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今人不學褚遂良,臨盡唐帖也枉然 學好褚遂良,國展之上定不凡

褚遂良的傳世碑刻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裴藝碑》、《雁塔聖教序記》等, 楷書墨蹟有《大字陰符經》、《小楷陰符經》、《臨王獻之飛鳥帖》、《倪寬贊》、《千字文》等傳世, 雖然有些傳為偽刻, 但都可以作為學習唐代楷書的範本。 其書法繼二王、歐、虞之後, 融會漢隸, 豐豔流暢, 變化多姿, 別開生面, 自成一家, 與歐陽詢、虞世南齊名, 在唐代楷書發展史上, 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等人的風格不同, 在筆法、結構上多有開拓, 與後來的顏真卿形成了一個輕盈, 一個厚重截然相反的書風, 對後代影響甚大。 他早期的楷書作品《伊闕佛龕碑》和《孟法師碑》用筆凝重古樸,

結構寬博, 保留了不少隸書筆意, 後期《雁塔聖教序》、《房玄齡碑》和《倪寬贊》則變化很大, 融進了很多婉美輕盈的線條, 風格華麗。

《孟法師碑》

《孟法師碑》, 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 唐太宗貞觀十六年(西元642年)刻立。 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作書。 原石已經佚失, 只有唐時所拓孤本傳世。 這塊碑既吸取了歐陽詢楷書剛健險勁的用筆, 又融和了虞世南楷書典雅寬舒的結構, 字形方正端麗, 是褚遂良中年書法的代表作。 初學褚遂良楷書, 這塊碑可以作為一條平整的入門之道。

《房玄齡碑》

《房玄齡碑》, 也稱《房梁公碑》。 唐貞觀二十□年七月立。 楷書36行, 每行約80字。 原碑現在陝西省昭陵博物館。 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 許多字已經辨識不清, 目前僅存800餘字。 但是從這塊碑的藝術變化來看, 它已經和幾年前的《孟法師碑》大不相同, 技法和風格更接近後期的《雁塔聖教序》。 明顯的是橫畫左低右高, 出現俯仰有致的弧形線條, 豎畫向內凹進, 呈現出相背之勢, 不同于顏真卿楷書向外凸出的形勢。

結構也出現有收有放, 姿態生動, 氣勢開張。 可以認為這是褚遂良在學習王羲之書法之後變法的里程碑。

褚遂良《倪寬贊》

《倪寬贊》, 墨蹟紙本, 有界格,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縱24.6釐米, 橫170釐米。 用筆豐富多變, 帶有明顯的隸書筆意,

尤其是捺畫極粗重。 結構端莊秀麗, 剛正之氣溢於紙上。

《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最著名的碑刻是至今保存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左右側的《雁塔聖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二石。 《雁塔聖教序記》, 是《雁塔三藏聖教序記》的通稱, 又稱《慈恩寺聖教序記》。

前石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玄奘法師西行歸國後翻譯佛經所撰的序文, 在塔的右側;後石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就唐太宗此序所撰的記文, 在塔的左側。 褚遂良在唐永徽四年(西元653年)書寫, 時年56歲。 序文由右向左, 21行, 行42字。 記文由左向右, 20行, 行40字。

《雁塔聖教序記》楷書最大的特點是“提筆空、運筆靈”。 是褚遂良晚年書法傑作。 學書者學此碑, 必從筆力沉厚處著眼, 前人曾經評價這塊碑類似“美女嬋娟”, 還有人稱褚書綿麗流滑, 不可學, 學則容易學軟。 其實, 關鍵在於學書者是否善於學習, 不能怪罪古人。 我們在臨摹學習時不能單純追求筆劃的纖細柔弱而丟掉他的精神和骨力。

由於他的幾塊傳世楷書名碑風格迥異,用筆變化多端,婀娜多姿,被推為唐楷的新規範,至今已經為不少學習楷書、進行楷書創作的人奉為圭臬。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具有很強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書法家。

褚遂良楷書的總體特點是瘦中含潤,寓剛於柔,空靈飛動,寬綽疏朗,風神俊逸。

褚遂良楷書的藝術風格:

1.用筆特點:

(1)用筆輕提而不輕滑,委婉、凝重、洗練,瘦勁不失柔和;細筋入骨,少肉多力。

(2)提按操縱自如,舉重若輕,比較長的橫筆、捺腳有時突然很粗,而其它筆劃相對又非常細,但是雖細猶勁,細若鉛絲,如折釵股。撇畫保留有較濃的隸書意味,撇尾上挑,形成撇輕捺重。

(3)筆勢舒展開張,起伏跳躍,行筆多取弧勢,用筆明快,線條流暢。

(4)鉤畫(尤其是戈鉤)極富變化,或隱其鉤,或向右下角拉得很長。

(5)豎畫起筆獨具一格,或向左或向右彎頭後再向右下,姿態靈活。

2.結構特點:

(1)字形較方,結構疏朗、清爽。

(2)參用隸書的形制,穩重勻稱。

(3)結構內斂而外擴,形體疏通,在欹側中呼應生姿,活潑而不輕佻,間有行書入楷或把楷書用行書筆意書寫。總體上給人以清俊飄逸的感覺。

作者潤堂楊涵之

由於他的幾塊傳世楷書名碑風格迥異,用筆變化多端,婀娜多姿,被推為唐楷的新規範,至今已經為不少學習楷書、進行楷書創作的人奉為圭臬。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具有很強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書法家。

褚遂良楷書的總體特點是瘦中含潤,寓剛於柔,空靈飛動,寬綽疏朗,風神俊逸。

褚遂良楷書的藝術風格:

1.用筆特點:

(1)用筆輕提而不輕滑,委婉、凝重、洗練,瘦勁不失柔和;細筋入骨,少肉多力。

(2)提按操縱自如,舉重若輕,比較長的橫筆、捺腳有時突然很粗,而其它筆劃相對又非常細,但是雖細猶勁,細若鉛絲,如折釵股。撇畫保留有較濃的隸書意味,撇尾上挑,形成撇輕捺重。

(3)筆勢舒展開張,起伏跳躍,行筆多取弧勢,用筆明快,線條流暢。

(4)鉤畫(尤其是戈鉤)極富變化,或隱其鉤,或向右下角拉得很長。

(5)豎畫起筆獨具一格,或向左或向右彎頭後再向右下,姿態靈活。

2.結構特點:

(1)字形較方,結構疏朗、清爽。

(2)參用隸書的形制,穩重勻稱。

(3)結構內斂而外擴,形體疏通,在欹側中呼應生姿,活潑而不輕佻,間有行書入楷或把楷書用行書筆意書寫。總體上給人以清俊飄逸的感覺。

作者潤堂楊涵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