡一談到青春, 很多人往往會拿來跟愛情做比較, 並把兩者放在一個對等的位置上。 但在姜文看來, 青春重於一切。 愛情沒了還可以開始下一段,

青春沒了就是沒了, 永不再來。 所以在這部改編自王朔小說的電影中, 青春是唯一主題, 到處是野草的味道、陽光的味道, 到處是熱血的味道、荷爾蒙的味道。

裡面充滿大量曝光畫面, 那其實是讓觀眾能夠更直接感受到陽光的觸感;也有很多鏡頭是從下而上拍攝, 把幾個十來歲的少年拍得高高大大,後面就是又藍又深又有著白雲的天空,姜文把自己理解的青春全放在這些鏡頭裡了:乾淨,堅定,雄壯有力,不懼天高地陷,永遠熱血奔流,永遠胸懷渴望。

那一年扮演馬小軍的夏雨17歲,扮演米蘭的寧靜21歲,都是最好的年齡。而1993年的中國,物欲還沒有今天膨脹,還沒有智慧手機和互聯網,那個時候的人們談精神和理想的時候不會臉紅,不會覺得羞恥,所以17歲的夏雨和21歲的寧靜根本不需要演,表達出自己就是最好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看到米蘭照片時,恍如被閃電擊中一般。而這道閃電,也曾經擊中過姜文,他把被擊中的後遺症全都封存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裡面藏著一個最好的時代。

那是一個可以為了一件軍裝、為了一個女人拼命的年代,而現在誰還會為愛拼命?

2、《鬼子來了》

在姜文的《鬼子來了》之前,從來沒有人這樣拍抗日題材,所以有人說這是一部迎刃而上的電影,是打破常規認知的電影。但姜文犯規了,所以《鬼子來了》被禁播,而姜文也被禁導五年。

我去找來了當年禁播這部電影的主要理由:

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個敢於痛駡和反抗日軍的還是個招村民討嫌的瘋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僅沒有充分暴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揚威的猖獗氣勢,由此導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現嚴重偏差。

可姜文硬是擰著脖子說自己就是想讓大家知道一種真實性,知道了真實性,才有可能知道怎樣去對付它。他說《鬼子來了》是部有責任的電影,哪怕為了這種責任付出代價。所以他不迎合,不委屈求全按要求刪改,禁播就禁播,禁導就禁導,可你們不得不承認這是部牛逼的電影,這就夠了。

拋開姜文的倔,單單就電影本身所表達的那一段歷史而言,我並不十分相信抗日神劇的表演,如果我們真那樣厲害,根本就不用打八年。如果一個民族對於自己曾經遭受過的屈辱只接受美化,而不敢正視自己的劣根性和本民族自身的問題,那這個民族的內心是該有多自卑。

雖然姜文所說的真實性未必就完全符合當時那段歷史的真實狀態,但至少他沒有掩飾,並且提供了一個正視歷史的角度。進步需要時間,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正視,只是這個耿直的男人走快了一些。

3、《太陽照常升起》

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肆無忌憚還只是單憑著年輕人的一腔熱血的話,那到了《太陽照常升起》裡,姜文的肆無忌憚已經是老辣的、相當有底氣的霸主氣勢了。

《太陽照常升起》在姜文導演的電影中排名墊底,墊底的原因是人們評價他故弄玄虛,裝神弄鬼,整了個支離破碎的東西來糊弄人。不過電影中有一句臺詞可以送給這些噴口水的人:只能說你沒懂,不能說你沒看見。

在這部片子上映期間,也有記者問姜文:《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是什麼?姜文答:主題就是太陽照常升起。再無多言。我欣賞他這個姿態,姜文就該這樣子,再解釋多一句就不是他了。

我不認為好電影需要導演來解釋,而現在的中國電影工作者們太敬畏票房,太嬌貴觀眾了,一味順從著觀眾的心意來,唯恐招來非議與責難。可你不得不承認,有些好電影就是挑觀眾的,生活經驗、人生閱歷以及審美審醜標準等等東西到了一定層級後才能看得懂,才能明白鏡頭後面究竟藏了什麼玄機或者解藥。恰巧《太陽照常升起》就是一部挑觀眾的片子。

《太陽照常升起》由四個故事組成,充滿了天才般的想像力和奇幻色彩,姜文如一匹無韁野馬,在裡面任意東突西奔,空間框不住,時間也框不住。

回到故事的基本面來看,前面三個故事都是苦的,是悲傷的,最後一個是光明的,是開滿鮮花的。這個被禁導了五年的中年男人在通過鏡頭訴說:不管結局如何不堪,不管死亡如何醜陋,至少我們曾經美好過,渴望過,自由地、熱烈地像鮮花盛開一樣地活過,就夠了。無論如何發生與結束,太陽都照常升起。

4、《讓子彈飛》

這純粹是姜文一次頑童般的反擊之作。你們不是說我拍的電影不是禁播就是票房慘澹嗎?你們不是說我不會拍商業片嗎?那老子就拍出一個給你們看看。甚至都能想像到他在規劃這部電影、已經提前預判到火爆場面時躊躇滿志的神態表情。

在開拍《讓子彈飛》的時候,姜文就說:“這是一部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電影”。他沒有食言,電影上映後,幾乎場場爆滿,各種讚譽不絕於耳,票房也是一路飆升,創下當時中國電影第一票房紀錄。

一流的演員,一流的演技,全程無尿點的劇情設計,加上適當的幽默和特技,商業大片該有的元素一樣不缺,姜文只是用他的“廚藝”翻炒了一下而已。如果沒猜錯的話,在姜文導演的五部電影當中,這部《讓子彈飛》是導得最輕鬆的。有的時候,賺錢反倒成了容易的,而表達情懷和個體思想的反而是既燒腦又燒心。既然這部電影是為了票房而拍,那就沒啥好聊的,因為裡面不是最好的姜文。

5、《一步之遙》

所有人都知道姜文是隱喻高手,他的所有電影中都帶著隱喻的痕跡,到了《一步之遙》中,這種手法被運用到了極致。

《一步之遙》跟《太陽照常升起》有得一拼,因為一樣的晦澀難懂,不同的是《太陽照常升起》更自由更隨心所欲,結局也自帶光明,而《一步之遙》裡則充滿陰鬱和無力感。馬走日,項飛田,兩個主人公的名字已經算明喻了,所有人的人生都如同走棋,正確或者錯誤,美或者醜,陰謀或者良善都只在一步之遙之間,看你如何選?

姜文也在另外一個場合講過,生活不是電影,電影有起轉承合,而生活沒有,生活總是突如其來,突如其去,沒有鋪墊,不會給你準備期。所有的幸或者不幸,就在於當生活劈面而來的時候,你會如何選?那些我們期翼的與那些我們避之不及的,相距不過一步之間,你走錯一步,就是另一種人生。

《一步之遙》,比沉重還沉重,比孤獨還孤獨。

姜文拍電影很慢。好東西總是要經過足夠長時間的熬。可他的電影也有不足,不足就是他總是想把自己思考到的東西塞進去,塞不進了也擠著塞,以至於撐爆,這讓觀眾看的時候會非常累。當然我理解他,很多東西在過日子的時候沒法表達,在跟人討論房價與霧霾天的時候沒法表達,他只有全塞進自己的電影裡,硬塞。

姜文以前的電影中經常出現太陽,陽光燦爛,太陽升起,即便是在《鬼子來了》當中,最後死去的馬大三眼睛斜看著的也是太陽。可到了《一步之遙》中,太陽變成了月亮。

我理解了他所說的中年後的孤獨。

作者簡介:

九爺,中國第一原創寫手集結號“尚流她生活”簽約作者。出過海,定居過西藏;當過碼頭工人,做過報社記者。

把幾個十來歲的少年拍得高高大大,後面就是又藍又深又有著白雲的天空,姜文把自己理解的青春全放在這些鏡頭裡了:乾淨,堅定,雄壯有力,不懼天高地陷,永遠熱血奔流,永遠胸懷渴望。

那一年扮演馬小軍的夏雨17歲,扮演米蘭的寧靜21歲,都是最好的年齡。而1993年的中國,物欲還沒有今天膨脹,還沒有智慧手機和互聯網,那個時候的人們談精神和理想的時候不會臉紅,不會覺得羞恥,所以17歲的夏雨和21歲的寧靜根本不需要演,表達出自己就是最好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看到米蘭照片時,恍如被閃電擊中一般。而這道閃電,也曾經擊中過姜文,他把被擊中的後遺症全都封存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裡面藏著一個最好的時代。

那是一個可以為了一件軍裝、為了一個女人拼命的年代,而現在誰還會為愛拼命?

2、《鬼子來了》

在姜文的《鬼子來了》之前,從來沒有人這樣拍抗日題材,所以有人說這是一部迎刃而上的電影,是打破常規認知的電影。但姜文犯規了,所以《鬼子來了》被禁播,而姜文也被禁導五年。

我去找來了當年禁播這部電影的主要理由:

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個敢於痛駡和反抗日軍的還是個招村民討嫌的瘋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僅沒有充分暴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揚威的猖獗氣勢,由此導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現嚴重偏差。

可姜文硬是擰著脖子說自己就是想讓大家知道一種真實性,知道了真實性,才有可能知道怎樣去對付它。他說《鬼子來了》是部有責任的電影,哪怕為了這種責任付出代價。所以他不迎合,不委屈求全按要求刪改,禁播就禁播,禁導就禁導,可你們不得不承認這是部牛逼的電影,這就夠了。

拋開姜文的倔,單單就電影本身所表達的那一段歷史而言,我並不十分相信抗日神劇的表演,如果我們真那樣厲害,根本就不用打八年。如果一個民族對於自己曾經遭受過的屈辱只接受美化,而不敢正視自己的劣根性和本民族自身的問題,那這個民族的內心是該有多自卑。

雖然姜文所說的真實性未必就完全符合當時那段歷史的真實狀態,但至少他沒有掩飾,並且提供了一個正視歷史的角度。進步需要時間,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正視,只是這個耿直的男人走快了一些。

3、《太陽照常升起》

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肆無忌憚還只是單憑著年輕人的一腔熱血的話,那到了《太陽照常升起》裡,姜文的肆無忌憚已經是老辣的、相當有底氣的霸主氣勢了。

《太陽照常升起》在姜文導演的電影中排名墊底,墊底的原因是人們評價他故弄玄虛,裝神弄鬼,整了個支離破碎的東西來糊弄人。不過電影中有一句臺詞可以送給這些噴口水的人:只能說你沒懂,不能說你沒看見。

在這部片子上映期間,也有記者問姜文:《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是什麼?姜文答:主題就是太陽照常升起。再無多言。我欣賞他這個姿態,姜文就該這樣子,再解釋多一句就不是他了。

我不認為好電影需要導演來解釋,而現在的中國電影工作者們太敬畏票房,太嬌貴觀眾了,一味順從著觀眾的心意來,唯恐招來非議與責難。可你不得不承認,有些好電影就是挑觀眾的,生活經驗、人生閱歷以及審美審醜標準等等東西到了一定層級後才能看得懂,才能明白鏡頭後面究竟藏了什麼玄機或者解藥。恰巧《太陽照常升起》就是一部挑觀眾的片子。

《太陽照常升起》由四個故事組成,充滿了天才般的想像力和奇幻色彩,姜文如一匹無韁野馬,在裡面任意東突西奔,空間框不住,時間也框不住。

回到故事的基本面來看,前面三個故事都是苦的,是悲傷的,最後一個是光明的,是開滿鮮花的。這個被禁導了五年的中年男人在通過鏡頭訴說:不管結局如何不堪,不管死亡如何醜陋,至少我們曾經美好過,渴望過,自由地、熱烈地像鮮花盛開一樣地活過,就夠了。無論如何發生與結束,太陽都照常升起。

4、《讓子彈飛》

這純粹是姜文一次頑童般的反擊之作。你們不是說我拍的電影不是禁播就是票房慘澹嗎?你們不是說我不會拍商業片嗎?那老子就拍出一個給你們看看。甚至都能想像到他在規劃這部電影、已經提前預判到火爆場面時躊躇滿志的神態表情。

在開拍《讓子彈飛》的時候,姜文就說:“這是一部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電影”。他沒有食言,電影上映後,幾乎場場爆滿,各種讚譽不絕於耳,票房也是一路飆升,創下當時中國電影第一票房紀錄。

一流的演員,一流的演技,全程無尿點的劇情設計,加上適當的幽默和特技,商業大片該有的元素一樣不缺,姜文只是用他的“廚藝”翻炒了一下而已。如果沒猜錯的話,在姜文導演的五部電影當中,這部《讓子彈飛》是導得最輕鬆的。有的時候,賺錢反倒成了容易的,而表達情懷和個體思想的反而是既燒腦又燒心。既然這部電影是為了票房而拍,那就沒啥好聊的,因為裡面不是最好的姜文。

5、《一步之遙》

所有人都知道姜文是隱喻高手,他的所有電影中都帶著隱喻的痕跡,到了《一步之遙》中,這種手法被運用到了極致。

《一步之遙》跟《太陽照常升起》有得一拼,因為一樣的晦澀難懂,不同的是《太陽照常升起》更自由更隨心所欲,結局也自帶光明,而《一步之遙》裡則充滿陰鬱和無力感。馬走日,項飛田,兩個主人公的名字已經算明喻了,所有人的人生都如同走棋,正確或者錯誤,美或者醜,陰謀或者良善都只在一步之遙之間,看你如何選?

姜文也在另外一個場合講過,生活不是電影,電影有起轉承合,而生活沒有,生活總是突如其來,突如其去,沒有鋪墊,不會給你準備期。所有的幸或者不幸,就在於當生活劈面而來的時候,你會如何選?那些我們期翼的與那些我們避之不及的,相距不過一步之間,你走錯一步,就是另一種人生。

《一步之遙》,比沉重還沉重,比孤獨還孤獨。

姜文拍電影很慢。好東西總是要經過足夠長時間的熬。可他的電影也有不足,不足就是他總是想把自己思考到的東西塞進去,塞不進了也擠著塞,以至於撐爆,這讓觀眾看的時候會非常累。當然我理解他,很多東西在過日子的時候沒法表達,在跟人討論房價與霧霾天的時候沒法表達,他只有全塞進自己的電影裡,硬塞。

姜文以前的電影中經常出現太陽,陽光燦爛,太陽升起,即便是在《鬼子來了》當中,最後死去的馬大三眼睛斜看著的也是太陽。可到了《一步之遙》中,太陽變成了月亮。

我理解了他所說的中年後的孤獨。

作者簡介:

九爺,中國第一原創寫手集結號“尚流她生活”簽約作者。出過海,定居過西藏;當過碼頭工人,做過報社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