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語》之——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 未嘗飽也。 ”

譯文: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 從來沒有吃飽過。

人應有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是一種對他們哀痛的一種同情, 他代表著悲哀, 憐憫和傷感, 而且這種感情是人類特有一種相互關愛的情懷。 孟子曾說“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 也就是說它是善良仁義的發端, 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情感。 文中描述了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

感同身受對方的悲痛, 自己也跟著憂傷了起來, 而沒有心思繼續吃飯, 這種情感的表現, 內心善良和惻隱之心的流露。

孔子的哭, 不是因為弔喪而假哭, 而是內心傷心而至的哭, 現在社會除了至親以外, 又有多少能做到為別人的哀傷而哭泣呢?發自內心的同情,

將心比心的哀傷, 是對不幸者深切的安慰, 能夠幫助他們渡過喪失親人後的情感危機。 中國的文化十分重視情感, 既注重美好情感的培養, 也注重仁善情感的適度表達。 而禮儀就是對情感表達所作出的合理性規範行為。 按照禮儀的要求, 表達情感, 就是一種接近中和的仁道。

社會越來越匆忙, 人們也越來越浮躁, 每個人都應保留一份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是人們心底最基礎的道德, 只有具備了這種情懷, 才能談及個人品德的提升與完善。 也只有通過這種情懷, 才能讓人們推己及人, 在彼此的心與心之間搭設一條溝通的橋樑。 讓人們有仁愛之心和悲憫的情懷, 這樣就會產生更多的純潔和善良的動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