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以吃之名“尬聊”的美食節目,還能撐多久?

導語:一個節目要取得市場的認可, 如果始終把目標聚焦在人多的地方, 不僅“眾口難調”長此以往還可能會失去可持續發展動力。 而美食綜藝節目若是想擴大聲量、獲得關注, 就更需要在這一細分類型裡深耕, 用適合的明星滿足這一細分市場的需求, 詮釋真正意義上的“美食與愛”。

俗話說“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近幾年無論是各大衛視還是網路視頻, 美食類節目似乎成為了可以展現和挖掘愛豆另一面的新切入點。 綜藝市場上越來越多“以吃之名”的明星脫口秀節目堆屏, 節目組欲借“廚房”這一新情境刺激觀眾味蕾的同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然而, 打著美食旗號“尬聊”的節目們, 還有必要繼續嗎?

帶著鐐銬創新的《姐姐好餓》2.0

5月18日《姐姐好餓》第二季在愛奇藝回歸。 身為小S獨挑大樑的第一檔美食脫口秀, 新一季的第一期節目備受期待的同時也爭議不斷。

相比第一季, 第二季在節目內容上的創新在於新增了嘉賓期待值。 除了像第一季一樣會邀請當紅男嘉賓之外, 每期還會有1位女神來助陣, 在小S“抓馬”拷問和“挑釁”之下, 或許會有更多猛料和八卦在“廚房聊天”的情境中出現。

同時《姐姐好餓》第二季的舞美佈置添重了美食元素——先是兩位元型男幫廚送上從全國各地尋找的決戰特色食材, 然後小S與女神嘉賓在身後大片的食材區挑選配料食材,

由此展開料理PK大賽。

大S和餐飲界大咖老公汪小菲作為首期嘉賓, 在節目中大談兩人與“做飯”相關的生活日常。 比如大S說有一次汪小菲在北京工作突發高燒, 她訂了最早一班飛機去北京親手給老公煮水餃。 整期節目看下來無功無過, 可能一來是因汪小菲跨界綜藝螢屏的經驗不多, 在節目快問快答環節略顯緊張, 相比第一季男嘉賓的遊刃有餘還差點火候;二來雖然這是小S與姐姐、姐夫倆人的首次同台, 但其實節目中的笑點和八卦環節, 在之前大S和汪小菲各自上《康熙來了》的時候已經出現過。

小S依舊延用“抓馬”式主持風格現場花式“撩”男嘉賓(她姐夫), 一會兒幫姐夫脫外套、一會兒怕油濺出來躲在姐夫身後求保護。 口齒伶俐、率真豪放的表達方式在《康熙來了》就已成為她火遍兩岸的標籤, 喜歡的人覺得真實, 不喜歡的則認為落俗且有失風雅。

《姐姐好餓》第一季的另一個笑點還出現在小S飆戲環節。 一直說著要在這裡證明自己是實力演技派的小S, 以此為噱頭每期都會和男嘉賓現場“辣眼”演繹一些經典片段。 到了第二季第二期, 小S更與林志玲展開了“Bitch”的撕逼環節。

從《康熙來了》到獨挑大樑,觀眾對《姐姐好餓》最大的獵奇點或許是小S褒貶不一的主持風格,以及她會怎樣花樣“zuo”男嘉賓。但是通過看完第二季第一、二期的整期節目,有種“新包袱裝舊梗”的感覺。

目前看來第二季顯然沒有滿足觀眾越來越高的“期待視野”,而曾經看來通過“zuo”男嘉賓和飆戲最能吸引觀眾的笑點,再次被沿用只會覺得變成了“尬聊”和“尬演”。

據悉,第一季的《姐姐好餓》曾因小S在節目中與男嘉賓互動尺度過大曾被下架限期整改,與該節目同時期被下架或整改的綜藝還有王思聰旗下的《Hello!女神》、馬薇薇參與的《黑白星球》和《奇葩說》第二季蔡康永談“出櫃”的那一期。

由此可見,《姐姐好餓》前衛的節目風格對於內地市場仍是“水土不服”。網生領域內容監管開始收嚴,國內網綜節目雖以靈活、開放、包容的姿態受網友喜愛,但其內容一直面臨著“低俗化”的質疑。帶著鐐銬創新的《姐姐好餓》第二季或許在內容上會變得清新和收斂許多,但正三觀的同時如何不落入像其他美食綜藝一樣“以吃之名”“尬聊”的同質境況,或許是節目組值得思考的問題。

美食類節目遍地開花

“美食”是錦上添花還是尷尬的仲介?

自從張亮在《爸爸去哪兒》中大展廚藝獲得不少話題討論和觀眾好感度之後,近兩年,以明星廚藝為契機和出發點的美食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除了在各大衛視熱播的《星廚駕到》《透鮮滴星期天》《誰是你的菜》等這些展示明星廚藝的節目,網路綜藝也成“吃貨”陣地:《拜託了冰箱》《飯局的誘惑》《姐姐好餓》......還有慢綜藝《嚮往的生活》、強明星IP的《十二道鋒味》都是在用心詮釋“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的情懷,無論網、台,美食類綜藝都在努力用“吃”建立起觀眾與明星的“強關係”。

美食類節目中,“吃”這一元素的比重是節目組要把握的重要關係,節目重點是借美食來找明星話題還是重點展現卡司的廚藝,側重點不一樣類別就不一樣。縱觀當下的美食類脫口秀節目形式,基本都是借“吃”為引子打開愛豆的私生活話題——比如引進韓國版權的國產版《拜託了冰箱》,每期的明星大咖帶著自己的冰箱一起來到節目現場,冰箱在韓國人的生活觀念中代表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軌跡,屬於個人隱私範疇。這個節目就是通過揭秘愛豆的冰箱來暢聊美食生活、八卦趣事,再加入一些廚藝展示部分如每期兩位元主廚利用明星冰箱食材進行15分鐘創意料理對決,也滿足了觀眾想看到愛豆更多面的心理需求。

依據前兩季的豆瓣評分,不得不說這樣一檔帶有“國外基因”的引進節目,在國內已成為一檔話題性和娛樂性極高的互聯網綜藝。

而隨著綜藝節目“網感”愈來愈濃烈,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打著‘吃貨’和‘美食’在硬聊,節目裡更多關注明星和嘉賓的互動了,美食和廚藝環節一閃而過,作為奔著吃而來的觀眾看得很是尷尬。”還有些觀眾表示懷念《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誘人程度,“現在的美食綜藝中的美食部分大多都只是做個話題,走個過場,很難激發起吃貨的欲望,如果節目不把鏡頭聚焦於美食之上,為什麼還要打著美食的旗號?”

比如由騰訊視頻從韓國引進的節目《拜託了冰箱》和樂視視頻自製的《你看起來很好吃》這兩檔純網生美食綜藝節目:《拜託了冰箱》由何炅與王嘉爾組成“何爾萌”主持團,邀請過鄭凱、陳赫、張紹剛等嘉賓,把他們家的冰箱搬到棚內,通過冰箱內的物品展開話題,聊生活習慣和八卦;再到早前的另一檔美食綜藝《你看起來很好吃》,由“好吃家族”的隊長陶晶瑩擔任主持,飛往全球各地的明星家中,也是直奔冰箱做菜聊八卦。

兩檔節目在美食綜藝風口可以說是引領了一票“冰箱系”的風潮,從節目名稱看上去以為將會是場刺激味蕾的視聽盛宴,實則也是通過消費明星隱私滿足粉絲的窺私欲,與其說定位是美食綜藝,更像是由美食+八卦、美容、感情、生活….等疊加起來的大雜燴,美食元素本身在節目中的地位卻變得模糊不清。

雖然美食綜藝相比於《舌尖》系列的美食紀錄片的側重點不一樣,但不難發現隨著美食綜藝越來越多,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美食”究竟為綜藝節目錦上添花的創新?還是淪為尷尬的仲介?其位置屬性似乎模糊不清,以至於出現向上面網友那樣對美食節目的誤解。

國內美食綜藝的“泡沫繁榮”

專注細分市場是進階關鍵

2014年前後,《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一系列引進模式的現象級,掀起了一陣國內的“引進風”,而美食綜藝的內容定位和數量也在潛移默化發生變化。隨著“網生代”的崛起,其市場消費力和綜藝需求逐漸被發掘,越來越多節目的價值觀認為“得年輕人得收視”,然而在創意不能完全支撐膨脹的市場需求的矛盾下,美食綜藝借鑒國外的成熟模式也成為了一個必然階段。

《頂級廚師》《星廚駕到》都脫胎于歐美國家流行的廚藝競賽模式,《拜託了冰箱中國版》《你看起來很好吃》則引進韓國模式。眾多可以選擇的節目看到後面發現套路都一樣,同質化的結果使得產品樣式單一,觀眾需求逐漸得不到滿足,這樣不僅會削弱綜藝節目收視價值,對節目資源的也是一種浪費。引進的“舶來品”雖然內容創意和節目形態很快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其生存能力相當不穩定,“禁韓令”面前“嫁接”顯得更為風雨飄搖。

近幾年,美食在中國土壤上已顯有原生路徑,市場上出現了一系列從本土文化出發的垂直系美食綜藝。如開闢了美食節目新形態的《十二道鋒味》、體現國內餐桌遊戲文化的《飯局的誘惑》,以及由騰訊視頻與黃小廚聯合出品的美食生活脫口秀《黃小廚的春夏秋冬》。與其做成“大雜燴”的尷尬效果,不如像這些節目開啟的嘗試一樣,抱有誠意的在品類節目中的“美食”這一細分市場上深耕,做深做透一個單一品類。

比如以“做菜是一生的愛好”自稱的謝霆鋒,因明星本人的推動,前幾季的市場已然開拓完成,完全佔據了“美食節目”這一市場,通過吃透 “小眾市場”外延至“大眾關注”,使《十二道鋒味》成為具有強明星IP且持續發展的“美食節目”。從這個角度來說,《十二道鋒味》抓住了合適的類型,也匹配了最合適的核心明星,在“美食節目”這個市場上擁有了最大的影響力。再比如從“文藝男青年”回歸“煙火氣”的在《嚮往的生活》中教會我們吃飯、生活的黃磊。

一個節目要取得市場的認可,如果始終把目標聚焦在人多的地方,不僅“眾口難調”,長此以往還可能會失去可持續發展動力。而美食綜藝節目若是想擴大聲量、獲得關注,就更需要在這一細分類型裡深耕,用適合的明星滿足這一細分市場的需求,詮釋真正意義上的“美食與愛”。

從《康熙來了》到獨挑大樑,觀眾對《姐姐好餓》最大的獵奇點或許是小S褒貶不一的主持風格,以及她會怎樣花樣“zuo”男嘉賓。但是通過看完第二季第一、二期的整期節目,有種“新包袱裝舊梗”的感覺。

目前看來第二季顯然沒有滿足觀眾越來越高的“期待視野”,而曾經看來通過“zuo”男嘉賓和飆戲最能吸引觀眾的笑點,再次被沿用只會覺得變成了“尬聊”和“尬演”。

據悉,第一季的《姐姐好餓》曾因小S在節目中與男嘉賓互動尺度過大曾被下架限期整改,與該節目同時期被下架或整改的綜藝還有王思聰旗下的《Hello!女神》、馬薇薇參與的《黑白星球》和《奇葩說》第二季蔡康永談“出櫃”的那一期。

由此可見,《姐姐好餓》前衛的節目風格對於內地市場仍是“水土不服”。網生領域內容監管開始收嚴,國內網綜節目雖以靈活、開放、包容的姿態受網友喜愛,但其內容一直面臨著“低俗化”的質疑。帶著鐐銬創新的《姐姐好餓》第二季或許在內容上會變得清新和收斂許多,但正三觀的同時如何不落入像其他美食綜藝一樣“以吃之名”“尬聊”的同質境況,或許是節目組值得思考的問題。

美食類節目遍地開花

“美食”是錦上添花還是尷尬的仲介?

自從張亮在《爸爸去哪兒》中大展廚藝獲得不少話題討論和觀眾好感度之後,近兩年,以明星廚藝為契機和出發點的美食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除了在各大衛視熱播的《星廚駕到》《透鮮滴星期天》《誰是你的菜》等這些展示明星廚藝的節目,網路綜藝也成“吃貨”陣地:《拜託了冰箱》《飯局的誘惑》《姐姐好餓》......還有慢綜藝《嚮往的生活》、強明星IP的《十二道鋒味》都是在用心詮釋“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的情懷,無論網、台,美食類綜藝都在努力用“吃”建立起觀眾與明星的“強關係”。

美食類節目中,“吃”這一元素的比重是節目組要把握的重要關係,節目重點是借美食來找明星話題還是重點展現卡司的廚藝,側重點不一樣類別就不一樣。縱觀當下的美食類脫口秀節目形式,基本都是借“吃”為引子打開愛豆的私生活話題——比如引進韓國版權的國產版《拜託了冰箱》,每期的明星大咖帶著自己的冰箱一起來到節目現場,冰箱在韓國人的生活觀念中代表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軌跡,屬於個人隱私範疇。這個節目就是通過揭秘愛豆的冰箱來暢聊美食生活、八卦趣事,再加入一些廚藝展示部分如每期兩位元主廚利用明星冰箱食材進行15分鐘創意料理對決,也滿足了觀眾想看到愛豆更多面的心理需求。

依據前兩季的豆瓣評分,不得不說這樣一檔帶有“國外基因”的引進節目,在國內已成為一檔話題性和娛樂性極高的互聯網綜藝。

而隨著綜藝節目“網感”愈來愈濃烈,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打著‘吃貨’和‘美食’在硬聊,節目裡更多關注明星和嘉賓的互動了,美食和廚藝環節一閃而過,作為奔著吃而來的觀眾看得很是尷尬。”還有些觀眾表示懷念《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誘人程度,“現在的美食綜藝中的美食部分大多都只是做個話題,走個過場,很難激發起吃貨的欲望,如果節目不把鏡頭聚焦於美食之上,為什麼還要打著美食的旗號?”

比如由騰訊視頻從韓國引進的節目《拜託了冰箱》和樂視視頻自製的《你看起來很好吃》這兩檔純網生美食綜藝節目:《拜託了冰箱》由何炅與王嘉爾組成“何爾萌”主持團,邀請過鄭凱、陳赫、張紹剛等嘉賓,把他們家的冰箱搬到棚內,通過冰箱內的物品展開話題,聊生活習慣和八卦;再到早前的另一檔美食綜藝《你看起來很好吃》,由“好吃家族”的隊長陶晶瑩擔任主持,飛往全球各地的明星家中,也是直奔冰箱做菜聊八卦。

兩檔節目在美食綜藝風口可以說是引領了一票“冰箱系”的風潮,從節目名稱看上去以為將會是場刺激味蕾的視聽盛宴,實則也是通過消費明星隱私滿足粉絲的窺私欲,與其說定位是美食綜藝,更像是由美食+八卦、美容、感情、生活….等疊加起來的大雜燴,美食元素本身在節目中的地位卻變得模糊不清。

雖然美食綜藝相比於《舌尖》系列的美食紀錄片的側重點不一樣,但不難發現隨著美食綜藝越來越多,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美食”究竟為綜藝節目錦上添花的創新?還是淪為尷尬的仲介?其位置屬性似乎模糊不清,以至於出現向上面網友那樣對美食節目的誤解。

國內美食綜藝的“泡沫繁榮”

專注細分市場是進階關鍵

2014年前後,《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一系列引進模式的現象級,掀起了一陣國內的“引進風”,而美食綜藝的內容定位和數量也在潛移默化發生變化。隨著“網生代”的崛起,其市場消費力和綜藝需求逐漸被發掘,越來越多節目的價值觀認為“得年輕人得收視”,然而在創意不能完全支撐膨脹的市場需求的矛盾下,美食綜藝借鑒國外的成熟模式也成為了一個必然階段。

《頂級廚師》《星廚駕到》都脫胎于歐美國家流行的廚藝競賽模式,《拜託了冰箱中國版》《你看起來很好吃》則引進韓國模式。眾多可以選擇的節目看到後面發現套路都一樣,同質化的結果使得產品樣式單一,觀眾需求逐漸得不到滿足,這樣不僅會削弱綜藝節目收視價值,對節目資源的也是一種浪費。引進的“舶來品”雖然內容創意和節目形態很快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其生存能力相當不穩定,“禁韓令”面前“嫁接”顯得更為風雨飄搖。

近幾年,美食在中國土壤上已顯有原生路徑,市場上出現了一系列從本土文化出發的垂直系美食綜藝。如開闢了美食節目新形態的《十二道鋒味》、體現國內餐桌遊戲文化的《飯局的誘惑》,以及由騰訊視頻與黃小廚聯合出品的美食生活脫口秀《黃小廚的春夏秋冬》。與其做成“大雜燴”的尷尬效果,不如像這些節目開啟的嘗試一樣,抱有誠意的在品類節目中的“美食”這一細分市場上深耕,做深做透一個單一品類。

比如以“做菜是一生的愛好”自稱的謝霆鋒,因明星本人的推動,前幾季的市場已然開拓完成,完全佔據了“美食節目”這一市場,通過吃透 “小眾市場”外延至“大眾關注”,使《十二道鋒味》成為具有強明星IP且持續發展的“美食節目”。從這個角度來說,《十二道鋒味》抓住了合適的類型,也匹配了最合適的核心明星,在“美食節目”這個市場上擁有了最大的影響力。再比如從“文藝男青年”回歸“煙火氣”的在《嚮往的生活》中教會我們吃飯、生活的黃磊。

一個節目要取得市場的認可,如果始終把目標聚焦在人多的地方,不僅“眾口難調”,長此以往還可能會失去可持續發展動力。而美食綜藝節目若是想擴大聲量、獲得關注,就更需要在這一細分類型裡深耕,用適合的明星滿足這一細分市場的需求,詮釋真正意義上的“美食與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