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是枝裕和這部美食劇《回我的家》,需要靜下心細細品位

導演是枝裕和代表的是日本電影中一種獨有的傳統, 在迷人的日常性中抓住關於生命本質的一些無法解釋、不可預知的殘酷、遺憾與喜悅。 他擁有一雙觀察者的眼睛, 總能發現日常生活中隱忍埋沒的殘酷。

是枝裕和的眾多作品中, 兩部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一是2008年的《步履不停》, 另一部是2013年《如父如子》;前者對家庭生活和親情的探討確立了他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後者呢, 則通過與日本當紅明星福山雅治合作, 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如父如子》日本票房高達30億日元, 而此前他沒有一部作品票房超過10億日元。

2015年, 他的《海街日記》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清新的日式風格, 四姐妹感情的細膩表達, 以及當紅影星長澤雅美、綾瀨遙等人的加盟, 吸引了不少日劇和喜歡日本文化的觀眾。

為什麼他的電影中總是離不開做飯和美食?

是枝裕和給出的答案是, 他喜歡做飯的過程和對話, 以及在吃完收拾桌子時候的對話, 家庭人物之間在不經意間會產生很多的碰撞, 這很有意思。

做飯是日常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是家人在一起難得的機會。 每一次聚會, 除了美味的菜肴本身,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做飯、聊天的過程。

同時, 不得不說, 日式美食的治癒功效向來所向披靡, 精緻的料理混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吃的整個過程都讓你忍不住身心愉悅。

就像小西, 每當自己被生活裡的種種事情搞得心神不寧時, 一碗貼心的日式拉麵就能讓我瞬間平復下來。

要是再加一個糖心蛋的話, 那真是Perfect到沒話說啊…

而今天小西要介紹給你的這部日劇《回我的家》就是一部當之無愧的日式美食家庭劇, 同時也是是枝裕和導演的電視劇作品, 2012年首播, 豆瓣評分竟然高達8.8!

這樣的日式便當, 誰不想要呢…

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 便當一般是早晨做好後帶到公司或學校, 到了中午直接打開來吃;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 或許都會覺得, 飯菜應該現做現吃才好嘛, 而日本人居然對這種冷冰冰的“弁當”情有獨鍾?

其實, 這與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緊密相關, 在日本,

人們通常的口味是:口味清淡, 冷熱皆宜, 喜生食。 日本便當裡的菜通常不帶汁水, 因為沾到其他食物會變味加快變質, 人們常用紫蘇和梅子來殺菌防腐。 所帶Bento多以米飯為主食, 配菜豐富, 葷素水果俱全。 飯盒裡用大小隔斷將米飯和各種菜肴分開, 擺放有序,午休時大家自己吃自己的, 互相之間既不禮讓也不關注, 無人喧嘩。

《回我的家》由導演是枝裕和自編自導, 主演阿部寬(良多)無疑是他的御用良將, 在經典的《比海更深》中, 他也扮演了一個名叫良多的邋遢大叔, 一名私家偵探, 早年憑藉作家身份出道, 然而自從處女作之後就再也沒有令人稱道的作品問世, 事業日益走下坡路的他開始變得滿腹牢騷, 但又因為自己自視清高的性格不願為了錢去創作沒有“靈魂”的作品。

《比海更深》

《回我的家》

而在日劇《回我的家》裡, 這次阿部寬出演的是一個在廣告公司製作人坪井良多, 他是個子高大而性格軟弱的男人, 因為對客戶和上司總是唯唯諾諾, 所以在下屬心中很沒有地位。 同樣的失意與無奈, 混雜著生活家庭的一團團細碎的煩惱, 使得這部劇的情緒和矛盾漸漸升溫, 而這也是導演慣用的手法。

妻子沙江(山口智子)是當紅的美食設計師, 工作忙得不亦樂乎;而獨生女萌江脾性怪怪, 自稱有第六感, 時常在學校惹出亂子。

直到某一天, 他突然接到父親秘書的電話, 得知父親在打高爾夫時意外發病昏迷不醒, 現在在故鄉長野的醫院。 於是良多和母親敏子、姐姐多希子趕到偏僻的長野鄉下,

意外中他們發現有一個神秘的漂亮女人也悄悄來看望父親。

他們一家從父親的記事本中找到了那女人的姓名和地址, 原來, 那個叫菜穗(宮崎葵)的女人是父親幼年好友鳥居治的女兒, 他近年來瞞著家人經常在她的陪伴下, 到家鄉的森林裡尋找一種叫庫納的小神仙。 或者說, 這是一次充滿驚喜和安逸的尋找之旅, 許多失落的情感與記憶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修復…

騎單車的宮崎葵, 簡直美翻了!

自從聽父親講了庫納的事以後, 良多越來越對這種不知是否真的存在的精靈著迷, 並拉來了贊助, 希望能通過舉辦活動, 號召大家一起尋找小矮人。 可不幸的是, 恰好在舉辦活動的當天, 父親在東京的家中去世。

是枝的幾乎每一部作品中都會有逝者,但他們的名字只出現在人們的對話中,牆上的相框裡,香爐台前的牌位上,還有墓碑上。導演總是喜歡講人們尋找逝去的親人回憶的故事,並以一種極其自然的方式,不經意間出現在日常對話裡,像是料理裡的鹽,大多數時候你會忘記它的存在,但卻是無法回避也無法忽視的一個存在。

在閒談中提到逝去的親人,我們難免會心頭一緊,過去的回憶像潮水一樣慢慢湧上來,接著則是默默地站在那,或只是短促地發一陣子呆…

正如導演自己所說的,不管是在紀錄片中還是劇情片中,他最大的主題都是展現人們是如何度過『後喪失的暴力』時期,繼續與記憶共處.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父親在東京的家中去世。

是枝的幾乎每一部作品中都會有逝者,但他們的名字只出現在人們的對話中,牆上的相框裡,香爐台前的牌位上,還有墓碑上。導演總是喜歡講人們尋找逝去的親人回憶的故事,並以一種極其自然的方式,不經意間出現在日常對話裡,像是料理裡的鹽,大多數時候你會忘記它的存在,但卻是無法回避也無法忽視的一個存在。

在閒談中提到逝去的親人,我們難免會心頭一緊,過去的回憶像潮水一樣慢慢湧上來,接著則是默默地站在那,或只是短促地發一陣子呆…

正如導演自己所說的,不管是在紀錄片中還是劇情片中,他最大的主題都是展現人們是如何度過『後喪失的暴力』時期,繼續與記憶共處.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