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邵長華武學院發佈:學武切忌誤入江湖套路之門

傳統中國文與武不相分離。

真正的武道, 原來是, 且一直是中國古代上層社會子弟們重點修習的主要功課。 如果說老子莊子是武道高人, 大家覺得太遙遠。 但李白, 辛棄疾等佩劍, 舞劍, 絕非江湖賣藝的雜耍。 與今天社會上練武之人基本上都是“貧下中農”的社會現狀是很不一樣的。

古代文士必佩劍

傳統上正宗的中國“士人”, 都是文武“斌斌”的;中國文化的精髓, 追求的就是“文武雙全”;即使是學醫的人, 也強調“武醫不分家”。 “武術本領”對於上層階層的人士來說, 絕不是一種“實用技術”, 而是一種文化修養和社會背景的標誌, 對於他們來說, “武”不是“目的”而是“過程”, 是一種修習而不是一門技術, 士人用武而不言武。 這種思想和傳統, 在注重“專業分工”的西方, 是很難出現的。 為什麼?就因為中國的“道”, 不僅僅通過“文”來展現——即所謂的“文以載道”;更通過“武”來修習——即所謂的“以武入道”。

萬事萬物, 皆出於道--理解道的精微和奧妙, 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和心理修為。

在對武道重視方面, 日本值得中國學習。

今天的中國人, 已經離道甚遠。 對於“武道”這種最簡便易行, 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的方式, 已經完全陌生了。

固然中國人已經忘記了“武道”對人思維、心理、行為以及身體素質上提高的重大價值, 但日本人卻沒有忘記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寶貝。 日本不僅僅規定高級職員晉升, 必須持有武道館修習的“學分”, 而且從2008年開始, 就要求中學把“武道課”列為必修課, 並且從2012年全面執行。 正因為日本充分懂得“武道”在教育中的價值, 日本國民在健康水準、在尚武精神等方面, 都有我們不得不稱道之處。

傳統上習武人士大多出生富貴, 下層民眾迫于生計的“跑江湖”套路, 大多不是真功夫。

傳統上, 中國人的正宗武道修習, 一直是富貴人家們教習子弟, 用於提高身心素質和社會競爭力的途徑, 基本上沒有進入民間。 大家也知道:清朝頒發過“禁武令”, 除了官方和貴族, 民間是禁止練武的。 楊露禪這樣的武術大師, 被清朝的大官們請去內宅教子弟們學拳, 卻被我們說成是, 滿洲貴族們不想練習辛苦勞累的真功夫, 只想練習輕鬆柔和的太極拳健身, 因此請楊露禪教拳。 這真是大笑話:難道貴族們僅僅是想練練體操嗎?難道忘了楊露禪當年號稱“楊無敵”, 功夫蓋世嗎?太極拳柔軟柔和是不錯, 可是你想練成這種柔軟的拳,

卻是很不容易的, 要下苦功的--事實上, 要想練成這種軟拳, 比練硬拳更難。

真正的武術, 大多招式樸實無華

中國的下層民間, 一直都很缺乏練武的環境, 也缺乏練武的內在追求。 首先是“好男不當兵”, 中國人並不是喜好武鬥的民族, 傾向於“自保”即可。 其次是練武是一個很辛苦,

很長期的事情, 民間下層人士迫于生計, 並沒有太多閒工夫來練武。 反而是上層人士更重視體育教育, 怕兒女們悠閒度日, 日久變成了廢人, 用武術修習來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 讓孩子精氣神完好, 身體健康。 同時又讓子弟們好好讀書, 成為文武雙全的人, 只有後代有出息, 子弟優秀, 才能保住自己家族代代傳延的 “世家”地位。

當然, 缺乏環境並不代表缺乏人才, 民間同樣高手輩出。 但是民間有些人練武的目的, 往往與世家子弟和真正的武者練武的目的有很大的區別, 更談不上做到“文武合一”了。 這些民間習武者, 主要是“跑江湖的”, 目的不在實用, 而在於外出表演好看, 賺點錢用。 武術一門, 江湖行話叫做“掛子門”。 江湖賣藝的,往往就是所謂的“腥掛子”(假功夫),這種武術要求是“好看”、“精彩”,賣弄很多“功夫”。出場,亮相,挺胸,大開大合,這些動作雖神氣十足,卻全犯了真武術的忌。只能專門糊弄不懂的外行人。而正宗的“尖掛子”,根本吸引不了看客。另外,真正的武術傳承,內部有兩條“禁例”——學武人學成後,是“不准看家護院,不准江湖賣藝”的。顯然,這些外面練把戲的,怎麼可能是“江湖正宗武術”呢?

何為江湖賣藝手段:剛入門就大談套路者。

什麼是江湖賣藝門的武術手段?各位目前看到的電視上的各種冠以“正宗中華武術”名頭的節目,基本上都是這一派。真正的中華武術,各位基本沒機會看到——因為恪守師傳的老人們往往都很保守,絕不會出來公開表演的。

如何鑒別呢?簡單一點:凡是練武的師父告訴你:練武要你一開始就練“正宗套路”的,告訴你只要按照套路學習,一招一式去練習很多遍,就可以“拳打千遍理自知”的,就能成為武林高手的,都是“江湖派表演門高手”,不會是真功夫。真正的武術,不重套路,而重基本功;重單式練習,招式單調重複,樸素自然,沒有花巧。這種正宗傳人,基本上要練十年的基本功以後,才會練套路玩玩(健健身,或者給外人表演看看的)。一開始入門,師父就忙著教你套路的人,就是“江湖派師父”。假如你以後的人生事業計畫,並不是去跑江湖賣藝賺錢,學這種本事幹嘛?很辛苦,又沒實用價值。

要學得真功夫,切忌跟隨跑“江湖套路”之人

這個道理並不難,練套路的人應該想想:你跟人動手過招時,難道指望對方按照套路要領來跟你打嗎?同門師兄弟對練表演給外人看還差不多。以為練套路練熟了就自動會打架,簡直就是笑話。我的老師就告訴我:有些練拳數十年的人,已經60多歲了,見了師父練的真太極拳後,坐地大哭,這一輩子勤奮學習武術,原來被江湖人騙了,全部白練了。

要學到真正的武術,該注意些什麼呢?

具體到太極拳來講,當今社會上太極拳分為三大派系;一是院校派,二是師承派,三是公園派。(這三大派系實際上也是中國武術的現實狀況)院校派是以高難動作,舒展大方,具有一種表演功能的現代太極拳。師承派是傳統武術以技擊為主要目地,是有師門的傳統太極拳。公園派是沒有師門就是前面我所說的學了一倆套所謂太極拳套路就去教別人,大夥聚在一起活動活動。這三大派系就決定了我們所處的環境,處於什麼角度去學,去練太極拳。

太極拳用於健身的運動叫體操,太極拳用於娛樂的運動叫舞蹈,太極拳用於舞臺的運動叫藝術,太極拳用於比賽場上的運動是“高難美新”,是專為競技比賽而設計的運動。規則的來源是院校,程式是從戲劇教材搬來的,功法取於舞蹈,效果就是在比賽場上爭名次。太極拳用於技擊、搏鬥,才是真正的武術,傳統的太極拳。

“文道”與“武道”不能相離

師徒間學練太極拳其中的關係有幾句主要而關鍵的話:教在我,悟在彼,學於人,化於己。不逆其性,不強人所難。——譬之不迫魚龍登山,虎豹搏浪。而教鷹擊長空,魚遊江河。啟發先天之能,改造後天生理狀態。陳鑫太極拳論中說: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非太極自然之理。故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佳角。這就要看當師父的水準高低,徒弟的悟性如何。太極拳要求是:形不要有抽扯之形,意不要有提拔之意。

總而言之,若真有志于武道,若真有心于習武,那我們便不應該慕虛名、急求成,更不應學江湖套路敗壞武風!文武不可相離,這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孔子說的“文”與 “質”的關係問題,正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不習文,不求武德的所謂“習武者”,不過是個莽人,甚至有可能成為蔣門神那樣的惡霸;而現今過於重視“文道”,忽視“武道”的做法,卻更加助長社會的柔弱之風,這顯然更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

點擊觀看龘賢居同音堂視頻解讀武術究竟是什麼?

江湖賣藝的,往往就是所謂的“腥掛子”(假功夫),這種武術要求是“好看”、“精彩”,賣弄很多“功夫”。出場,亮相,挺胸,大開大合,這些動作雖神氣十足,卻全犯了真武術的忌。只能專門糊弄不懂的外行人。而正宗的“尖掛子”,根本吸引不了看客。另外,真正的武術傳承,內部有兩條“禁例”——學武人學成後,是“不准看家護院,不准江湖賣藝”的。顯然,這些外面練把戲的,怎麼可能是“江湖正宗武術”呢?

何為江湖賣藝手段:剛入門就大談套路者。

什麼是江湖賣藝門的武術手段?各位目前看到的電視上的各種冠以“正宗中華武術”名頭的節目,基本上都是這一派。真正的中華武術,各位基本沒機會看到——因為恪守師傳的老人們往往都很保守,絕不會出來公開表演的。

如何鑒別呢?簡單一點:凡是練武的師父告訴你:練武要你一開始就練“正宗套路”的,告訴你只要按照套路學習,一招一式去練習很多遍,就可以“拳打千遍理自知”的,就能成為武林高手的,都是“江湖派表演門高手”,不會是真功夫。真正的武術,不重套路,而重基本功;重單式練習,招式單調重複,樸素自然,沒有花巧。這種正宗傳人,基本上要練十年的基本功以後,才會練套路玩玩(健健身,或者給外人表演看看的)。一開始入門,師父就忙著教你套路的人,就是“江湖派師父”。假如你以後的人生事業計畫,並不是去跑江湖賣藝賺錢,學這種本事幹嘛?很辛苦,又沒實用價值。

要學得真功夫,切忌跟隨跑“江湖套路”之人

這個道理並不難,練套路的人應該想想:你跟人動手過招時,難道指望對方按照套路要領來跟你打嗎?同門師兄弟對練表演給外人看還差不多。以為練套路練熟了就自動會打架,簡直就是笑話。我的老師就告訴我:有些練拳數十年的人,已經60多歲了,見了師父練的真太極拳後,坐地大哭,這一輩子勤奮學習武術,原來被江湖人騙了,全部白練了。

要學到真正的武術,該注意些什麼呢?

具體到太極拳來講,當今社會上太極拳分為三大派系;一是院校派,二是師承派,三是公園派。(這三大派系實際上也是中國武術的現實狀況)院校派是以高難動作,舒展大方,具有一種表演功能的現代太極拳。師承派是傳統武術以技擊為主要目地,是有師門的傳統太極拳。公園派是沒有師門就是前面我所說的學了一倆套所謂太極拳套路就去教別人,大夥聚在一起活動活動。這三大派系就決定了我們所處的環境,處於什麼角度去學,去練太極拳。

太極拳用於健身的運動叫體操,太極拳用於娛樂的運動叫舞蹈,太極拳用於舞臺的運動叫藝術,太極拳用於比賽場上的運動是“高難美新”,是專為競技比賽而設計的運動。規則的來源是院校,程式是從戲劇教材搬來的,功法取於舞蹈,效果就是在比賽場上爭名次。太極拳用於技擊、搏鬥,才是真正的武術,傳統的太極拳。

“文道”與“武道”不能相離

師徒間學練太極拳其中的關係有幾句主要而關鍵的話:教在我,悟在彼,學於人,化於己。不逆其性,不強人所難。——譬之不迫魚龍登山,虎豹搏浪。而教鷹擊長空,魚遊江河。啟發先天之能,改造後天生理狀態。陳鑫太極拳論中說: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非太極自然之理。故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佳角。這就要看當師父的水準高低,徒弟的悟性如何。太極拳要求是:形不要有抽扯之形,意不要有提拔之意。

總而言之,若真有志于武道,若真有心于習武,那我們便不應該慕虛名、急求成,更不應學江湖套路敗壞武風!文武不可相離,這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孔子說的“文”與 “質”的關係問題,正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不習文,不求武德的所謂“習武者”,不過是個莽人,甚至有可能成為蔣門神那樣的惡霸;而現今過於重視“文道”,忽視“武道”的做法,卻更加助長社會的柔弱之風,這顯然更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

點擊觀看龘賢居同音堂視頻解讀武術究竟是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