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收購+擴產+創新,電池設備企業的崢嶸“智造”路

隨著鋰電新能源行業持續向前發展, 對於核心零部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不斷提高, 動力電池設備企業正快速邁向高端智慧化生產。

這就對設備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證電芯的安全性和良品率的基礎上, 高效率、自動化、智慧化製造成為行業大趨勢。

3月1日, 四部委下發《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就明確了高端裝備支撐產業發展的未來路徑。 “到2020年, 動力電池研發製造、測試驗證、回收利用等裝備實現自動化、智慧化發展, 生產效率和品質控制水準顯著提高, 製造成本大幅降低。 ”

行業“智造”水準低 缺少企業准入門檻

然而, 國內現有的動力電池自動化裝備水準不容樂觀。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最近的一項調研報告就指出:當前, 國產電芯的一致性較差, 這與國內企業的鋰電池製造工藝、品質監控及設備自動化水準不高有著重要關係。

日韓企業在上料、合漿、極片和電芯生產、電池化成和篩選、電池組和模組組裝、物流和線上品質檢測等工藝方面, 絕大多數均採用了自動化裝備, 自動化水準在80%以上。 而國內動力電池製造工藝自動化水準相對較低, 一線企業自動化比例約50%, 二線企業僅在20%左右。

而製造工藝和生產設備是決定電池性能的重要因素。 統計資料顯示, 截至2015年年底, 我國電動汽車事故率達到0.17%, 高出世界平均水準一倍多。 在這些安全事故的背後, 動力電池製造設備的落後問題凸顯。 例如, 部分低品質的電芯存在毛刺、錯位、雜質、污染等問題, 導致動力電池在使用時會出現短路現象, 從而引發安全事故;安裝和組裝電池組的機械化程度不高,

導致生產的單體電池或電池組品質參差不齊, 電池漏液現象時有發生……

方興未艾的鋰電市場, 頗有些“蘿蔔快了不洗泥”的情形。 面對迅猛發展的動力鋰電市場, 一些企業似乎也樂意坐享“泥巴賣出蘿蔔價”的高利潤。 也正是這種心態, 讓不過關的產品流向市場成為隱患。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風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寶生看來, 市場經濟的一個規律就是趨利性, 在政策傾向之下, 大量的資本投入到了動力電池領域, 勢必將造成低端產能過剩。 “我之前一直提, 一定要把門檻弄好。 魚目混珠, 就容易把行業毀了, 對市場層面帶來很大影響, 讓消費者失去信心。 再重新來過, 就是對國家財富的極大浪費。 ”

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鋰電設備企業火力全開

客觀來看, 隨著動力電池行業的洗牌加速和國家政策重點扶持, 幾家有規模、有實力的本土電池設備企業也開始參與國際競爭, 動力電池設備市場將逐漸向大企業集中。 電池中國網也瞭解到, 包括先導智慧、贏合科技、正業科技等設備企業的2016年業績都出現了大幅增長。

贏合科技:2016年淨利1.23億元 率先推出整線交付模式

贏合科技業績快報披露, 2016年, 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50億元, 較上年同期增長132.90%;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1.23億元, 較上年同期增長104.81%。 贏合科技表示公司經營業績增長主要是由於2016年公司緊緊把握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及下游行業快速增長的市場機遇, 積極提升產品品質, 優化產品結構,

並率先在業內推出整線交付的商業模式。

電池中國網梳理發現, 這家專注做鋰電設備的企業在新能源熱潮下整合發展。 2016年並購了東莞雅康(一家集研發、製造、銷售鋰電池生產自動化設備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共拓鋰電設備市場;在創新發展方面, 公司每年從銷售收入提取6%以上的比例作為科研經費投入研發, 極大地縮短了新產品的研發週期。

先導智能:2016年淨利2.91億元 3億元投資鋰電池建設項目

2月7日, 先導智慧收購泰坦新動力100%股權。 據瞭解, 泰坦新動力是一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且能夠提供鋰電池生產自動化線一站式服務的綜合公司。 雙方同屬於專用設備製造業行業, 能形成較好的業務協同, 延伸上市公司鋰電池生產設備業務鏈。 此外,近日公司還將啟動位於無錫市的動力鋰電池設備生產基地建設專案(一期)建設。該項目一期投資金額約為3億元,項目投產後預計公司鋰電池設備產能將擴大約1倍。

而在產能擴張和產業鏈縱向並購的背後,是公司2016年經營業績的強勁支撐。先導智慧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0.79億元,同比增長101.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1億元,同比增長99.68%。

正業科技:產業鏈持續橫向整合 2016年淨利0.71億元

本報告期內,正業科技不斷加強大客戶開發、提升公司自主軟體發展能力,推進自動化、智慧化技術升級,提升品質管控水準,產品銷售收入獲得穩健增長。據電池中國網瞭解,正業科技在2016年收購了三家公司,鵬煜威、炫碩光電和集銀科技,使公司從PCB智慧檢測設備與服務提供者轉向全產業鏈自動化設備提供商,符合業界向自動化與智慧檢測大方向演進的發展趨勢。

通過產業鏈的持續橫向整合,增強了正業科技核心競爭能力,提高了整體盈利水準。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5.9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65.30 %;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7075.6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79.86%。

智雲股份:並購促2016年業績高增長 實現淨利0.93億元

2016年度,智雲股份加快產業佈局,加大合併報表範圍內各子公司的整合力度,加強各業務板塊產品結構及客戶結構的優化調整,實現營業總收入 6.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43.1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0.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73.55%。

銀河電子:智慧製造實現產業升級 2016年淨利2.91億元

報告期內,銀河電子實現營業總收入 20.31億元,同比增長 33.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1億元,同比增長 27.66%。

銀河電子錶示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公司 2016年度合併了全資子公司洛陽嘉盛電源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駿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全年的經營業績。據悉,兩家子公司的主要業務分別為新能源電動車和高端LED關鍵結構件、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類產品。

北方華創:鋰電設備主營業務收入9557.74萬元,同比增長250.05%

北方華創發佈業績快報,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6.22億元,同比增長32.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290.16萬元,同比增長46.51%。其中,新能源鋰電設備主營業務收入9,557.7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0.05%;營業利潤2016年為-44,090.99萬元,比2015年下降92.52%,主要原因是:研發階段的項目投入增加,而該項目對應收到的政府補助確認為營業外收入,導致營業利潤下降。

電池中國網瞭解到,2016年8月七星電子正式完成了與北方微電子的並購重組。2017年2月,公司正式更名為“北方華創”,致力於實現“高端裝備中國製造”的藍圖。

加快關鍵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已經成為業內及決策層的共識。電池中國網通過梳理六家鋰電設備上市公司的業績年報發現,並購、擴產和創新成為企業實現智慧化、自動化,並提升產品線效率和產品品質的主要途徑。行業龍頭企業多管齊下,電池設備行業的整體實力也在不斷提升。電池中國網認為,實現產品進口替代率的大幅提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各家企業沉下心來,以“工匠精神”補齊短板,推進智慧化製造成套裝備產業化;積極與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等強強聯合,加強關鍵環節製造設備的協同攻關,有效滿足我國鋰電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需求。

此外,近日公司還將啟動位於無錫市的動力鋰電池設備生產基地建設專案(一期)建設。該項目一期投資金額約為3億元,項目投產後預計公司鋰電池設備產能將擴大約1倍。

而在產能擴張和產業鏈縱向並購的背後,是公司2016年經營業績的強勁支撐。先導智慧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0.79億元,同比增長101.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1億元,同比增長99.68%。

正業科技:產業鏈持續橫向整合 2016年淨利0.71億元

本報告期內,正業科技不斷加強大客戶開發、提升公司自主軟體發展能力,推進自動化、智慧化技術升級,提升品質管控水準,產品銷售收入獲得穩健增長。據電池中國網瞭解,正業科技在2016年收購了三家公司,鵬煜威、炫碩光電和集銀科技,使公司從PCB智慧檢測設備與服務提供者轉向全產業鏈自動化設備提供商,符合業界向自動化與智慧檢測大方向演進的發展趨勢。

通過產業鏈的持續橫向整合,增強了正業科技核心競爭能力,提高了整體盈利水準。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5.9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65.30 %;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7075.6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79.86%。

智雲股份:並購促2016年業績高增長 實現淨利0.93億元

2016年度,智雲股份加快產業佈局,加大合併報表範圍內各子公司的整合力度,加強各業務板塊產品結構及客戶結構的優化調整,實現營業總收入 6.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43.1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0.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73.55%。

銀河電子:智慧製造實現產業升級 2016年淨利2.91億元

報告期內,銀河電子實現營業總收入 20.31億元,同比增長 33.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1億元,同比增長 27.66%。

銀河電子錶示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公司 2016年度合併了全資子公司洛陽嘉盛電源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駿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全年的經營業績。據悉,兩家子公司的主要業務分別為新能源電動車和高端LED關鍵結構件、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類產品。

北方華創:鋰電設備主營業務收入9557.74萬元,同比增長250.05%

北方華創發佈業績快報,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6.22億元,同比增長32.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290.16萬元,同比增長46.51%。其中,新能源鋰電設備主營業務收入9,557.7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0.05%;營業利潤2016年為-44,090.99萬元,比2015年下降92.52%,主要原因是:研發階段的項目投入增加,而該項目對應收到的政府補助確認為營業外收入,導致營業利潤下降。

電池中國網瞭解到,2016年8月七星電子正式完成了與北方微電子的並購重組。2017年2月,公司正式更名為“北方華創”,致力於實現“高端裝備中國製造”的藍圖。

加快關鍵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已經成為業內及決策層的共識。電池中國網通過梳理六家鋰電設備上市公司的業績年報發現,並購、擴產和創新成為企業實現智慧化、自動化,並提升產品線效率和產品品質的主要途徑。行業龍頭企業多管齊下,電池設備行業的整體實力也在不斷提升。電池中國網認為,實現產品進口替代率的大幅提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各家企業沉下心來,以“工匠精神”補齊短板,推進智慧化製造成套裝備產業化;積極與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等強強聯合,加強關鍵環節製造設備的協同攻關,有效滿足我國鋰電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需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