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城南舊事》和《呼蘭河傳》:兩種“童年視角”

《呼蘭河傳》中的“我”讓人感覺到的是, 兒童本來就是那樣的;而《城南舊事》中的我卻仿佛在小心翼翼地扮演一個兒童的角色, 想像著“我應該是那樣的”:我應該對苦難表達兒童般的愛心,

我應該對他人表現孩子般的單純, 於是便有了刻意為之的做作。

1921年, 3歲的林海音隨父母遷居北京, 童年便在北京南城度過, 其後在北京讀書、工作、結婚, 直至1948年30歲時, 回到故鄉臺灣, 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城南舊事》寫於到臺灣之後, 而背景是“英子”(林海音)7歲到13歲時在北京的生活, 作者選擇第一人稱的兒童視角, 回憶童年“舊事”。

用作者自己的話說, 寫這部書是“讓實際的童年過去, 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話中透出心情。 《城南舊事》的回憶止於13歲, 這一年, 英子的父親去世。 用作者自序中的話說:

我的童年結束了。 那時我十三歲, 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 如果說一個人一生要分幾個段落的話, 父親的死, 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段落。

我們也因為父親的死, 童年美夢, 頓然破碎。 在別人還需要照管的年齡, 我已經負起許多父親的責任。 我們努力渡過難關, 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 每一個進步, 都靠自己的力量, 我以受人憐憫為恥。

我也不喜歡受人恩惠, 因為報答是負擔。 父親的死, 給我造成這一串倔強, 細細想來, 這些性格又何嘗不是承受於我那好強的父親呢!

英子的童年, 是因父親的去世而中止的。 從小說中的描寫來看, 這位父親談不上一個好字:一位典型的舊家庭的家長,

專制, 好酒色, 對待孩子也只是“溺愛”和“揍”。 “在日本吃花酒, 一家挨一家, 吃一整條街, 從天黑吃到天亮。 媽就在家裡守到天亮, 等著一個醉了的丈夫回來。 ”然而作為丈夫和父親的他, 是整個家庭的支柱。 他的死, 帶來最為直接的影響, 便是英子一家人在經濟上、生活上的巨大落差。

小學一畢業, 就被迫承擔家庭的責任, 而這一切, 英子卻出乎意料地坦然承受。 在小說結尾, 剛從畢業典禮上回來的英子, 聽到廚子老高告知父親在醫院中去世的消息, 立刻明白了擺在眼前的道路:“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 是的, 這裡就數我大了, 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對老高說:“老高, 我知道是什麼事了, 我就去醫院。 ”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

這樣的安靜。

英子此後的命運, 雖讓人不勝唏噓, 卻也造就了她薛寶釵式的生存能力與人際能力。 也許童年的感覺被壓抑得太久且深, 使得林海音在選用兒童視角回憶往事時, 一面得償緬懷童年的夙願, 一面卻將社會中習得的人生智慧, 不自覺地注入到這個兒童的腦海中來。 讓人驚訝的是, 英子身上, 並非一種孩童渾渾噩噩的“天情”, 而是深受社會薰染, 極懂“人情”, 外表卻又一副萌態, 全然“金簪雪裡埋”的世故深深。

她瞭解“北京的老媽子很會偷東西, 她們偷了米就一把一把順著褲腰裝進褲兜子, 剛好落到縛著的褲腳管裡, 不會漏出來”, 並懷疑家中的宋媽的肥褲腳裡, “不知道有沒有我家的白米”。 不用大人多囑咐, 便“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我都知道。媽媽打了一隻金鐲子,藏在她的小首飾箱裡,我從來不會告訴爸爸”。最絕的是,英子略施小計,便撮合了德先叔和父親中意的蘭姨娘,化解了母親和自己可能面臨的家庭危機,機關算盡卻仿佛出自漫不經心,儼然一個女版伊阿古。當她告知母親她的傑作之後: “都是你一個人搗的鬼!”媽好像責備我,可是她笑得那麼好看。

“媽,”我有好大的委屈,“您那天還要叫爸揍我呢!” “對了,這些事你爸知道不?”“要告訴他嗎?” “這樣也好,”媽沒理我,她低頭呆想什麼,微笑著自言自語地說。然後她又好像想起了什麼,抬起頭來對我說:

“你那天說要買什麼來著?” “一副滾鐵環,一雙皮鞋,現在我還要加上訂一整年的《兒童世界》。”我毫不遲疑地說。 這精明幹練,誰能想到出自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的頭腦。在英子眼裡,她同情吃醋而一副苦相的媽媽,同情因蘭姨娘要走而“顯得格外的寂寞”的爸爸,這同情實在是達至“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境界,是否太過成熟?

這大概不是英子13歲之前的早熟,而是13歲後涉世的歷練。林海音在這部小說中選擇了兒童視角回憶舊事,但一個敘述的邏輯矛盾隨之展開:如果是“回憶舊事”,則表明作者立足于“不再是小孩子”後的視角觀照。小說中的各種細節,都可顯出作者在用極清晰的事後思維梳理事件。但作者恰恰又選擇了兒童視角,在小說中使用兒童的語氣腔調,模仿兒童的表達方式。不可否認,林海音對兒童的表達方式揣摩得非常成功。但越是成功,就越造成了敘述的矛盾:如果是兒童視角,行文就應該是進行中的敘述,而不是回憶了。

於是在一個兒童形象的背後,隱藏了兩副眼光。狀英子之天真善良而近偽,只因負載了林海音半生的心情,一切童年的混沌都被作者思考得太過清楚。相信林海音是太過想念也太過遺憾戛然而止的童年生活,反復回味中,童年仿佛包漿的古董,其光澤倒是後天生成,反而失了真相。

同是回憶之作,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卻並未失去這童年的“鋒棱和光澤”。與林海音相似,蕭紅在18歲時,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親人——祖父,從而發生了命運的轉折。也許從年齡上看,蕭紅比13歲喪父的林海音更為幸運。然而蕭紅和祖父的關係,不同于英子和父親的關係,他們之間的情感,正如《呼蘭河傳》中所說:

等我生來了,第一給了祖父的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地愛我。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麼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麼。

蕭紅與林海音,失去的和尋得的都大不相同。人失去什麼,便追求什麼。英子失去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一家人沒了生活上的倚待,為渡過難關,只能在艱辛中相依為命,於是英子向著“父親的責任”而追求,每一個進步,都靠自己的力量,以受人憐憫、恩惠為恥,因為“報答是負擔”。反而培養了自立,懂得了世事人情。用現在的話說,就叫“長大了”。童年的嚮往與成年的現狀從此扭結在一起,於是在回憶中顯出“兒童視角的成人眼光”。

而蕭紅從祖父那裡,“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祖父的死對蕭紅而言,不是從此遭遇生活上的困窘——儘管蕭紅的一生都在忍受生活上極致的困窘,但從蕭紅對困窘的忍耐可以看出,其渴望主要不在此——而是“溫暖和愛”的消逝。因為失去象徵“溫暖和愛”的祖父,所以蕭紅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可能正因如此,蕭紅才沒有主動接受人情世故的染著,從而保存了一份兒童的純真與混沌。

從歷經世事的丁玲眼中看來,這一點尤其顯著:“蕭紅的說話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為一個作家的她,為什麼會那樣少於世故。”丁玲將其歸因於“女人都容易保有純潔和幻想”,視為“稚嫩和軟弱”的表現。這裡與其說是女人的“純潔和幻想”,不如說是兒童的心靈未曾消磨。用丁玲的話說,就是蕭紅“從沒有一句話是失去了自己的”。這是蕭紅的“得其自”。

由於心中沒有順從世事人情的轉折,反而在面對世事人情中逆向揚起“溫暖和愛”。蕭紅心中混沌的東西沒有斷裂,而是一直延續下來。這從二人人生軌跡的對比中便可看出端倪。林海音的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上都有建樹,堪稱“成功遂事”的典範。而蕭紅單純的堅守卻仿佛與複雜的世道相違,“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夭”。

以混沌未開的心態與方式,面對逼仄的現實,通常會受到傷害。但當其以混沌未開的心態與方式,觀照世間的一切,表現在敘述的兒童視角,不但毫無違和感,而且根本就不需要尋找,要來便來,因為它從沒有離開過。

仔細比較蕭紅《呼蘭河傳》和林海音《城南舊事》中作為敘述者的“我”,人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鮮明的對比:《呼蘭河傳》中的“我”混沌未開,靈氣十足,即便是重複相同的事情,也時刻因情隨事遷而不斷變化著心情和態度。而《城南舊事》中的我,卻相當“懂事”,聰明到不無狡獪,卻又懂得出之以“愚騃”,尤其是《蘭姨娘》中,“我”的心智甚至“大智若愚”到了老謀深算的程度。

《呼蘭河傳》中的“我”讓人感覺到的是,兒童本來就是那樣的;而《城南舊事》中的我卻仿佛在小心翼翼地扮演一個兒童的角色,想像著“我應該是那樣的”:我應該對苦難表達兒童般的愛心,我應該對他人表現孩子般的單純,於是便有了刻意為之的做作。

人處於兒童狀態的時候,無疑“本來就是那樣的”;而所謂長大了,往往就是莊子所說的混沌被開鑿的過程。蕭紅兒童視角的奧秘,就在於她一旦進入敘述,就能夠輕而易舉地進入一種“混沌沌的氣象”,來去如意。她的童心是敞開了的,不需費任何思量。

於是,在《呼蘭河傳》中,慈悲的心態、反諷的筆力和兒童的狀態能無痕接榫。要慈悲時便有慈悲,要反諷時便有反諷,要孩子氣時,馬上就成了孩子,連個過渡都不用,“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人們大概最容易感受到作者行文中的慈悲,如面對筆下“辛苦輾轉”“辛苦麻木”的人們,蕭紅寫道:

他在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們都用悲觀絕望的眼光來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經處在了怎樣的一種艱難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經完了。他沒有想過。 他雖然也有悲哀,他雖然也常常滿滿含著眼淚,但是他一看見他的大兒子會拉著小驢飲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著眼淚的眼睛笑了起來。 他說:“慢慢的就中用了。” 然而在在處處,她又會“揭出病苦”,說出那些犀利的反諷:

於是就又跳神趕鬼,看香,扶乩,老胡家鬧得非常熱鬧。傳為一時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趕鬼的,竟被指為落伍。 因為老胡家跳神跳得花樣翻新,是自古也沒有這樣跳的,打破了跳神的紀錄了,給跳神開了一個新紀元。若不去看看,耳目因此是會閉塞了的。 這“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的確有啟蒙的視角,魯迅的影子。蕭紅畢竟受魯迅影響極深,但蕭紅的超越之處在於,她還同時有著“另一種心情”,這心情與沈從文相通。

蕭紅是這樣說的:“魯迅以一個自覺的知識份子,從高處去悲憫他的人物。他的人物,有的也曾經是自覺的知識份子,但處境卻壓迫著他,使他變成聽天由命,不知怎麼好,也無論怎樣都好的人了。這就比別的人更可悲。我開始也悲憫我的人物,他們都是自然奴隸,一切主子的奴隸。但寫來寫去,我的感覺變了。我覺得我不配悲憫他們,恐怕他們倒應該悲憫我咧!悲憫只能從上到下,不能從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輩之間。我的人物比我高。這似乎說明魯迅真有高處,而我沒有或有的也很少。一下就完了。這是我和魯迅不同處。”

蕭紅對他人的苦難是有“共情”能力的,因她就在這苦難與絕望之中。這種創作感覺,近于李後主。王國維言李後主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又言“尼采謂一切文字,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荷擔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後主其實也“自道身世”,但純用本色白描,遂與一切人的苦難相通。蕭紅的行文,行於當行,止於當止;講述的內容,亦絕非傳奇,她從來就不是“傳奇”作家,不需要營造故事,如其所說,“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遂也與一切人的苦難相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怎麼辦?也只能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了。 或許可以這樣說:《呼蘭河傳》中有“啟蒙的力量”,卻無啟蒙的色彩。

因這“另一種心情”,與啟蒙的“慈悲與反諷”構成了平衡。兒童的靈魂不被創作者通常會有的理念所劫持,所以《呼蘭河傳》中的我,有著真正屬於兒童的“不懂事”的“天情”,常因自然。用大人的眼光看,就仿佛“沒心沒肺”。例如不顧大人的管教責駡而任情玩耍,在祖母“病重的時候,我還會嚇了她一跳”,因為“那時我才五歲,是不曉得什麼的。也許覺得這樣好玩”。兒童的心靈通透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便觀照出世間本相。

胡文英說莊子“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話極漂亮但論斷率爾,因每個人都會成為他人悲劇的製造者,但製造這種悲劇者,又往往不是出於邪惡之用心,而有非自己所能操控的不得已於其中,不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這“是非”如何管?又該如何“下手”?

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的命運,“我”如何管?又如何“下手”?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倒是因著一種同情心,參與改變身邊之人的命運。這結果是因著英子的幫助,“瘋子”秀貞和妞兒在離家後被火車撞死,落實了秀貞拐帶孩子的駡名。因與“賊子”的幾番交往,卻給便衣點引了路破了案。當然,她也曾巧妙拯救面臨破碎的家庭。然而面對宋媽和爸爸的命運,她也只能默默承受。英子像所有懂事的大人一樣,改變了能改變的,接受了不能改變的。

這絕非說要讓英子來承擔責任。英子迷蒙中竟做了許許多多“好人好事”,你只能說她的確是想做好事。《呼蘭河傳》中的“我”混沌無為。相比之下,英子實在是做得太多太多了。英子的童年,與小說作者讓英子所承擔的精神內容,是不相符合的。事實上,小說中英子的整個人生,是她莫名地背負了一個並不該讓孩子來背負的道德十字架。

其實,《城南舊事》中的這種兒童視角,也的確是一種頗為常見的“兒童視角”,那就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甚深的許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先意承志”的教育與期待。英子是生活中的父母所盼望的兒童形象,該天真時她給你天真,該懂事時她給你懂事,關鍵時候,說不定還能給你製造出意想不到的驚喜。

林海音的這個選擇,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中國式家庭中優秀的孩子的下意識流露。林海音也確實嚮往真正屬於兒童的世界,否則她不會在小說中這樣說:

媽媽說:“小英子,看見這個壞人了沒有?你不是喜歡作文章嗎?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兒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麼做了賊,又怎麼落得這麼個下場。” “不!”我反抗媽媽這麼教我!我將來長大了是要寫一本書的,但絕不是像媽媽說的這麼寫。我要寫的是:

“我們看海去。” 作者深藏的心情很清楚,所以這一篇的篇名就是《我們看海去》。然而命運沒有給她敞開這份心情的機會,如同大多數中國兒童,在道德的十字架上慢慢成長。林中有兩條路,蕭紅卻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那條,一切從此有所不同。

便“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我都知道。媽媽打了一隻金鐲子,藏在她的小首飾箱裡,我從來不會告訴爸爸”。最絕的是,英子略施小計,便撮合了德先叔和父親中意的蘭姨娘,化解了母親和自己可能面臨的家庭危機,機關算盡卻仿佛出自漫不經心,儼然一個女版伊阿古。當她告知母親她的傑作之後: “都是你一個人搗的鬼!”媽好像責備我,可是她笑得那麼好看。

“媽,”我有好大的委屈,“您那天還要叫爸揍我呢!” “對了,這些事你爸知道不?”“要告訴他嗎?” “這樣也好,”媽沒理我,她低頭呆想什麼,微笑著自言自語地說。然後她又好像想起了什麼,抬起頭來對我說:

“你那天說要買什麼來著?” “一副滾鐵環,一雙皮鞋,現在我還要加上訂一整年的《兒童世界》。”我毫不遲疑地說。 這精明幹練,誰能想到出自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的頭腦。在英子眼裡,她同情吃醋而一副苦相的媽媽,同情因蘭姨娘要走而“顯得格外的寂寞”的爸爸,這同情實在是達至“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境界,是否太過成熟?

這大概不是英子13歲之前的早熟,而是13歲後涉世的歷練。林海音在這部小說中選擇了兒童視角回憶舊事,但一個敘述的邏輯矛盾隨之展開:如果是“回憶舊事”,則表明作者立足于“不再是小孩子”後的視角觀照。小說中的各種細節,都可顯出作者在用極清晰的事後思維梳理事件。但作者恰恰又選擇了兒童視角,在小說中使用兒童的語氣腔調,模仿兒童的表達方式。不可否認,林海音對兒童的表達方式揣摩得非常成功。但越是成功,就越造成了敘述的矛盾:如果是兒童視角,行文就應該是進行中的敘述,而不是回憶了。

於是在一個兒童形象的背後,隱藏了兩副眼光。狀英子之天真善良而近偽,只因負載了林海音半生的心情,一切童年的混沌都被作者思考得太過清楚。相信林海音是太過想念也太過遺憾戛然而止的童年生活,反復回味中,童年仿佛包漿的古董,其光澤倒是後天生成,反而失了真相。

同是回憶之作,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卻並未失去這童年的“鋒棱和光澤”。與林海音相似,蕭紅在18歲時,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親人——祖父,從而發生了命運的轉折。也許從年齡上看,蕭紅比13歲喪父的林海音更為幸運。然而蕭紅和祖父的關係,不同于英子和父親的關係,他們之間的情感,正如《呼蘭河傳》中所說:

等我生來了,第一給了祖父的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地愛我。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麼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麼。

蕭紅與林海音,失去的和尋得的都大不相同。人失去什麼,便追求什麼。英子失去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一家人沒了生活上的倚待,為渡過難關,只能在艱辛中相依為命,於是英子向著“父親的責任”而追求,每一個進步,都靠自己的力量,以受人憐憫、恩惠為恥,因為“報答是負擔”。反而培養了自立,懂得了世事人情。用現在的話說,就叫“長大了”。童年的嚮往與成年的現狀從此扭結在一起,於是在回憶中顯出“兒童視角的成人眼光”。

而蕭紅從祖父那裡,“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祖父的死對蕭紅而言,不是從此遭遇生活上的困窘——儘管蕭紅的一生都在忍受生活上極致的困窘,但從蕭紅對困窘的忍耐可以看出,其渴望主要不在此——而是“溫暖和愛”的消逝。因為失去象徵“溫暖和愛”的祖父,所以蕭紅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可能正因如此,蕭紅才沒有主動接受人情世故的染著,從而保存了一份兒童的純真與混沌。

從歷經世事的丁玲眼中看來,這一點尤其顯著:“蕭紅的說話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為一個作家的她,為什麼會那樣少於世故。”丁玲將其歸因於“女人都容易保有純潔和幻想”,視為“稚嫩和軟弱”的表現。這裡與其說是女人的“純潔和幻想”,不如說是兒童的心靈未曾消磨。用丁玲的話說,就是蕭紅“從沒有一句話是失去了自己的”。這是蕭紅的“得其自”。

由於心中沒有順從世事人情的轉折,反而在面對世事人情中逆向揚起“溫暖和愛”。蕭紅心中混沌的東西沒有斷裂,而是一直延續下來。這從二人人生軌跡的對比中便可看出端倪。林海音的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上都有建樹,堪稱“成功遂事”的典範。而蕭紅單純的堅守卻仿佛與複雜的世道相違,“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夭”。

以混沌未開的心態與方式,面對逼仄的現實,通常會受到傷害。但當其以混沌未開的心態與方式,觀照世間的一切,表現在敘述的兒童視角,不但毫無違和感,而且根本就不需要尋找,要來便來,因為它從沒有離開過。

仔細比較蕭紅《呼蘭河傳》和林海音《城南舊事》中作為敘述者的“我”,人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鮮明的對比:《呼蘭河傳》中的“我”混沌未開,靈氣十足,即便是重複相同的事情,也時刻因情隨事遷而不斷變化著心情和態度。而《城南舊事》中的我,卻相當“懂事”,聰明到不無狡獪,卻又懂得出之以“愚騃”,尤其是《蘭姨娘》中,“我”的心智甚至“大智若愚”到了老謀深算的程度。

《呼蘭河傳》中的“我”讓人感覺到的是,兒童本來就是那樣的;而《城南舊事》中的我卻仿佛在小心翼翼地扮演一個兒童的角色,想像著“我應該是那樣的”:我應該對苦難表達兒童般的愛心,我應該對他人表現孩子般的單純,於是便有了刻意為之的做作。

人處於兒童狀態的時候,無疑“本來就是那樣的”;而所謂長大了,往往就是莊子所說的混沌被開鑿的過程。蕭紅兒童視角的奧秘,就在於她一旦進入敘述,就能夠輕而易舉地進入一種“混沌沌的氣象”,來去如意。她的童心是敞開了的,不需費任何思量。

於是,在《呼蘭河傳》中,慈悲的心態、反諷的筆力和兒童的狀態能無痕接榫。要慈悲時便有慈悲,要反諷時便有反諷,要孩子氣時,馬上就成了孩子,連個過渡都不用,“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人們大概最容易感受到作者行文中的慈悲,如面對筆下“辛苦輾轉”“辛苦麻木”的人們,蕭紅寫道:

他在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們都用悲觀絕望的眼光來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經處在了怎樣的一種艱難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經完了。他沒有想過。 他雖然也有悲哀,他雖然也常常滿滿含著眼淚,但是他一看見他的大兒子會拉著小驢飲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著眼淚的眼睛笑了起來。 他說:“慢慢的就中用了。” 然而在在處處,她又會“揭出病苦”,說出那些犀利的反諷:

於是就又跳神趕鬼,看香,扶乩,老胡家鬧得非常熱鬧。傳為一時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趕鬼的,竟被指為落伍。 因為老胡家跳神跳得花樣翻新,是自古也沒有這樣跳的,打破了跳神的紀錄了,給跳神開了一個新紀元。若不去看看,耳目因此是會閉塞了的。 這“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的確有啟蒙的視角,魯迅的影子。蕭紅畢竟受魯迅影響極深,但蕭紅的超越之處在於,她還同時有著“另一種心情”,這心情與沈從文相通。

蕭紅是這樣說的:“魯迅以一個自覺的知識份子,從高處去悲憫他的人物。他的人物,有的也曾經是自覺的知識份子,但處境卻壓迫著他,使他變成聽天由命,不知怎麼好,也無論怎樣都好的人了。這就比別的人更可悲。我開始也悲憫我的人物,他們都是自然奴隸,一切主子的奴隸。但寫來寫去,我的感覺變了。我覺得我不配悲憫他們,恐怕他們倒應該悲憫我咧!悲憫只能從上到下,不能從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輩之間。我的人物比我高。這似乎說明魯迅真有高處,而我沒有或有的也很少。一下就完了。這是我和魯迅不同處。”

蕭紅對他人的苦難是有“共情”能力的,因她就在這苦難與絕望之中。這種創作感覺,近于李後主。王國維言李後主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又言“尼采謂一切文字,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荷擔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後主其實也“自道身世”,但純用本色白描,遂與一切人的苦難相通。蕭紅的行文,行於當行,止於當止;講述的內容,亦絕非傳奇,她從來就不是“傳奇”作家,不需要營造故事,如其所說,“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遂也與一切人的苦難相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怎麼辦?也只能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了。 或許可以這樣說:《呼蘭河傳》中有“啟蒙的力量”,卻無啟蒙的色彩。

因這“另一種心情”,與啟蒙的“慈悲與反諷”構成了平衡。兒童的靈魂不被創作者通常會有的理念所劫持,所以《呼蘭河傳》中的我,有著真正屬於兒童的“不懂事”的“天情”,常因自然。用大人的眼光看,就仿佛“沒心沒肺”。例如不顧大人的管教責駡而任情玩耍,在祖母“病重的時候,我還會嚇了她一跳”,因為“那時我才五歲,是不曉得什麼的。也許覺得這樣好玩”。兒童的心靈通透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便觀照出世間本相。

胡文英說莊子“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話極漂亮但論斷率爾,因每個人都會成為他人悲劇的製造者,但製造這種悲劇者,又往往不是出於邪惡之用心,而有非自己所能操控的不得已於其中,不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這“是非”如何管?又該如何“下手”?

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的命運,“我”如何管?又如何“下手”?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倒是因著一種同情心,參與改變身邊之人的命運。這結果是因著英子的幫助,“瘋子”秀貞和妞兒在離家後被火車撞死,落實了秀貞拐帶孩子的駡名。因與“賊子”的幾番交往,卻給便衣點引了路破了案。當然,她也曾巧妙拯救面臨破碎的家庭。然而面對宋媽和爸爸的命運,她也只能默默承受。英子像所有懂事的大人一樣,改變了能改變的,接受了不能改變的。

這絕非說要讓英子來承擔責任。英子迷蒙中竟做了許許多多“好人好事”,你只能說她的確是想做好事。《呼蘭河傳》中的“我”混沌無為。相比之下,英子實在是做得太多太多了。英子的童年,與小說作者讓英子所承擔的精神內容,是不相符合的。事實上,小說中英子的整個人生,是她莫名地背負了一個並不該讓孩子來背負的道德十字架。

其實,《城南舊事》中的這種兒童視角,也的確是一種頗為常見的“兒童視角”,那就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甚深的許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先意承志”的教育與期待。英子是生活中的父母所盼望的兒童形象,該天真時她給你天真,該懂事時她給你懂事,關鍵時候,說不定還能給你製造出意想不到的驚喜。

林海音的這個選擇,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中國式家庭中優秀的孩子的下意識流露。林海音也確實嚮往真正屬於兒童的世界,否則她不會在小說中這樣說:

媽媽說:“小英子,看見這個壞人了沒有?你不是喜歡作文章嗎?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兒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麼做了賊,又怎麼落得這麼個下場。” “不!”我反抗媽媽這麼教我!我將來長大了是要寫一本書的,但絕不是像媽媽說的這麼寫。我要寫的是:

“我們看海去。” 作者深藏的心情很清楚,所以這一篇的篇名就是《我們看海去》。然而命運沒有給她敞開這份心情的機會,如同大多數中國兒童,在道德的十字架上慢慢成長。林中有兩條路,蕭紅卻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那條,一切從此有所不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