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山不能容二虎,達芬奇與米開朗琪羅的愛恨情仇

關公戰秦瓊, 誰勝誰負?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 比中國唐朝的畫聖吳道子怎麼樣?吳道子據說也是擅長繪製壁畫, 但是基本沒有流傳下來, 有一幅經徐悲鴻和張大千鑒定過的草圖《八十七神仙卷》。

一山不能容二虎, 除非一公和一母。 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據說都是同性戀, 二人都是終身未婚。

前者有兩位小鮮肉學生, 一直伴隨到死, 並且繼承了他的畫作遺產包括《蒙娜麗莎》。

後者在五十七歲的時候遇到二十三歲的男友, 一見鍾情, 為他寫了許多熱情洋溢的情詩, 流傳後世。

同為感情細膩心理敏感的一線藝術家, 老達和小米互相看不對眼, 不肯連袂演出, 同走紅毯, 共上真人秀節目。 金主資本家一看, 順勢安排他們兩個上擂臺比武, 招攬票房。

話說桀起靈台, 紂起鹿台, 吳王夫差修築了姑蘇台。

總之, 國家沒有搞好, 文臣武將們是不肯承擔責任的, 要把黑鍋推給君王和建築師。 曹操在赤壁為什麼失敗了?

可能是因為修了銅雀台激怒了周瑜。 慈禧太后的罪過是修了頤和園。

這個道理, 佛羅倫斯的蠻夷是不懂的。 他們修了一個奢華僭越的市政廳, 只比故宮太和殿略小些, 而且裡面看著還要更加寬敞,

因為沒有那麼多柱子。

佛羅倫斯市政廳

這個大廳落成不久, 燒包的領導就要安排藝人在兩側的長牆上繪製壁畫, 炫耀佛羅倫斯歷史上的赫赫武功。

這一邊, 叫達芬奇來畫;那一邊, 讓米開朗琪羅去畫。 兩大藝術家伺候著我一個人, 我這一城之主的福份還小嗎?

達芬奇被安排繪製1440年佛羅倫斯聯軍打敗AC米蘭和國際米蘭的安加利之戰。 米開朗琪羅被委託描繪1364年佛羅倫斯軍隊吃Pizza餅的凱西那之戰, 哦不對, 是打敗有那個斜塔的比薩城。

前面已經提到, 這兩個人都是多面手, 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 而壁畫是兩個人的基本功:達芬奇此前畫過著名的《最後的晚餐》和《岩間聖母》, 米開朗琪羅此後給西斯廷禮拜堂畫滿了屋頂。

這看起來好像是一場兩個人都不能輸, 都輸不起的擂臺比拼, 好緊張, 好尷尬呀。

米開朗琪羅畫作

其實不然。 達芬奇先畫完了, 但是他的作品沒能保存下來, 馬上就因為偶然因素被毀掉了, 只剩下後世的摹本, 還不精確。

米開朗琪羅則是根本就沒畫完, 只留下一個素描草稿, 還被粉絲們從牆上摳掉, 當紀念品帶走了。 所以說, 這是一場虛無的較量。 大師已經遠去, 載體已經消失, 只剩下當時和後世的八卦。

現在我們具體八卦一下, 同學們請坐好。 達芬奇這個人, 畫起畫來是很慢的, 好比起點作家連載經常拖更。

現在東家引入了競爭機制,他打起精神竟然很快就完成了作品,還搞萬眾創新,用了一種據說是古羅馬流傳下來,但是此前已經失傳,又由他復興的新方法,就是滴蠟(不知道有沒有皮鞭,制服,等等)。

那時候後世的油畫油彩還很少用,畫家多使用有缺陷的蛋彩,用生雞蛋調色(所以很多壁畫受損嚴重,包括名畫《最後的晚餐》,需要特別保護,現在要副科級幹部以上憑介紹信才能到現場看)。

達芬奇在顏料裡面加了蠟,畫出來效果還不錯。但是,但是,那一年全球變暖,氣候反常,完成的畫作在牆上遲遲不能乾燥定型,存在隱患。

達芬奇一看,一拍腦袋,就把隱患變成了明患:他叫人拿來一些火盆,想用炭火把壁畫烤幹。結果呢,顏料裡面的蠟融化了,帶著顏料一起從壁畫裡流下去了,整個壁畫的色彩和人物形象完全亂了,徹底毀掉了。

這個事故很有點破壞達芬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形象:難道不應該先做一個試驗,先拿同樣摻了蠟的顏料樣本(或者哪怕從壁畫上刮下一點),放到火盆的一定距離以外,測試一下效果,看看是不是能烤幹還是會發生什麼事,包括改變距離和烘烤時間來作個資料圖,然後選擇最優條件,再到場地上去應用嗎?

米開朗琪羅一看,不由得喜上心頭——那是讀者你這樣的俗人才會幹的事,大師能這樣嗎?年青的大師只在牆上畫了一個草稿,就告訴周圍的人:“教皇叫我來巡山嘍,巡到羅馬又一山嘍,少陪了!”唱著歌走了,到羅馬去給教皇設計陵墓去了。

那麼,在這場有限的比拼之中,是誰占了上風?誰是人氣最高的一線明星?

有很多人認為是米開朗琪羅。

第一:他的思路比較新穎,沒有直接表現戰鬥,而是畫了一群正在河裡洗澡的戰士忽聞警訊,爬上岸拿起武器就要投入戰場,有點“蛙聲十裡出山泉”的意思,有點樂觀和朝氣。

第二:青年的後起之秀戰勝老年的成名藝人,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這不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通常套路嘛。我小的時候,讀到藝術史上對於這段公案的敘述,一般就是這個套路。

作者:蔡茫茫,北京大學91級化學系校友

編輯:未名湖是個海洋(本文在發佈時對作者原文進行了適當編輯)

本文系“未名湖是個海洋”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本文未標注的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現在東家引入了競爭機制,他打起精神竟然很快就完成了作品,還搞萬眾創新,用了一種據說是古羅馬流傳下來,但是此前已經失傳,又由他復興的新方法,就是滴蠟(不知道有沒有皮鞭,制服,等等)。

那時候後世的油畫油彩還很少用,畫家多使用有缺陷的蛋彩,用生雞蛋調色(所以很多壁畫受損嚴重,包括名畫《最後的晚餐》,需要特別保護,現在要副科級幹部以上憑介紹信才能到現場看)。

達芬奇在顏料裡面加了蠟,畫出來效果還不錯。但是,但是,那一年全球變暖,氣候反常,完成的畫作在牆上遲遲不能乾燥定型,存在隱患。

達芬奇一看,一拍腦袋,就把隱患變成了明患:他叫人拿來一些火盆,想用炭火把壁畫烤幹。結果呢,顏料裡面的蠟融化了,帶著顏料一起從壁畫裡流下去了,整個壁畫的色彩和人物形象完全亂了,徹底毀掉了。

這個事故很有點破壞達芬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形象:難道不應該先做一個試驗,先拿同樣摻了蠟的顏料樣本(或者哪怕從壁畫上刮下一點),放到火盆的一定距離以外,測試一下效果,看看是不是能烤幹還是會發生什麼事,包括改變距離和烘烤時間來作個資料圖,然後選擇最優條件,再到場地上去應用嗎?

米開朗琪羅一看,不由得喜上心頭——那是讀者你這樣的俗人才會幹的事,大師能這樣嗎?年青的大師只在牆上畫了一個草稿,就告訴周圍的人:“教皇叫我來巡山嘍,巡到羅馬又一山嘍,少陪了!”唱著歌走了,到羅馬去給教皇設計陵墓去了。

那麼,在這場有限的比拼之中,是誰占了上風?誰是人氣最高的一線明星?

有很多人認為是米開朗琪羅。

第一:他的思路比較新穎,沒有直接表現戰鬥,而是畫了一群正在河裡洗澡的戰士忽聞警訊,爬上岸拿起武器就要投入戰場,有點“蛙聲十裡出山泉”的意思,有點樂觀和朝氣。

第二:青年的後起之秀戰勝老年的成名藝人,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這不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通常套路嘛。我小的時候,讀到藝術史上對於這段公案的敘述,一般就是這個套路。

作者:蔡茫茫,北京大學91級化學系校友

編輯:未名湖是個海洋(本文在發佈時對作者原文進行了適當編輯)

本文系“未名湖是個海洋”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本文未標注的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