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喧囂旅遊潮中能否還原麗江古城

夜晚, 麗江古城遊人如織。

早晨, 麗江古城寧靜清幽。

今年春節期間, 麗江旅遊火爆。 大年初二23:15, 麗江古城的即時人數為57824人。

據麗江市假日辦的資料, 2017年春節黃金周, 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58.96萬人次, 與2016年同期接待海內外遊客39.86萬人次的資料相比, 增長了47.92%。

今年是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20年。 自1997年申遺成功以來, 旅遊人數逐年增加的同時, 麗江也不斷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原住民外遷、傳統文化保護危機四伏, 到旅遊安全、欺客宰客、古城該不該收維護費等, 批評和質疑之聲源源不斷。

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員桂榕指出, 20年來, 麗江古城已由生活型城市轉變為旅遊商業城市。 當旅遊移民達到相當規模, 甚至替換了遺產地的原住民時, 往往會引發遺產地的文化危機與移民管理等諸多問題。

“探索解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移民經濟訴求之間的矛盾衝突, 是麗江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桂榕說。

旅遊移民也有保護古城文化的責任

2月28日,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以下簡稱“古管局”)向社會公佈了麗江古城經營項目聽證會報告, 並稱, 專案清單將提交麗江市人民政府審定公佈後實施。

麗江古城十和院客棧老闆李東翰是最早報名參加聽證會的人。 “我支援古城設立准入清單。 ”他說,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 古城文化味越重越有利於吸引高品質遊客。 ”

清單顯示, 未來古城內最鼓勵經營的是麗江民族文化傳承活動、東巴紙、納西服飾、手工紡織品加工製作傳承展示銷售, 文化傳承人、手工藝人開館授藝等。 歌舞廳、網吧、電子玩具擬禁止經營。

雖然聽證會上各方代表都發表了不同意見, 但大家都認為“對經營者予以指導, 對管理者規範管理提供依據, 有章可循, 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之一”。

事實上, 早在2003年, 麗江就對古城商業經營活動進行規範限制, 實施“准營證”制度;2006年,

古管局編制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傳統商業文化保護管理專項規劃》, 把沒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商鋪遷出古城, 並原則上不再審批外地人新的經營項目。

麗江古城自199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 大量外地人進入大研古城居住、經商、開客棧, 逐漸替換了原住民, 成為古城的主要居留者, 有的還將戶口遷到了麗江。 這些旅遊移民被稱為“新麗江人”。

當地人認為, 麗江古城發展到今天, 得益於“新麗江人”的投資。 但遺憾的是, 許多“新麗江人”仍然是以賺錢為目的, 對麗江本土文化的認同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也缺乏社區主人翁意識。 一些經營者曾直言不諱地表示:“學習納西語言和文化是挺好的, 但我們的經營物件不是當地人而是外地遊客。

“旅遊使古城重新形成了商業繁榮的景象, 但旅遊所引發的人口置換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置換。 ”桂榕說, “外來的經營者與遊客共同製造了以符號消費為特徵的後現代旅遊消費文化, 納西族活態民俗文化被逐漸消解。 ”

“如何在一個以旅遊移民為主的社區, 鞏固和展現地方民族特色及其文化生命力, 如何引導、塑造新麗江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是大研古城社會管理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難題。 ”她說。

為此, 古管局、古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大研街道辦事處等機構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如成立聯合工會, 為困難經營戶子女提供助學金、幫助解決移民家庭子女的入託入學等問題。 同時開辦納西母語傳習班、教授納西歌舞打跳、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培訓;在古城區中小學實施納西母語進校園, 讓旅遊移民子女影響和帶動父母重視納西語言的學習。

“新移民依賴麗江的本土文化來創業,就有責任去保護它珍惜它。”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知名納西族學者楊福泉認為,過去外來的移民在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傳入麗江的同時,也努力學習納西人的語言、習俗禮儀等文化,他們和本地納西人一起,創造了如今舉世矚目的麗江古城這個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新麗江人借助‘世界文化遺產’這塊牌子獲得了收益,就有義務和責任恪守世界遺產地的規矩,入鄉隨俗,呵護麗江。”楊福泉說。

堅守古城,對原住民是一條艱辛的路

在麗江古城現文巷一戶人家大門的臺階上,和奶奶的雞豆粉已經賣了七八年。當地人都知道,和奶奶賣的這一麗江傳統小吃,是最正宗最好吃的,雖然她的小食攤非常小,不起眼。

如今,在大研古城,像和奶奶這樣的當地人越來越少了。

“麗江古城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難點是如何留住古城的原住民,讓他們心甘情願住在古城,而不是僅僅要求他們盡保護古城的各種義務和責任。”楊福泉說。

為了留住原住民,從2003年開始,古管局每年安排近300萬元用於古城居民生活補助發放;通過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扶持原住民開展民族文化經營活動;收回的公房以公租房形式租給無住房或住房困難的納西族居民;原住民房屋修復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但是,出於生活便利和經濟收益的考慮,大多數原住民還是逐步搬離了古城。大研街道辦事處的資料顯示,2003年至今,古城的核心區,基本完成了“人口置換”。

而要在波濤洶湧的旅遊大潮前,堅守在古城,對原住民來說是是一條艱辛的路。

位於五一街文生巷7號的恒裕公民居博物館主人李君興就是其中之一。

李君興是李氏家族的第13代傳人,因在家中排行老六被古城人叫做“阿六叔”。

李家一門曾四中舉皆從教,被稱為麗江古城第一教育世家。其先輩曾參與創辦麗江雪山書院和文廟,在100多年前創辦了“恒裕公”商號,成為麗江古城的一個大家族。

恒裕公百年老宅的天井,是鵝卵石鋪成的精美吉祥圖案,四角是寓意吉祥的蝙蝠,中間是銅錢。這個銅錢代表的是家族營商的理念:“錢”是最不值錢的東西,所以要踩在腳下。銅錢圖案的正中間有一塊突出地面的石頭叫“絆腳石”。家族每年都會在一個特殊的日子,帶著孩子走過“絆腳石”,踩踩銅錢,以此提醒他們,對金錢要取之有道,不能掉進錢眼裡去。

這一家訓,書寫了李氏家族幾代人為保護老宅不同的故事:

在歷次運動中,阿六叔的爺爺都冒著巨大的危險,想盡一切辦法保住了老宅;1978年,一個德國人想用500萬德國馬克購買老宅被拒後,提出用10萬人民幣購買正廳六合門的雕花,也遭到了阿六叔父親的拒絕;2000年以來,看上這套老宅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帶著支票、拿著現金一波一波地來到老宅,最高的開價到1.3億元,都被阿六叔一一拒絕了。

“祖房祖業不能賣,這是規矩”。長輩的一句話,使得幾百年來,在麗江經商的五大家族中,“恒裕公”是目前唯一還保留祖宅、還有後人居住著的老字型大小。

堅守是孤獨的。

當左鄰右舍都將房屋出租了,搬走了的時候,阿六叔卻在家門口靠賣粑粑和米線支撐著一個家,有時,甚至連買菜的錢都沒有;當兄長們被熟人朋友甚至地方領導施加的壓力所迫,同意出租時,僅有阿六叔一個人還在堅持。

在阿六叔備受煎熬之時,一名臺灣商人幫助他從臺灣集資100多萬元,對老宅院進行了維修和整理,挽救了老宅不被出租和出售。3年後,阿六叔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用貸款繼續維護著老宅,並成立了麗江古城私立民居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2015年,古管局在瞭解了恒裕公百年老宅多年堅守的困難後,撥付20萬元用於老宅的保護修繕。現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館納入麗江古城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古管局每年撥付經費予以保護。

今年春節期間,每天有3萬多人次來到恒裕公民居博物館,阿六叔穿著對襟漢服,彬彬有禮地接待著四方遊客。他站在有“銅錢”的天井裡,向客人介紹恒裕公,他說,“文化遺產是無價的”。

納西文化的保護傳承還得依靠本民族文化持有者

晚上9點,大研古城光義街現文巷28號院裡,穿著羊皮襖的和閏元靜靜地坐在桌前閱讀。當有客人進來好奇地參觀時,他便迎上前去,向客人介紹這裡是“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

在這個280平方米的院落裡,展示著納西文化傳人的藝術精品,包括納西象形文字、東巴繪畫、東巴木雕、傳統手工陶器、東巴刺繡等。

體驗館從去年9月開館以來,已經接待了2萬多名遊客。他們跟著和閏元等東巴老師,免費學習納西象形文字。

出生于麗江大東鄉一個農民家庭的和閏元,得到過多位東巴畫師的指點,也曾師從老東巴和國華研習東巴文字,並用現代技法將東巴象形文字藝術化。他的畫被許多收藏家和企業收藏。

體驗館所使用的院落,是由古城區免費提供的公房,以扶持和閏元等納西文化傳人。

“我們這裡每天的人氣挺旺,但真正購買文化產品的遊客不多。”和閏元說,遊客們更喜歡買披肩、包包、小飾品等旅遊商品,對藝術品沒有強烈的消費需求。“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很難維持”。

但是作為一個公益場所,和閏元認為體驗館存在的意義就是讓遊客瞭解納西文化,加深對麗江的印象。體驗館賣得最好的商品是《納西象形文字實用注解》,不少人學習之後都會買下這本字典。“雖然它不賺錢,但卻是一種文化普及。”和閏元說。

位於古城新義街積善巷63號的麗江民俗文化院落“納西人家”,也是由古城區免費提供的一處公房。這裡展示的是納西婚俗東巴婚禮。

走進納西人家,“主人”和育苗端上雞豆汁、納西蜜餞、納西喜餅等小吃,她說:“松針、黃果蜜餞的味道,就是我們納西人的味道,在結婚、過年時,阿媽都要用松針鋪地、用黃果做蜜餞、用炭火烤喜餅。”

和育苗是從麗江石鼓鎮走出來的納西族女孩,在雲南民族村工作的那段時間,讓她意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之後,她回到麗江,一邊做導遊一邊學習東巴文化,隨老東巴閱讀典籍,並在納西族聚居村寨作田野調查。在幫助一對客人策劃了一場東巴婚禮之後,她創辦了麗江喜鶴婚慶公司,專門舉辦東巴婚禮。為此,她創新了納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設計出了白色、紅色的納西婚紗,公司設計的“納西愛神木偶”、“東巴婚禮證書”等獲得了4項專利。隨著事業的穩步發展,公司被列為古城區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示範單位。從去年6月進入古城納西人家文化院落至今,他們已承接了近40場東巴婚禮。

“旅遊解構了本土文化,麗江被打上了‘豔遇’的符號,但在納西語中是沒有離婚這個詞的。”和育苗說,納西婚俗有跨火盆、踢馬鞍、喝糖水、梳頭發、授鑰匙,有八盤四碗的納西喜宴,有載歌載舞的打跳。而最重要的則是由東巴用五行線把新人的手系在一起,寓意著兩人的靈魂捆在了一起,永不分開。“只有經歷了東巴傳統婚禮,才懂‘執子之手便要白首’”。

由於大量的原住民搬遷,古城裡已看不到納西婚喪嫁娶的習俗,為此,納西人家每週二、六的上午10:30~11:00,都要在古城定期展示傳統東巴婚禮。

如今,包括恒裕公民居博物館、 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納西人家等17個文化景點都是免費參觀的,遊客在購買古城維護費的時候,會領到一份標注著這些文化景點的古城遊覽圖,其中還有建於清末的雪山書院,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故居,《則天女皇》作者、納西族著名作家王丕震紀念館,製作東巴紙的“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等。

目前,麗江古城已逐步收回了古城內政府直管公房鋪面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用於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同時,完成了299戶傳統民居、236個院落的恢復性修繕;還對本土作者、藝術人才給予資助,出版了96套關於麗江古城的作品,50多套民族音樂光碟。

“在古城納西原住民主體被旅遊移民置換與古城旅遊符號化不可逆轉的背景下,古城的原住民文化特色更多是通過納西傳統工藝、音樂、服飾、飲食、節慶活動等旅遊商業模式和旅遊景觀來呈現。”桂榕認為,說到底,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還得依靠本民族文化持有者。(張文淩)

(責編:翟欽奇(實習生)、連品潔)

讓旅遊移民子女影響和帶動父母重視納西語言的學習。

“新移民依賴麗江的本土文化來創業,就有責任去保護它珍惜它。”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知名納西族學者楊福泉認為,過去外來的移民在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傳入麗江的同時,也努力學習納西人的語言、習俗禮儀等文化,他們和本地納西人一起,創造了如今舉世矚目的麗江古城這個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新麗江人借助‘世界文化遺產’這塊牌子獲得了收益,就有義務和責任恪守世界遺產地的規矩,入鄉隨俗,呵護麗江。”楊福泉說。

堅守古城,對原住民是一條艱辛的路

在麗江古城現文巷一戶人家大門的臺階上,和奶奶的雞豆粉已經賣了七八年。當地人都知道,和奶奶賣的這一麗江傳統小吃,是最正宗最好吃的,雖然她的小食攤非常小,不起眼。

如今,在大研古城,像和奶奶這樣的當地人越來越少了。

“麗江古城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難點是如何留住古城的原住民,讓他們心甘情願住在古城,而不是僅僅要求他們盡保護古城的各種義務和責任。”楊福泉說。

為了留住原住民,從2003年開始,古管局每年安排近300萬元用於古城居民生活補助發放;通過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扶持原住民開展民族文化經營活動;收回的公房以公租房形式租給無住房或住房困難的納西族居民;原住民房屋修復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但是,出於生活便利和經濟收益的考慮,大多數原住民還是逐步搬離了古城。大研街道辦事處的資料顯示,2003年至今,古城的核心區,基本完成了“人口置換”。

而要在波濤洶湧的旅遊大潮前,堅守在古城,對原住民來說是是一條艱辛的路。

位於五一街文生巷7號的恒裕公民居博物館主人李君興就是其中之一。

李君興是李氏家族的第13代傳人,因在家中排行老六被古城人叫做“阿六叔”。

李家一門曾四中舉皆從教,被稱為麗江古城第一教育世家。其先輩曾參與創辦麗江雪山書院和文廟,在100多年前創辦了“恒裕公”商號,成為麗江古城的一個大家族。

恒裕公百年老宅的天井,是鵝卵石鋪成的精美吉祥圖案,四角是寓意吉祥的蝙蝠,中間是銅錢。這個銅錢代表的是家族營商的理念:“錢”是最不值錢的東西,所以要踩在腳下。銅錢圖案的正中間有一塊突出地面的石頭叫“絆腳石”。家族每年都會在一個特殊的日子,帶著孩子走過“絆腳石”,踩踩銅錢,以此提醒他們,對金錢要取之有道,不能掉進錢眼裡去。

這一家訓,書寫了李氏家族幾代人為保護老宅不同的故事:

在歷次運動中,阿六叔的爺爺都冒著巨大的危險,想盡一切辦法保住了老宅;1978年,一個德國人想用500萬德國馬克購買老宅被拒後,提出用10萬人民幣購買正廳六合門的雕花,也遭到了阿六叔父親的拒絕;2000年以來,看上這套老宅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帶著支票、拿著現金一波一波地來到老宅,最高的開價到1.3億元,都被阿六叔一一拒絕了。

“祖房祖業不能賣,這是規矩”。長輩的一句話,使得幾百年來,在麗江經商的五大家族中,“恒裕公”是目前唯一還保留祖宅、還有後人居住著的老字型大小。

堅守是孤獨的。

當左鄰右舍都將房屋出租了,搬走了的時候,阿六叔卻在家門口靠賣粑粑和米線支撐著一個家,有時,甚至連買菜的錢都沒有;當兄長們被熟人朋友甚至地方領導施加的壓力所迫,同意出租時,僅有阿六叔一個人還在堅持。

在阿六叔備受煎熬之時,一名臺灣商人幫助他從臺灣集資100多萬元,對老宅院進行了維修和整理,挽救了老宅不被出租和出售。3年後,阿六叔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用貸款繼續維護著老宅,並成立了麗江古城私立民居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2015年,古管局在瞭解了恒裕公百年老宅多年堅守的困難後,撥付20萬元用於老宅的保護修繕。現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館納入麗江古城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古管局每年撥付經費予以保護。

今年春節期間,每天有3萬多人次來到恒裕公民居博物館,阿六叔穿著對襟漢服,彬彬有禮地接待著四方遊客。他站在有“銅錢”的天井裡,向客人介紹恒裕公,他說,“文化遺產是無價的”。

納西文化的保護傳承還得依靠本民族文化持有者

晚上9點,大研古城光義街現文巷28號院裡,穿著羊皮襖的和閏元靜靜地坐在桌前閱讀。當有客人進來好奇地參觀時,他便迎上前去,向客人介紹這裡是“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

在這個280平方米的院落裡,展示著納西文化傳人的藝術精品,包括納西象形文字、東巴繪畫、東巴木雕、傳統手工陶器、東巴刺繡等。

體驗館從去年9月開館以來,已經接待了2萬多名遊客。他們跟著和閏元等東巴老師,免費學習納西象形文字。

出生于麗江大東鄉一個農民家庭的和閏元,得到過多位東巴畫師的指點,也曾師從老東巴和國華研習東巴文字,並用現代技法將東巴象形文字藝術化。他的畫被許多收藏家和企業收藏。

體驗館所使用的院落,是由古城區免費提供的公房,以扶持和閏元等納西文化傳人。

“我們這裡每天的人氣挺旺,但真正購買文化產品的遊客不多。”和閏元說,遊客們更喜歡買披肩、包包、小飾品等旅遊商品,對藝術品沒有強烈的消費需求。“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很難維持”。

但是作為一個公益場所,和閏元認為體驗館存在的意義就是讓遊客瞭解納西文化,加深對麗江的印象。體驗館賣得最好的商品是《納西象形文字實用注解》,不少人學習之後都會買下這本字典。“雖然它不賺錢,但卻是一種文化普及。”和閏元說。

位於古城新義街積善巷63號的麗江民俗文化院落“納西人家”,也是由古城區免費提供的一處公房。這裡展示的是納西婚俗東巴婚禮。

走進納西人家,“主人”和育苗端上雞豆汁、納西蜜餞、納西喜餅等小吃,她說:“松針、黃果蜜餞的味道,就是我們納西人的味道,在結婚、過年時,阿媽都要用松針鋪地、用黃果做蜜餞、用炭火烤喜餅。”

和育苗是從麗江石鼓鎮走出來的納西族女孩,在雲南民族村工作的那段時間,讓她意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之後,她回到麗江,一邊做導遊一邊學習東巴文化,隨老東巴閱讀典籍,並在納西族聚居村寨作田野調查。在幫助一對客人策劃了一場東巴婚禮之後,她創辦了麗江喜鶴婚慶公司,專門舉辦東巴婚禮。為此,她創新了納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設計出了白色、紅色的納西婚紗,公司設計的“納西愛神木偶”、“東巴婚禮證書”等獲得了4項專利。隨著事業的穩步發展,公司被列為古城區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示範單位。從去年6月進入古城納西人家文化院落至今,他們已承接了近40場東巴婚禮。

“旅遊解構了本土文化,麗江被打上了‘豔遇’的符號,但在納西語中是沒有離婚這個詞的。”和育苗說,納西婚俗有跨火盆、踢馬鞍、喝糖水、梳頭發、授鑰匙,有八盤四碗的納西喜宴,有載歌載舞的打跳。而最重要的則是由東巴用五行線把新人的手系在一起,寓意著兩人的靈魂捆在了一起,永不分開。“只有經歷了東巴傳統婚禮,才懂‘執子之手便要白首’”。

由於大量的原住民搬遷,古城裡已看不到納西婚喪嫁娶的習俗,為此,納西人家每週二、六的上午10:30~11:00,都要在古城定期展示傳統東巴婚禮。

如今,包括恒裕公民居博物館、 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納西人家等17個文化景點都是免費參觀的,遊客在購買古城維護費的時候,會領到一份標注著這些文化景點的古城遊覽圖,其中還有建於清末的雪山書院,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故居,《則天女皇》作者、納西族著名作家王丕震紀念館,製作東巴紙的“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等。

目前,麗江古城已逐步收回了古城內政府直管公房鋪面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用於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同時,完成了299戶傳統民居、236個院落的恢復性修繕;還對本土作者、藝術人才給予資助,出版了96套關於麗江古城的作品,50多套民族音樂光碟。

“在古城納西原住民主體被旅遊移民置換與古城旅遊符號化不可逆轉的背景下,古城的原住民文化特色更多是通過納西傳統工藝、音樂、服飾、飲食、節慶活動等旅遊商業模式和旅遊景觀來呈現。”桂榕認為,說到底,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還得依靠本民族文化持有者。(張文淩)

(責編:翟欽奇(實習生)、連品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