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李小龍與李連傑,不同時代的不同武術風格,你更喜歡哪一李?

自從功夫影片形成潮流以來, 影視螢幕上湧現出了眾多的武打明星, 他們有:李小龍、于海、于承惠、李連傑、計春華、周比利、成龍、元彪、元華、甄子丹、趙文卓、吳京……等人。 這些人能夠出人頭地, 在競爭激烈的舞臺上取得成功, 都有他們各自的獨到特色。 如果要說到在他們中間, 誰是最受影迷歡迎的武打明星, 毫無疑問的是李小龍和李連傑這兩位了, 李家自古以來就是大姓, 李氏門中在各行業都是人才輩出的, 在功夫片中, 這兩李誰是第一, 誰是第二, 他們各自的粉絲長期爭論不休, 實也難下結論, 只能說是各俱各的特色了吧。

李小龍年長李連傑23歲, 整整是一代人的時間差, 他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小李李連傑的父輩。 李小龍是沒有見過李連傑的, 他去世時, 李連傑才10歲出頭, 正在北京什刹海武校開蒙訓練。 李連傑是見過李小龍的, 那是在銀幕上, 成名以後,

李連傑多次說過, 他最崇拜的武術家就是本家前輩李小龍, 李小龍的電影和他在美國其他武術比賽活動的視頻資料, 李連傑是用心研究過的, 也可以說得上是人雖未見面, 可是神交已久了。

這兩李的武術風格是不相同的。 李小龍的一生, 可以說是為了武術實戰的一生。

他生性好鬥, 他是為了街頭打架而走上了學武的道路的, 在短短一生中, 他和人肉搏較藝的次數難以統計, 可以說是大大地多於同時代的其他武術家的, 這也是他能夠揚名立萬的一個間接因素。 李小龍也很好學, 為了武術實戰而不恥下問, 他先後向十多位武術家學藝, 廣泛吸收各門各派拳術中的有用部分, 以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 他的功夫沒有任何華而不實的東西, 一招一式都是實戰的精華。

電影也是李小龍一生事業的重要部分, 他父親就是個演戲的, 家庭條件得天獨厚。 李小龍出世只有幾個月, 就作為一個嬰兒, 出現在電影《金門女》中。 成年後, 他為了拍電影, 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也拍出了多部有影響的影片, 如《細路祥》、《人海孤鴻》、《孤星血淚》等等。 他也很有演技天賦, 在《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影片中, 被網友們評為可圈可點的地方, 也是很多的。

李連傑的武術老師是吳彬, 從8歲時他就跟隨老師, 扎實地練習了我國的傳統武術套路, 可以說李連傑練的是童子功。 吳彬曾評價李連傑, 說他發現李連傑在武術上有天賦, 他的武打動作, 在速度、敏捷性和美學力度上, 是眾多師兄弟中, 是最為出色的一個。 李連傑的技藝很全面, 練武時很能吃苦, 曾在1975年和1979年獲得兩次全國武術比賽全能冠軍。

李連傑在練武期間,限於環境,武術的實戰功能難以發揮,多是以表演為主。他曾被推薦為武術表演代表,參加國際性的武術表演活動,因動作出色,引起了國家總理周恩來的注意,後來他為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表演了武術套路,受到了美國總統的稱讚,說他一定會成為第二個李小龍。

憑李連傑的天賦悟性,如果有良好的實戰比試環境,和良師的教導,李連傑的武功,修煉到李小龍那個程度,是很有可能的。但他自從1979年因練武受傷後,就退出國家武術隊,後來因緣巧合,就一發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拍武打片的道路。以他比較內斂的個性,李連傑不會主動地向其他武術家發起挑戰,有時還主動回避,例如以前網上曾熱炒的他與成龍比武的事情,他的個性,是與李小龍不相同的,李小龍喜歡主動向人發出挑戰,在他看不順眼的時候。

這兩李,曾先後演過同一個角色,就是大俠霍元甲的徒弟陳真,各自的影片分別叫《精武門》和《精武英雄》。兩部片劇情基本相同,小有差異,李小龍在《精武門》中,身手是無敵的,打得日本人一片人翻馬仰,特別是他一腳踢碎,那塊代表民族恥辱的“東亞病夫”的牌匾,受到億萬華人的由衷喝彩!

而李連傑版的《精武英雄》中,委婉地表達了對中國武術的批評,他在劇中,並不是無敵的。他遇到一名日本武術高手騰田剛,在力量和抗打擊方面,大大地強過自己,最後“陳真”是依靠敏捷性和“霍東閣”二人聯手才打敗這名強大的日本對手的。

李連傑武術上的長處敏捷性好,動作美觀舒展大方,他很好地表現出了我國傳統功夫中的武術美學,一招一式很富哲學內涵。如果要說不足,那就是在實戰中,他的爆發力和抗擊打能力,可能是存在不足的。

李小龍在電影上的表現,完全是脫胎於他多年來的實戰實踐,他在影片中的打鬥,完全是真打,他的實戰經驗豐富,爆發力驚人,抗打擊能力也相當不錯,速度也快得驚人。不過,李小龍因去世得過早,他留給世人的功夫片,唯一覺得遺憾的是,數量太少了,只有四部半。

李連傑在練武期間,限於環境,武術的實戰功能難以發揮,多是以表演為主。他曾被推薦為武術表演代表,參加國際性的武術表演活動,因動作出色,引起了國家總理周恩來的注意,後來他為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表演了武術套路,受到了美國總統的稱讚,說他一定會成為第二個李小龍。

憑李連傑的天賦悟性,如果有良好的實戰比試環境,和良師的教導,李連傑的武功,修煉到李小龍那個程度,是很有可能的。但他自從1979年因練武受傷後,就退出國家武術隊,後來因緣巧合,就一發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拍武打片的道路。以他比較內斂的個性,李連傑不會主動地向其他武術家發起挑戰,有時還主動回避,例如以前網上曾熱炒的他與成龍比武的事情,他的個性,是與李小龍不相同的,李小龍喜歡主動向人發出挑戰,在他看不順眼的時候。

這兩李,曾先後演過同一個角色,就是大俠霍元甲的徒弟陳真,各自的影片分別叫《精武門》和《精武英雄》。兩部片劇情基本相同,小有差異,李小龍在《精武門》中,身手是無敵的,打得日本人一片人翻馬仰,特別是他一腳踢碎,那塊代表民族恥辱的“東亞病夫”的牌匾,受到億萬華人的由衷喝彩!

而李連傑版的《精武英雄》中,委婉地表達了對中國武術的批評,他在劇中,並不是無敵的。他遇到一名日本武術高手騰田剛,在力量和抗打擊方面,大大地強過自己,最後“陳真”是依靠敏捷性和“霍東閣”二人聯手才打敗這名強大的日本對手的。

李連傑武術上的長處敏捷性好,動作美觀舒展大方,他很好地表現出了我國傳統功夫中的武術美學,一招一式很富哲學內涵。如果要說不足,那就是在實戰中,他的爆發力和抗擊打能力,可能是存在不足的。

李小龍在電影上的表現,完全是脫胎於他多年來的實戰實踐,他在影片中的打鬥,完全是真打,他的實戰經驗豐富,爆發力驚人,抗打擊能力也相當不錯,速度也快得驚人。不過,李小龍因去世得過早,他留給世人的功夫片,唯一覺得遺憾的是,數量太少了,只有四部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